迎風甜香,入寶山得糖而歸

小朋友參加採收甘蔗遊程。

小朋友參加採收甘蔗遊程,體會農民辛勞。

文字/王叡婷 圖片提供/新城風糖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

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當臺灣轉而發展工業,農業漸漸不被看見,糖業也沒落了。」但百年來製糖的經歷無法抹滅,王翎鳳與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團隊攜手蔗農,慢慢將甘蔗種回來,也重啟製糖,發展「新城風糖」品牌,並透過在地耆老說故事,帶領民眾體驗農作遊程,重現往日榮光。

復育甘蔗從頭開始

寶山鄉除了有科學園區外,在過去更是重要的甘蔗產地,產製的黑糖香甜濃郁,盛極一時。隨著經濟起飛,年輕人口外流、糖廠關閉、農地休耕,整體發展逐漸停滯。2004年在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的基礎上,王翎鳳的婆婆召集地方鄉親成立社區關懷據點,長輩可以互相陪伴,志工還會訪視送餐,也規劃課程、舉辦活動,「長輩種甘蔗製糖一輩子,撐起了寶山鄉,現在換我們回饋了。」但資金哪裡來?婆婆媽媽們利用寶山的黑糖,製作起黑糖爆漿饅頭,在訪視時送給長輩,口耳相傳後打開知名度,順勢成立品牌及網路、實體通路,「我們是新城社區嘛,這裡風又大,就取名新城風糖。」

黑糖爆漿饅頭
黑糖爆漿饅頭是新城風糖的明星商品。

要延續寶山鄉的黑糖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復育甘蔗。王翎鳳表示,給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通過後,隔年他們便開始復育甘蔗田,「問題來了!這些我根本不懂,更何況甘蔗有很多品種。」來自海南島最南端的王翎鳳,以前對甘蔗、製糖完全沒概念,一切從零開始學習。透過水保局的農村產業跨域計畫,獲得從種植、照顧、收成、加工、行銷到包裝的專業協助,「他們每週都會來社區觀察甘蔗成長的狀況,採集土壤回去化驗,長蟲了也會告訴我們解決方法。」王翎鳳表示,臺灣甘蔗大多種植於中南部平原,寶山鄉屬丘陵地,土壤結構較硬,耗時三年測試,終於找出ROC16品種耐得住乾旱和強風,最適合寶山鄉種植。

百年糖鄉持續飄香

選定甘蔗品種即可開始規模種植,栽種季節屬春、秋最適合,「種甘蔗不是直直一根插進土裡面,要把農地挖出一條溝,讓甘蔗躺在裡面。」一年一種可收成兩年,兩年後須換地種植,農友也會利用空檔種地瓜與蘿蔔,讓原有的蔗田恢復地力。採收甘蔗也有訣竅,從根部砍掉,但切忌全部砍完,底下得留一節讓甘蔗繼續生長,「節裡面不只一個芽,最多可以長出二、三十根甘蔗。」就這樣一步一步,寶山的甘蔗從兩分地慢慢拓展到15分地。聊起復育甘蔗,王翎鳳侃侃而談,也提起當初契作甘蔗遇到的困境,因推廣自然農法、友善種植,不能噴農藥、灑除草劑,「跟農友溝通比較花時間,要改變長輩長久以來的習慣不太容易,尤其人工除草很累。」

「黑糖的客語唸作vuˋtong,我們的烏糖名字而此而來。」新城社區客家人居多,烏糖製作流程也與一般古法熬糖不同,不是直火燒鐵鍋熬煮,而是使用特製的蒸氣加熱,做成的烏糖色澤比較淺,也保留更多甘蔗天然香氣。

蔗是寶 烏糖的多元變化

保有淡淡蔗香味的烏糖,應用範圍廣泛,煮甜湯、泡咖啡、做蛋糕是基本,放在料理中更是加分,「例如滷炕肉時不是會加糖嗎?改成烏糖甜而不膩。」王翎鳳表示,團隊也陸續研發不少新產品,包括慢火熬煮的黑糖磚,還有結合尖石鄉原住民種植的老薑熬製成薑糖,是冬季相當熱賣的產品。

農業時代先民設計的木甘蔗架。
農業時代先民設計的木甘蔗架,由兩個Y字型木頭及一片橫板組合而成。將甘蔗放在Y型上方的凹槽,中間橫木板架在肩頭上,手握Y字底下的木條,即可搬運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