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山水蜜桃產區坡地農業劃入「農3」

國土保育、農業發展孰輕?孰重?

文/游昇俯

今年7月下旬強颱「凱米」為全臺帶來嚴重災情,至29日農業損失就逼近30億元,短延時強降雨趨勢明顯,在臺南、高雄等地便創下平地時雨量、3小時雨量及單日降雨量歷史新紀錄。近年氣候變遷,水患、土石流造成國土滿目瘡痍。

臺灣是一個多山島嶼,高山密度全球最高,許多農業已發展到中、高海拔山區,桃園市復興區拉拉山的水蜜桃即是著名例子;包括臺灣十大名茶之一、龍潭區的「龍泉茶」,大溪區、復興區的綠竹筍,也均在中低海拔山區發展。颱風盛行的夏季,正是水蜜桃、綠竹筍產季,山坡地農業的開發卻在極端氣候下面臨考驗。

有不少縣市國土計畫未將高山農業地區劃設到「國土保育地區」,而是劃入「農業發展地區」,已有學者示警,許多山坡地不見得適合農牧使用,但各縣市逕劃為「農業發展地區第3類」,是否衝擊自然環境保育,有待商榷。

桃園市水蜜桃主要利用復興區山區環境栽培。(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是北部綠竹筍重要產區。(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

農3面積達55萬公頃 學者憂農地質量劣化

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110年特定農業區面積約32.5萬公頃,縣市國土計畫所劃設「農業發展地區第1類」約27萬公頃,相當於優良農地減少近5.5萬公頃;但在山坡地上的農地、亦即「農業發展地區第3類」卻增加最多,全國面積達55萬公頃。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賴宗裕說,全國國土計畫對全國農地總量需求74萬至81萬公頃,縣市國土計畫農1少劃5.5萬公頃,為了湊足國內糧食安全所需農地總量,縣市政府因此改從農3面積去增加,他擔憂國內農地質量退化。

在現行《區域計畫法》框架下,坡地農業主要在山坡地保育區的農牧用地發展,根據111年農業統計年報,山保區農牧用地約有30萬5,280公頃。

以桃園為例,根據112年下半年所統計的「桃園市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與編定筆數及面積」,山坡地保育區內農牧用地6,681公頃,即使加入林業用地9,915.8公頃,合計1萬6,596.8公頃,可能劃為農3,但根據《桃園市國土功能分區劃設說明書》(111年4月),桃園市國土計畫農3面積2萬90.11公頃,也已增加近3,500公頃。

尊重農民從來使用 藉國土法轉軌讓坡地農業合法化

桃園市農業局農地管理科科長佘漢榮表示,桃園坡地農業產區以大溪、復興兩區為主,例如水蜜桃種植面積就有200餘公頃,有些因屬水源保護區、保安林,依照《國土計畫法》劃設條件,可能劃進國1、國2,但市府經由農情調查資料確認坡地農業範圍並考量原住民工作權,經過與農業部討論,盡量保留劃設為農3;甚至在《國土法》上路前,市府也輔導部分原屬林業用地範圍,在符合變更條件下變更編定為農牧用地,以利新法實施時,這些地區能依農地標準進行管制。

「我們不是亂框!」佘漢榮說,市府是基於保障原住民既有耕作權及農民既有權益、尊重其從來使用的原則,鎖定主要農業產區劃定農3;市府也考量這些地區過去未曾因超限利用被市府水務局裁罰,在農業土地利用強度不高,對自然環境、水土保持影響有限下,才劃為農3。

佘漢榮說,桃市府是基於保障原住民既有耕作權及農民既有權益、尊重其從來使用的原則,鎖定主要農業產區劃定農3。

佘漢榮表示,全國知名的拉拉山水蜜桃,對桃園來說是很重要的產業,但過去因土地沒有合法使用,遇到颱風、寒害等天災,農民無法申領現金救助,市府想輔導農民成立水蜜桃產業專區,也受到限制,因此希望透過《國土法》轉軌之際,藉此讓這些坡地農業合法化。

許多山保區使用地尚未編定 未來農3開發仍須符合相關法令

「坡地農業也是臺灣農業很重要一塊,國內許多外銷供果園,其實就位於山坡地」,針對縣市國土計畫劃設農3高達55萬公頃,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副司長王玉真表示,目前全臺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約有30萬餘公頃,但仍有許多山坡地未經編定,須經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查定屬於宜農牧地或宜林地後,才會編定為農牧用地或林業用地,也就是未來的農3。

王玉真指出,《國土法》明定國土功能分區劃設先後順序,縣市國土計畫優先劃設國土保育地區,才劃農業發展地區;《國土法》第23條也明定,農業發展地區若有符合國土保育地區的劃設原則,除了依農發區使用原則進行管制,「並應按其資源、生態、景觀或災害特性及程度,予以禁止或限制使用。」

茶葉是桃園市坡地農業重要品項。山坡地若要適度開發利用,仍須符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法令。(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

王玉真說,山坡地作農業使用但具有保育性質者,若要適度開發利用,即便開挖整地,仍須擬具水土保持計畫等申請許可,須符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法令,「我們(農業部)自己的法令也是有規範的」,包括《水土保持法》、《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等,「不是進到《國土法》,(其他管制)就全部都放掉。」

外界可能擔憂慣行農業使用農藥、化肥進而汙染水質水源,王玉真表示,因農民採用的農耕方式涉及到生產成本,比較難以強制手段要求他作友善栽培,農業部評估會以獎勵方式引導農民農業生產兼顧友善環境。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余麗姿
攝影/吳尚鴻
主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美術設計/陳怡蒨
網頁製作/李家榮
監製/余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