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水可以劃「農1」嗎?
古坑鄉棋盤村長訴求:水給我送起來
「沒水源的地方劃做農1(農業發展地區第1類),你叫這裡的農民欲按怎啦?」雲林縣古坑鄉棋盤村村長王國勝、萬善堂管理委員會主委賴信雄帶著農傳媒記者來到棋盤村、新庄村交界的圳頭坑溪,以及一旁的柳丁園,傾吐對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地區」劃設的不解。流經棋盤村的黃德坑溪、圳頭坑溪、崁頂坑溪等都是典型「荒溪型河川」,乾季時水量少甚或乾涸,村長王國勝說,「下很大的雨(溪流)才會有水」,水源一直是地方務農的大問題。
「斗六大圳每年5月15開始通水,到12月底就停水,所以在1月份到5月份這段時間,是沒水的。」賴信雄說,「農民在沒水這段時間最辛苦,每天早上4點多就開始開搬運車載水」,這也是農作物最需水的時期,比如柳丁在2、3月進入開花期,「(載水)只是讓它擋一下而已,但是它開花嘛結袂牢。」斗六大圳經過棋盤村西端,但兩人指出地方農用水仍要「靠天下雨」,因為梅雨季開始後才有水權,「該要水的時候沒有水」,不能解救開春後洘旱之苦。


劃設爭議底下 地方發展焦慮累積已久
國土功能分區預定明年4月30日上路,農業發展地區劃設卻有各種爭議與傳言,包括過去的土地變更編定等機制有大幅改動,不少人擔心未來土地管制會變嚴格、容許彈性減少,棋盤村就是一例。
眼前柳丁園中果樹大小不一,但是多半矮小,「你覺得這個可以收成嗎?」王國勝指著其中高不及腰的果樹強調,「這不是矮化,它種幾若年(好幾年)呢。」果園位置在斗六大圳東側約2公里,地勢也是農水利用的一大問題。因為當地東高西低,斗六大圳灌區幾乎都在大圳以西,「(東側)頂面水流袂去」,來到距離大圳不到20公尺的東側麻竹園、菜園,即使在大圳有水的時期,農民仍要用馬達自己抽水,引到田中或儲於水塔中灌溉,「12月過去之後,我們的竹葉仔也是都乾的。都不用除草,因為沒有水!」

王國勝是農家子弟,現在也仍是地方上的「削筍快手」,但他持有的一甲農地已全部交給堂弟耕作,離農專心做村長;賴信雄本有意投入農業,約7年前租地種香蕉,但107年前後連年遭遇風災,再加上取水困難及猴害,使他氣餒棄園。若按照民國102年地籍資料區分水旱田,古坑鄉有約80%、7,000多公頃農耕土地為旱田,占比及面積均為雲林最高,相較之下莿桐、西螺等鄉鎮得嘉南大圳濁幹線灌溉,王國勝說「(條件)當然好囉,他們種菜的沒話講。」他和賴信雄認為棋盤村農業條件不利,更擔憂農業發展地區的劃設影響地方發展空間。
「你現在攏共劃設掉,後遍(āu-piàn)可能無法度……連賣都是問題啊。」王國勝表示,作農「本錢愛先投入,彼年價位好不好還不知道。」收益和困擾村子多年的農水問題影響年輕人從農意願,他說,「阮囝嘛無愛做,阮囝做水電,講『我這馬一工兩千七啦,我怎欲作你彼田』?(我兒子也不愛做,他做水電,說我現在一天賺兩千七,怎麼會想種你那塊田?)」賴信雄說,「所以莫怪農村留少年人留袂牢,大家年輕人攏去都市食頭路,伊甘願去上班賺錢,一個月領三四萬塊,總是比在庄跤做田還要好。現在很多田都沒在耕作了。」

農地買賣背後 盤根錯節的農村問題
棋盤村周圍好幾塊農地都有人要賣,但是乏人問津,「買農地的人嘛真少矣」,其實反映的是農村人口外流及老化的問題。「農村悲哀的地方就是佇這啦,年輕人留不住啦」,賴信雄感嘆,現在都是六、七十,七、八十歲的「歐吉桑」們在做田,「總有一天他們袂做啊,你耕作的環境越來越壞,年輕人越沒意願做啦。」而在遠離大圳的棋盤福德祠附近農地,雖有都市外地人來耕作,王國勝說因不知道缺水問題,被迫「跟土地公廟那裡借自來水」灌溉。
「本來棋盤村是叫做一般農業區,國土計劃突然給他套上叫做農1、叫做『優良農地』,」古坑鄉鄉長林慧如對劃設情形也感到不滿,他以工業區開發比擬,「沒有路沒有水,你敢去叫人家來做?農民要一直載水,載水都成本,工業區的人你敢要他載水嗎?」
「農業沒有水能活嗎?」棋盤村是古坑農水問題的代表之一,林慧如老家古坑麻園村及旁邊的崁腳村一帶也同樣是非灌區,林慧如形容「斗六大圳水過門而不入,水跑到嘉義去了。」但這幾個村子,都有相當面積土地在公展版國土劃設分區屬於「農業發展地區第1類」,林慧如質疑,「那個劃設準則,就是你這塊看起來都是農業嘛、看起來很漂亮,但是農民的收入你就要哭了。」


林慧如說,雲林縣近年農業產值約800多億元,除以農業人口約21萬,平均每人產值僅40萬元出頭,「如果農業縣如果真的發展得很好,為什麼人口流失?為什麼人口老化指數那麼大?」
「農村就是這樣,序大的(長輩)越來越多歲了,我們序細(晚輩)的,阮兄(指堂哥)他們攏佇臺北矣。」王國勝說,「剩下阿姆(伯母),阿姆他又沒辦法做了,結果閣無人欲貿(租)啊,沒水源,一分地三千塊就沒人欲貿啊。」來到古坑棋盤厝聖音堂附近地勢平坦的農地,王國勝說,「這我同學的」,他又指著一旁鄰田,「那個也是啊,那個兒子已經過世了,剩下母親。當然他還有弟弟啦,還有後嗣的,但是後嗣的你覺得他會,要回來種這個嗎?」

農水非劃設條件 農業部承諾資源優先投入農1
聖音堂東側是丘陵,和平坦農地以農路相隔,農路正是農1和農3、國保地區的劃設邊界。賴信雄看著西側農地說,「這邊全部都農1,全部都沒水源。」王國勝則表示,「你要給我劃農1沒關係,你水給我送起來。」他說,「這些在規劃的,官員也好,還是學者專家也好,我覺得你們應該要來實地勘察。」

農1在《國土法》明定為「具優良農業生產環境」,地方將農水視為「優良」與否的重要標準,今(113)年6月27日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召開「研商『農業發展地區劃設相關議題之處理方式』會議」中,雲林縣提出棋盤村外不遠處斗六市農地陳情案,同樣以缺乏灌溉水源、農路以及有高低落差等理由,認為「未符合優良農業生產環境」,建議從農1改劃設為農2。
國土功能分區劃設由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指導、審查,縣市政府執行劃設及訂定土地使用管制等配套措施有「因地制宜」的彈性空間,以及檢討變更的權利,農業部角色則包括提供劃設指引、模擬劃設分區給內政部及縣市政府參考,給予縣市政府劃設草案建議,以及未來部分使用申請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等。對於農田用水是不是「優良農業生產環境」必須條件?農業部看法並非如此。
「我們這些劃設條件,比較從客觀、自然環境去看」,農業部永續利用司副司長王玉真解釋,農水、農路屬於人為可以改變改善的條件,即使工業區也是先把區位框定後同步進行招商進駐和基礎建設,「你願意劃農1的話,將來(資源)優先去投入。」他以持續進行中的農地重劃為例,其中工作範圍就包括農水路的改善。

針對6月底農業發展地區劃設議題會議,農業部書面意見回應指出,已在「研擬既有堆疊式給付轉化為農業發展地區補貼」,預計於9月公布,並在7月初再次重申「未來農1的土地,一定會享有比目前更多的給付與資源」;但是農業部也強調,由於「資源投入涉及預算編列」,不應將農政資源當作條件去執行劃設。
國土劃設延續規模化經營政策 將可整合產製儲銷
根據國土署《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與使用地劃設作業手冊》,劃設農1必要的條件是「滿足面積規模大於25公頃以上與農業生產使用面積比例達80%以上」,其他條件提到「農業經營專區」、「投資重大農業改良設施之地區」等只需符合其中之一即可,而過去投入資源的特定農業區,也「得」(可以)劃入此類。客觀的「面積」、「使用比例」為何是核心指標?
王玉真從政策角度說明,國土規劃要環環相扣的來看,「為什麼我們一直擴大經營規模?」包括農地重劃、小地主大專業農、集團產區等,在農業政策上都有其一貫性,「它也會連接到你一些機械化的推動」,以及智慧農業都需要一定規模才能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他期望未來國土計畫若落實,「我們農地的零碎的部分,是不是可以讓它更完整,農地的質會提高。」

避免農地破碎化、零星變更是農業部和國土署共識,國土署署長吳欣修表示,「我們希望可以解決這些『亂長東西』的問題。」但對於農村擔心的發展限制,他則指出,「容許使用沒有減少,反而有一些是放寬的。」
吳欣修說,自己在縣市政府經驗,土地使用申請若涉及加工行為往往被農業局認為「跟他無關」;農業部門近年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制度亦是因應產銷整合問題。吳欣修指出,「現在的農產的銷售型態已經跟過去改變很多,我們希望產製儲銷可以盡量整合在一起。」經過和國土署和農業部討論確認農1及農2容許使用項目,未來「農業產、製、儲、銷等農業設施均得於農業發展地區作容許使用。」
國土計畫法推動 掀出地方累積的困境與發展想像
賴信雄說,「你政府應該要規劃說,這個地方應該愛來創啥,也不一定說要從事農業。」對於地方鄉鎮,往往還是想要更多「發展的想像空間」。鄉長林慧如希望藉由國土計畫中的「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為發展打開契機,已經「編了一筆經費要來寫古坑的『鄉規』。」他說,古坑是雲林縣的觀光重鎮,「你發展觀光一定要土地。」古坑竹筍、柳丁產量常居全國之冠,是毫無疑問的生產重鎮,針對農產、食品加工的「古坑產業加值園區」亦在推動中,但林慧如仍認為不能侷限於農業發展。

「農業裡面現在種這個不行、換那個不對,因為氣候條件的關係越來越熱,一下太多水一下又都沒有水。」林慧如表示,地方農民因為乾旱、氣溫因素,出現轉作情形,「這個不行換竹子,不行,換芭樂,換柳丁……又換鳳梨。」每一種作物都有不同的工作階段時期、施用肥料及農藥,更需要付出學習成本。《國土計畫法》第1條便指出此法「為因應氣候變遷」,而氣候變遷等因素在地方鄉鎮造成的現實問題,已為國土計畫、劃設的推動增加不少溝通門檻。
「我們現在還有登革熱!」農業發展地區劃設議題與農田用水、農地買賣、農村人口流失環環相扣,就像蝴蝶效應,而農水問題甚至可以影響到古坑鄉去年、今年發生的登革熱疫情。
「這個下雨的話沒幾天,就會長蚊蟲起來,它就會登革熱了。」棋盤村村長王國勝說,村人載水、接雨水灌溉,導致各處農地都可能出現積水容器,增加蚊蟲孳生棲地、導致防治困難。他提醒村人環保局會稽查積水容器開罰,平常自己也巡視協助清理,但是「不裝水、沒水用」,「你叫農民怎麼辦?」
「就攏竹園,你欲按怎去防止這個登革熱?」棋盤村棋山國小旁邊、住家對面有塊地目前被劃設為農2,王國勝認為嵌入村中的農地也讓生活環境周圍難以撲滅病媒蚊,若土地無法變更妨礙村子發展,「村莊比較集中的地區,你沒有辦法蓋房子的話,農村要怎樣發展?發展不起來。」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余麗姿
攝影/吳尚鴻
美術設計/陳怡蒨
網頁製作/李家榮
監製/余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