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農業大鎮—新屋爭取劃設「農2」

國土法還沒落地 土地交易量去年起萎縮

文/游昇俯

7月上旬,在桃園市新屋區社子里興福路上,農路筆直,路邊有灌排兩用的圳溝,兩旁連綿的水稻田稻穗飽滿,一期作尚未收割。桃園市新屋區(鄉)前鄉長陳江順指著田中一處雜木林說,這邊都是編定特定農業區土地,「那是葉家的甲種建築用地」。

對新屋全鄉中,哪筆土地屬於何人及用途,42年次的陳江順瞭如指掌。陳江順表示,「甲建」就是民國62年前已有蓋屋土地,即使後來房子拆掉,空在那裏也是待價而沽,現在一坪有6萬元以上;新屋做過農地重劃,土地8成屬於特農,他總告訴鄉民,沒有迫不得已不要賣田,「等台積電要來再來賣,或是租給它、分它的股票」,要研究一下怎麼賺錢,不然農民一輩子不能翻身。

特農土地不值錢 國土計畫上路前夕交易銳減

新屋土地現況多數編定特農,管制作為農業使用,變更困難,土地價格難以提升,因此凸顯出「甲建」的珍貴。陳江順具地政士資格,鄉長退休後零星為鄉民做些土地代書服務,他指出,新屋被劃為特農管制已經很嚴格,桃園市國土計畫又把特農劃入「農業發展地區第1類」,農1的管制更嚴,「未來連想蓋間農舍、申請核准的可能性都很小」。

桃園市新屋區興福路兩旁均是特農農地,前鄉長陳江順說,他總告訴鄉民,沒有迫不得已不要賣田,「等台積電要來再來賣,或是租給它、分它的股票」。

陳江順表示,三年前特農土地每坪可賣到1.6萬至2萬元,交易量還有上百件,一知道國土計畫要來,去年起交易就銳減,現在每坪1.2萬元,今年至今交易量只剩個位數。

陳江順說,近年水資源短缺,政府每年鼓勵休耕停灌,稻田常常是休耕狀態;加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食米量已經減少很多,白米也可以自由進口,為何要將新屋劃設農1?早年才有上千、上萬人耕作,但現在只剩一些產銷班、代耕業者,「管制這些(地主)農民的目的何在?」他說,鄉民都希望劃為農2,土地至少還有變更的機會。

陳江順指出,國土計畫只有桃園市政府的人知道,市府沒舉辦說明會,鄉民知道要實施時已經晚了。

「連個像樣的公園都沒有!」 前鄉長怨框定「特農」讓新屋沒發展

陳江順說,新屋因為被劃為特農無法發展,市府也不投資重大建設,「我從民國83年當鄉長到現在,人口都沒有增加,桃園13個鄉鎮(行政區),只有新屋連一個公園都沒有。」

在新屋區農會對面福德街巷內,有一處親子運動廣場,廣場鄰近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旁邊就是占地近5公頃的埤塘「桃園大圳第12支線2號池」,又稱「新屋埤」。

親子運動廣場上設置孩童遊憩設施,但完全無遮蔭。後方建築即是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

親子運動廣場上設置數種孩童遊憩設施,沒有樹木遮蔭,設施都被7月豔陽曬得發燙,反而是鄰近的新屋埤環湖步道植栽蓊鬱,樹木隨風搖擺,顯得更為宜人。陳江順說,他會帶自己孫子到廣場玩,但只有傍晚適合來,新屋連個像樣的公園都沒有,實在夠寒酸的。

走上新屋埤環湖步道,陳江順指著廣大湖面說,埤塘土地屬於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所有,新屋都市計畫時編定為「公園用地」,前市長承諾要開發為公園,但8年過去了「哪裡有開發?」埤塘目前租賃私人養殖吳郭魚、大頭鰱,若能改建為親水公園,還能設置停車場,該有多好。

占地近5公頃的埤塘「新屋埤」,租賃私人養殖吳郭魚、大頭鰱。

陳江順感嘆,同樣是桃園臨海鄉鎮的觀音區,草漯還有辦理市地重劃,新屋完全沒有重大建設,30年前觀音人口比新屋還少3千人,現在已經比我們多出3萬人;新屋都市計畫自實施至今「農業區」還是「農業區」,「住宅區」沒有增加,所以人口不會增加,新屋本來是一個富有的鄉鎮,現在卻變成桃園最窮的一個鄉鎮。

桃市府:國土功能分區核實劃設 新屋確為農業大鎮、農1比例高

桃園市農業局農地管理科科長佘漢榮表示,一般人以為現行《區域計畫法》框架下的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將直接轉成《國土計畫法》的農1及農2,但市政府依照《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與使用地劃設作業手冊》核實劃設功能分區,不會直接將特農轉劃為農1。

新屋在省道台61線以西有部分特農土地,原本會劃成農1,但因是俗稱「風頭水尾」的沿海地區,東北季風強、土壤鹽分高,又位於灌溉水路末尾,考量真的不利耕作,市府仍以專案方式劃為農2。

桃園市新屋、楊梅區現況部分特農土地在國土計畫劃為農2。(資料來源/改繪自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製圖;製圖/陳怡蒨)

 

桃園市農業局農地管理科科長佘漢榮表示,市政府核實劃設功能分區,但新屋在省道台61線以西「風頭水尾」農地,考量真的不利耕作,市府仍以專案方式劃為農2。

佘漢榮指出,市府在新屋成立許多休閒農業區,永安漁港也投入大量建設、發展觀光休閒,輔導稻米產區取得產銷履歷,未來還想成立有機促進區,積極協助農業發展;但他也說明,新屋區確實有高比例土地劃入農1,「因為那邊真的是我們桃園的農業大鎮」,新屋位置較為偏遠,都市發展不容易擴及。

佘漢榮表示,推動國土計畫,市府過去曾分別到13個行政區召開公聽會,但當時外界不清楚新法差異在哪,沒什麼人關心,直到今年4月26日內政部預告訂定「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公開「農業發展地區」等分區土地的「容許使用情形表」,外界才意識到嚴重性,因為未來的農地將不能任意變更其他用途。

區計法關門前夕一般農出走 交通局200多案塞車中

桃市府除了將新屋多數特農優質農地劃為農1,依據112年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公開展覽資料,全桃園現有特農2萬4,257公頃,但在國土計畫劃入農1的僅有1萬2,062公頃,面積腰斬;目前一般農只有1萬2,460公頃,但農2卻膨脹為2萬1,841公頃,桃園市將許多特農劃為農2,仍受到外界詬病。

全桃園現有特農2萬4,257公頃,但在國土計畫劃入農1的僅有1萬2,062公頃,面積腰斬,受到外界詬病。

佘漢榮表示,因《區計法》地目是在5、60年代編定,許多農地現況已有違章工廠或鐵道、省道等干擾因子存在,《國土法》農1劃設條件,明定個別「操作單元」,水利灌溉區、農地重劃區等農業發展指標聯集須達50%,農業使用比例達80%,再排除鐵道、省道等干擾因子,連續25公頃面積才可劃為農1,現況農地要劃成農1「真的很不容易」。

此外,內政部106年至109年推動修正全國區域計劃,進行分區檢討,桃園當時已將部分特農調整為一般農,面積共4,077公頃,因此國土計畫直接劃為農2,也不再依劃設作業手冊重新檢討。

佘漢榮說,農民多不願土地劃設為農1,爭取劃入農2,其實農1、農2土地使用管制強度差異不大;現況下的特農不能變更,一般農可以變更,才有明顯差異。對於想持續經營農業的人來說,未來農業資源優先投入農1,嫌惡設施如農產品批發市場、寵物生命紀念設施等不能設置於農1,可以設置農2,農1對經營農業更為有利。

佘漢榮說,目前一般農的「農牧用地」可以變更為「交通用地」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但《區計法》關門之後,農地將不能再由民眾個人申請變更,只有地方政府能整體規畫調整,因此許多人趕在國土計畫上路前申請變更,「(市府)交通局已塞了200多個案子」,其中又以變更為交通用地為主,因為門檻最低。

「大專業農」租地耕作 盼農地農用不受土地管制法規限制

7月是北部一期稻作收穫的季節,桃園楊梅區稻米產銷班第9班烘穀場一早就有貨車進場,產銷班班長、111年臺灣稻米達人冠軍「米王」葉時帖正協助將剛收割下的稻榖送進乾燥機烘乾。

場內除了4座巨大的稻穀乾燥機,地面上已堆置著2公噸袋裝的20袋乾燥稻穀,場內空間有限,包括曳引機、插秧機、割稻機及貨車、小怪手等各種農業機具,都停放在建築外面。葉時帖說,產銷班班員種植水稻超過100公頃,除了班員,也會幫一些農友烘稻,這20袋只占每年稻穀乾燥量的30分之1,收穫季才剛開始。

7月北部一期稻作收穫,烘穀場內已堆置2公噸袋裝的20袋乾燥稻穀。

這座位於楊梅員本里的烘穀場總計3分地,為葉時帖個人所有,場房只占1分多,旁邊還有1分2的田地,葉時帖正嘗試栽培有機水稻。烘穀場被稻田所包圍,大門外面路邊就是「光復圳」溝渠,水源豐沛,看似很適合農業發展,現況地目也確實為特農;然而,烘穀場方圓500公尺內就有紡織廠、木炭業者倉庫、鋼鐵加工廠等3間非農產業進駐,無怪乎桃園國土計畫會將這塊地劃為農2。

烘穀場外農地邊就有「光復圳」溝渠,水源豐沛。
葉時帖的農地旁邊就有工廠廠房。

除了自有烘穀場的3分地,葉時帖栽培水稻面積達30公頃,這30公頃土地均是參與「小地主大專業農」計劃向人租賃而來,田區遍布新屋、楊梅、中壢、龍潭、觀音等地。

葉時帖表示,他對農地劃為農1或農2沒有意見,但身為專業農民,需要設置農業設施停放農機等生財工具;烘乾的稻穀不能淋雨、要有夠大的貯藏室;避免車輛進出夾泥帶土,場區也需要基本鋪面,他只希望土地管制法規能對農民的農業用途需求盡量寬鬆。

臺灣稻米達人冠軍「米王」葉時帖期望,國土計畫土地管制法規能對農民的農業用途需求盡量寬鬆。

大區輪作、休耕獎勵金給地主 實耕者只盼有地可耕作

葉時帖租賃的田區分散,但以農業生產來說,土地集中、環境單純比較有利生產者管理。葉時帖表示,若是耕作的農地被劃入都市計畫區,田區周圍蓋大樓,遮蔭會影響水稻種植,水稻噴藥、烘穀卻又會被大樓住戶檢舉空氣、噪音汙染,期待農業發展地區的劃設能保護農地完整,保障稻農的工作環境。

近年農業政策鼓勵土地活化,全年兩個期作只要一個期作種植作物,另一個期作無論是節約水資源配合「大區輪作」翻耕不種稻,或是休耕做生產環境維護,都有相關獎勵金可領,讓地主樂意出租土地活化利用;稻農甚至要與代耕業者競爭租地,農地炙手可熱。葉時帖說,雖然政府都宣稱獎補助要給實耕者,但承租者與地主間都有默契,大區輪作及休耕獎勵金會讓給地主申領,以確保承租者可續租土地耕作。

葉時帖正帶領班員,嘗試利用烘穀場旁的土地栽培有機水稻。

《國土計畫法》落地實施,政府農業資源將優先挹注農業發展地區,葉時帖雖然期待實耕者農民能夠獲得實質補助,但他也認為,若能鼓勵地主留在農業發展地區,新增補助給地主也合理,以此保障農民承租農地不會輕易變更非農用。

經營品牌拉米價 專職稻農仍需大面積耕作才足以維生

「要有好的設備,才能碾出好米」,葉時帖稻作生產農機齊備,今年添購大型碾米機,希望補齊生產鏈最後一塊拼圖,並想打造出楊梅的稻米品牌。他拿出新設計的白米包裝袋,袋上黃、紅色字體寫著「梅享稻、冠軍米」,葉時帖說,花蓮及臺東池上的稻米享譽全臺,但明明桃園人拿過這麼多次稻米競賽冠軍,至今卻沒沒無聞;他謙稱,取名「梅享稻」,因為自己「沒想到」會拿到稻米達人冠軍殊榮。

葉時帖希望打造出楊梅的稻米品牌,取名「梅享稻」。

葉時帖生產的稻米3分之1繳交公糧,其餘由固定合作糧商收購,但即使有「米王」盛名,所種植稻米也不乏「高雄147號」、「桃園3號」、「臺南16號」等競賽冠軍優質米種,但糧商收購時仍會殺價,價格沒有比較好。葉時帖說,他因此希望建立品牌,透過集團產區與通路契作,來拉高稻米價格。

對稻米產業發展心中懷有願景,但葉時帖卻不鼓勵青農進場種稻。「因為門檻真的太高了!」葉時帖指出,他所有的曳引機、插秧機等農機,「加起來是2、3千萬元的東西」,前期需要鉅額貸款投資;水稻一甲地平均收成1萬臺斤,只能賣到15萬元左右,扣除生產成本,大約只淨賺5萬元,他與太太合力經營30甲地,一年才有150萬元收入,相當辛苦。

因烘穀場內空間有限,葉時帖的農機只能停放建築外面。烘穀場門簷正在進行遮雨棚工程。

雖說如此,產銷班烘穀場在乾燥稻穀的同時,門口正請人搭建遮雨棚,葉時帖夫妻聯手建立的家園正一步步壯大,葉時帖吐露,3個孩子中,暑假過後升國三的二兒子已表示願意接棒種稻,仍讓他難掩欣慰之情。

水稻是國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因此可以僅靠少數人力耕作大規模面積;但也因稻米價格偏低,稻農必須經營足夠面積,薄利多銷,才有賺取利潤的空間,能否取得足夠的耕作土地正是其中關鍵。

葉時帖全家合力經營稻作產業,太太剛送完稻穀開著貨車返家。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余麗姿
攝影、主圖/吳尚鴻
美術設計/陳怡蒨
圖表設計/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網頁製作/李家榮
監製/余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