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4萬公頃良田不劃「農1」

青農:不是不同意,而是不清楚農發區未來發展

文/游昇俯

屏東縣萬丹鄉是國內紅豆種植面積最大的單一鄉鎮,每4粒紅豆就有1粒來自萬丹,當地多年來已形成一期作種稻,二期作休耕涵養地力,跨年的裡作種植紅豆的生產模式。萬丹鄉水泉村是典型採水稻、紅豆輪作的村里,村中主要幹道大發路以東、現況編定為特定農業區的廣袤土地,就是這種耕作模式。

站在大發路上面向東南方,可遠眺比鄰的竹田鄉及更遠的潮州鎮,水泉村長李協振指著遠方說,他做村長30年,當初大發路還是由他命名,水泉村在民國80年左右土地重劃,他孩提時在這看過俗稱「老母雞」的C119運輸機空投傘兵降落潮州,「我們這邊比潮州更靠近高雄(都會區),農地價格比較好。」

農1僅5,779公頃 審議階段遭農業部指正

《國土計畫法》劃設國土功能分區,其中「農業發展地區」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及確保糧食安全為原則,需積極保護、避免零星發展,面積規模大於25公頃以上與農業生產使用面積比例達80%以上者,應劃設為「第1類」土地,不符合「第1類」條件者才可能劃設為「第2類」。

水泉村長李協振說,萬丹的農地比潮州更靠近高雄都會區,價格更好。

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原定今年6月底前呈報內政部審議,但期限前屏東縣尚未提報。以民國110年內政部核定的各縣市國土計畫,屏東縣規劃農1的面積僅5,778.91公頃、農2面積57,296.53公頃,比例懸殊接近1比10,像是水泉村大發路以東的特農優良農地,屏東縣均規劃為農2。屏東縣政府將多數符合農1劃設條件土地劃設為農2,與《全國國土計畫》規定不同,在屏東縣國土計畫審議階段,即曾被農業部指正。

根據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會第12次會議紀錄,當時時任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即指出,屏東縣劃設農1與農委會委託模擬劃設相差超過4萬公頃,差異區位發生在平原地區鄉鎮,「性質屬於較為優良之農業用地」,縣府劃設面積「與實際需保護之農業環境數量不相當」,建議應核實劃設。

屏東縣將萬丹鄉大發路以東特農土地劃為農2示意圖。(資料來源/改繪自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製圖;製圖/陳怡蒨)

土地農用價格難提升 農民期待變更「問題在做農不賺錢」

雖然《國土計畫法》公布施行至今已逾8年,但對於在地特農土地多劃為農2,李協振說,「農民攏不知」,他只聽過土地代書曾談論:未來農1土地管制會趨嚴、會利用空拍監測違法使用、違規罰額更高等;一般人認為農1土地管制最嚴、只能做農用,地價將沒有成長空間,土地被劃為農2,自然比較能接受。

但是,難道水泉村的地主老農都打算變賣土地?李協振表示,有的人不願賣祖產,有的則是正在種作,賣了待在家裡不知道要做什麼,「老農不會賣地,會做到不能做為止,但下一代會賣。」

李協振表示,一般人認為農1土地管制最嚴、只能做農用,地價將沒有成長空間。

「問題在做農不賺錢」,李協振指出,水稻、紅豆栽培均已機械化,插秧、施肥、噴藥全都可以請人做,但人工、資材在在是成本,農產品價格卻始終低迷,紅豆在零售市場才有每臺斤120至150元的價格,產地只能賣到3、40元,「收成歹就不賺錢」。若不談農地變更後要課稅的話,一分地租給人做農每年租金1萬元,但做停車場租金可達5萬元,因此在地人總期待土地有機會變更。

李協振自有7分地並持續耕作,他的土地均位於大發路以西的「都市計畫農業區」,無涉農1與農2爭議。李協振持平指出,農地裡若建了工廠,廢水排放水溝,水源又用來灌溉,最終人吃的農作物也會受到汙染;優質農地若都放任變更,「環境攏破壞掉嘛袂通」。

竹田檳榔園轉作檸檬有成 銷中受阻再覓熱帶果物第二春

除了紅豆,屏東也是國內檸檬最大產區,生產面積占逾全臺7成。

民國80年代,臺灣檳榔產業興盛,檳榔曾是產值僅次於稻米的農作物,屏東是國內最大產區之一,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92年宣布檳榔為一級致癌物,政府宣導戒食,農業部也從96年起輔導廢園轉作,面積逐漸減少;反之,檸檬則隨國內手搖飲風潮興起,拓展外銷中國,種植面積逐年增長。

屏東竹田鄉大湖村檳榔廢園轉作雖多,但仍處處可見檳榔園。

種植檸檬20年,今年剛卸下竹田鄉果樹產銷班第16班班長職務的許其勝說,竹田有15個村,以鳳明、大湖、泗洲3個村轉作檸檬最多,其他客庄村落多持續種植檳榔。

6月下旬天氣正熱,產銷班集貨場旁果園的檸檬還掛在樹上,尚待採收,見有訪客,許其勝趕忙從冰箱拿出夾鏈袋包裝的波羅蜜請人吃。許其勝說,這是自己種的「紅娘」波羅蜜,他果園的檸檬去年已全部砍掉,改種波羅蜜、黃金果、酪梨等熱帶果物。

許其勝拿出自己栽培的波羅蜜招待訪客。

原來,竹田鄉果樹產銷班第16班101年成立,是國內最早通過檸檬產銷履歷集團驗證的產銷班,班內檸檬也外銷中國,但111年中國無預警暫停輸入我國包括檸檬在內等柑橘類水果,銷中受挫,國內市場又已飽和,許其勝才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等單位輔導下,帶頭嘗試轉作。

農業經營不穩讓農地難為繼 果農期待政府改善農路、協助產業升級

竹田鄉果樹產銷班第16班現有24名班員,班員的農地主要分布在竹田鄉大湖村、鳳明村範圍內。走出集貨場,班員許義雄指著旁邊自己的果園說,「這裡每一塊(田區)都是120米長,寬度才依(每個人)持有土地面積而不同。」因為竹田很早就做農地重劃,農地整齊,現況均屬特農,但像集貨場旁這般整齊的農地,均被縣府劃為農2。

屏東縣竹田鄉大湖、鳳明兩村現況為特農土地,縣政府大部分劃為農2。(資料來源/改繪自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製圖;製圖/陳怡蒨)
竹田鄉經過農地重劃,檸檬果園長度均為120公尺,寬度才依每人持有土地面積而異。

集貨場旁的鳳平路以北屬新田段,在47年即農地重劃,以南的鳳明段則是在60幾年重劃,地目均編定為特農;許其勝表示,因為屏東重劃農地太多了,若是將特農全劃成農1,「什麼都不能做,只有死路一條」,前縣長潘孟安才爭取劃設為農2。

今年4月剛接任的產銷班班長陳黃綉雪感嘆,農民都想把土地留給下一代持續經營,但因農業經營困難,班員平均6、70歲,沒有年輕新血願意投入。他自己的兒子研究所畢業後本想接班栽培檸檬,不幸檸檬價格連續三年崩盤,產地價每臺斤只剩2、3元;而且檸檬產季在盛夏,要在體感溫度超過40℃環境下採收,農忙時辛苦,農閒時卻沒收入,生活不穩定,因此做了一年多,最後仍選擇放棄,出去找工作。

竹田鄉果樹產銷班第16班現任班長陳黃綉雪說,農民都想把土地留給下一代持續經營,但農業經營困難,連他自己孩子最終還是選擇出去找工作。圖為產銷班成員(右起)陳黃綉雪、許義雄、許其勝、許源成。

距離集貨場約500公尺、許其勝的果園邊上,少數幾棵酪梨套袋包著,走進園中,成行成列、果實碩大的則是品種為「紅娘」、「蜜糖」的波羅蜜。許其勝指著果園旁農路說,早期農路只有3米寬、是給牛車走的,農地重劃後才拓寬為4米,但4米農路車輛會車仍困難,「大型農機要怎麼進來?又要怎麼做(政府推動的)冷鏈廠房?」

42年次的許其勝,早年從事營造及水電工程,他說,臺灣省政府時代,竹田鄉每年有1至2億元預算做土地重劃更新工程,但現在鄉公所一年經費不到20萬元。許其勝說,他不期待經過重劃的農地要能變更為建地,但竹田的土地既然劃成農2,限制做農業使用,政府至少應該投入農路等基礎建設,協助產業提升價值。

許其勝的果園中已幾乎全部改種波羅蜜。
4公尺寬農路可讓農用搬運車通行無阻,但若是一般車輛會車就會有困難。

屏東縣府:特農劃農2有歷史背景 憂劃入農1限制地區發展

屏東將大面積農地劃設為農2,在今年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原定呈報期限前再次引發爭議,農1劃設面積達6萬餘公頃的雲林縣率先發難,主張仿效屏東,要將雲縣私有農地改為農2,要求中央政府公平以待。

但屏東縣地政處處長陳錦屏指出,屏東在民國47年即實施農地重劃,是全國第一個農地重劃的縣市,也是最早公告非都市土地使用編定的縣市,但多年來環境客觀條件已改變,縣政府因此在106年配合內政部推動修正全國區域計畫進行分區檢討,至109年內政部准予核備,總計調整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土地共59案、近2萬筆土地,面積5,811公頃。

陳錦屏說,原本的特農可能因道路交通系統切割變得破碎,設立違章工廠,或是位於地層下陷區,因鹽鹼化變得不利耕作,不再是優良農地,便都在分區檢討時調整為一般農;後續《屏東縣國土計畫》所劃設農1、農2,除了盡量將私有地劃為農2,主要即是依循分區檢討結果進行微調。他說,屏東縣境三分之二是山坡地,開發空間先天受限,這是與雲林很不同的地方。

屏東縣農地重劃甚早,土地整齊利於農業經營。

屏東縣農業處處長鄭永裕則指出,屏東許多農地編定為特農是因早期重視糧食生產,但如今萬丹、竹田等地方很多已不種水稻,改為栽培長期果樹,一期稻作降至約6千公頃,二期作更少;不劃入農1主要考量保留在嚴格限制的區位裡,可能不利地區發展,例如,枋寮鄉許多特農在80年代實際已在經營魚塭生產,但當縣府想輔導設立養殖漁業生產區,卻受到特農相關法規限制,動彈不得。

然而,對於屏東縣以分區檢討結果作為縣市國土計畫劃設理由,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副司長王玉真認為,無論修正全國區域計畫檢討結果為何,現在《全國國土計畫》已明定分區劃設條件,就應依此條件全面重新檢視、核實劃設。

王玉真說,農業部曾依《全國國土計畫》分區劃設條件、使用當年最新圖資套疊,模擬劃設功能分區,供各縣市作為功能分區圖劃設基礎,依現地實際條件修改;《屏東縣國土計畫》農1面積僅5千餘公頃且均為國公有地,但農業部模擬屏東的農1逾4.5萬公頃,他質疑其縣內應仍有符合農1條件的完整私有地未劃入。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副司長王玉真認為,《全國國土計畫》已明定分區劃設條件,各縣市應依此條件全面重新檢視、核實劃設。(攝影/徐兆玄)

竹田鄉人口負成長 青農盼國土計畫翻轉農村

「對一般百姓來說,土地被劃農1,代表財產沒機會增值,劃為農2至少可變性高一點;縣政府搞不好是不敢負這麼大的責任,(才將私有地全劃農2)保留最大的彈性。」曾獲選第32屆模範農民的竹田鄉鄉民代表陳宏志直言。

陳宏志97年返鄉傳承父親陳文懃的蘭花事業,打造天使花園休閒農場,發展六級化農產業。陳宏志曾協助竹田鄉果樹產銷班第16班取得履歷驗證,這天他身穿「竹田慢城」的T恤來到產銷班,觀察近來國土計畫推動引發的新聞爭議,他直言,《國土計畫法》功能分區劃設仍停留在以前地目使用的思維,還沒真正去思考未來臺灣的生活型態需要什麼樣的土地。

陳宏志表示,去年農業部農糧署將農業環境基本給付作物項目排除檳榔,因竹田鄉仍有718公頃檳榔園,他因此曾召開說明會,邀請屏東科技大學及改良場專家向農民說明「不種檳榔後可以種什麼」。他說,因竹田人口持續負成長,「我自己心裡盤算以後只能種稻」,種稻只需打電話請人代耕、需求人力最少,但土地創造的價值也最低。

陳宏志說,「除了期待台積電來竹田,鄉村有沒有可能讓人想移居?」他認為臺灣農村有機會建立宜居的生活模式,甚至是讓休閒農業結合養老村等銀髮產業共同發展,在他心中懷有農村發展的藍圖,因此三年前知道政府推動國土計畫,便寄予很高期待,但一直缺少與縣政府進一步溝通的機會。

曾獲選第32屆模範農民的竹田鄉鄉民代表陳宏志,心中懷有發展竹田農村的藍圖,對國土計畫寄予很高期待。

陳宏志表示,他不擔心土地被劃在農業發展地區,問題在農發區容許經營項目會不會與他心中的藍圖相衝突,因為不清楚農發區可做哪些容許使用、農業部會投注哪些資源,讓他無從判斷土地劃設農1、農2哪個更好,「不是我不同意被劃入農發區,而是我還不清楚農發區有沒有發展的未來。」

農業部農業資源挹注農1 預計9月公布配套政策

王玉真表示,現行「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採堆疊式給付機制,其中「農業環境基本給付」已針對特農、一般農區位內的農牧用地,從事農糧作物生產者,核發每期作每公頃5千元;未來農1、農2因有維護環境的生態價值,農1尤其保留完整營農環境,非農用干擾更少,是農業永續發展的生產基地,農業部規劃加碼給付給農1,表彰這個區位維護生態的貢獻。

農1土地還是農業部推動農業政策的重要基地。王玉真說,農業部現正思考未來由政府負責農1生產農產品的產銷,農民只要負責生產,產出最優質的農產品,無須擔心市場通路、銷售問題;農村人口老化,農業部也研擬讓無力耕作或不想耕作老農獲得照護安養,釋出土地,為良好營農環境的農1,引青農進場經營,老農則是固定領租金,相關政策還在盤點,預估兩個月後對外公布。

王玉真指出,外界總是期待土地變更使用,才會認為劃入農業發展地區是種限制,若從營農角度看,農業發展地區阻擋廢棄物處理廠、砂石碎解廠等嫌惡性設施進入,維持農地完整性,反而更有利農業經營。王玉真說,國外都稱農業是「綠金」產業,若是著眼在農業永續,農業還能發展自然碳匯,為什麼我們要只以土地價格來比較農地呢?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余麗姿
攝影、主圖/梁偉樂
美術設計/陳怡蒨
圖表設計/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網頁製作/李家榮
監製/余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