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有話說:請給我可相信的未來
【漁電共生期中考】光電蓋了,誰會養魚?─光電屋頂型室內養殖調查報告

「漁電不能叫共生,有生命與無生命在一起不是共生,應該叫做共存。」全國十大神農邱經堯說。他與弟弟共同經營的「邱家兄弟生態級無毒水產」,是臺灣水產養殖技術的最佳指標,其水產品質也是台灣主婦聯盟等重視友善環境NGO、消費者的理想產品。

邱經堯認為漁電政策推動需要放緩腳步。(照片提供/邱經堯)

邱經堯明白漁電養殖已是臺灣不可擋的趨勢,但仍相當憂心,他認為:「漁電要共存,必須經過很多嚴謹的程序,包括提前試行、研發技術轉型。需要政府慢下腳步耐心等待。」

迎頭直追的養殖試行

從試驗、技術研發到問題解惑,水試所扮演著漁電養殖成敗的關鍵角色之一。理解現行漁電養殖技術與配套處理仍有許多不足與疏漏,水試所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共同建置的「農業資源與綠能趨勢網」網站,提供「漁電共生技術服務團」的諮詢,是漁電養殖推動迄今,少數能完整提供漁民養殖實務諮詢的單位之一。

水試所臺西育成基地正與光電業者、養殖漁民一起積極試驗漁電養殖。(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水試所在臺西總面積10公頃的漁電共生育成基地已正式運作。媒合光電業者與養殖漁民合作進駐,以具備太陽能光電板40%遮蔽率的露天魚塭做養殖試驗。與過往「10大養殖魚種於40%遮蔽率下生產情況」的模擬試驗不同,這回實際以太陽能光電板做遮蔽。案場由光電業者與漁民溝通後建置。趕在多數大型光電地面型案場即將試養、放養的2023年前,開啟試行。

知名大廠向陽也與水試所共同合作光電地面型案場。(照片提供/向陽多元股份有限公司)

當中包括綠農電科、綠通綠能等業者,還有知名大廠向陽多元公司也參與育成試驗。向陽漁業顧問張丁中表示:「占地2公頃的露天魚塭,不但與雲林在地養殖戶合作放養文蛤,我們也建置了6種排列各異的立柱地面型光電板,可以分析哪一個效果最好。」嚴謹規劃了試驗目的與技術需求。

張丁中說明向陽運用6種不同光電板排列方式試驗養殖產量。(攝影/吳尚鴻)

臺灣知名牛奶貝養殖專家阿禾師王坤禾,則與洸洋能源、昭陽能源攜手,光電浮筏式結合夏爾特拉太陽能科技研發的基樁型錨固技術,養殖以白蝦為主,混養黃金鯧、虱目魚與烏魚。另以立柱式養殖牛奶貝。「光電結合養殖我覺得很好。光電業者把案場都建好了,然後交給我管理20年。」王坤禾下水撈起幾顆牛奶貝,一邊說:「漁電是未來的趨勢,有這個機會,又能夠賺錢,我們嘗試看看。」

阿禾師王坤禾對漁電養殖相當樂觀。(攝影/吳尚鴻)

至於現行全臺已有約117場的光電屋頂型室內魚塭,針對其養殖技術試驗,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說明:「設施型(室內養殖)漁電共生試驗案場,將陸續在臺東知本、彰化鹿港與澎湖馬公落成使用。結合綠能、智慧養殖以及水循環利用等要素,建構適合臺灣轉型室內養殖的技術與生產模式。」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表示,臺西與七股的漁電育成基地媒合業者與養殖戶合作,已陸續試驗養殖中。(攝影/吳尚鴻)

成功很棒,但失敗怎麼辦?

全國十大神農得主之一的黃國良,長期推動無毒友善養殖,他以職人角度樂觀看待漁電養殖,「因為光電資源的投入,這是臺灣養殖漁業第一次有機會全面升級。」但他也指出案場建置、養殖技術、環境問題、生產供應鏈等,都必須妥善規劃處理,才可能建立成功的漁電養殖模式。

黃國良針對臺灣漁電養殖模式有獨到研究。(攝影/吳尚鴻)

「大家都期待漁電養殖能夠成功,但好像沒有人想過,如果失敗該怎麼辦?」邱經堯說出自己的憂慮,「其實很多相關的面向需要慢下來思考。」他提到目前養殖魚塭,除了1.5公頃自有,其他魚塭地主都已出租給向陽建置光電。董事長陳貴光尊重並認同他的養殖理念,希望能合作找到光電與生態養殖共存的方式。為此正進行養殖試驗的邱經堯苦笑直說:「這樣我壓力很大。」

創立「一夫水產」,以溫室養殖的藍寶石草蝦知名全臺的徐嘉隆,既是百大青農也是產銷履歷達人。他認為自己現行養殖的物種非常依賴日光,無法在太陽能光電板下生產。「我們試過全暗室養殖成果也不好。也許有適合暗室生產的物種,但就我們目前養殖情況並不適合。」

另外,徐嘉隆指出,漁民朋友們發覺暗室下養殖的物種特別容易受驚嚇,但這類環境對牠們生長影響有多少很難馬上有定論,需要長時間觀察。這也呼應邱經堯的看法:「大家都想要工業化控制,速度快、密度大。無生命的東西可以,但農業面對的都是生命,是沒有辦法被這樣控制的。」

漁民、消費者盼重整漁電規劃

「大量資金、技術進入傳統農漁生產現場,號稱自由競爭,資訊權力卻不對等。造成直接生產者成本上升,也缺乏產業面及消費者面的聲音。」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認為,農業部門應該取回農地使用主導權,與農漁民、消費者做面對面細緻溝通、提供相關配套,放緩腳步真正從農業發展、糧食自給率角度思考。

台南市南瀛養殖生產協會理事長蔡阿玉,與其丈夫十大神農周志亮共同經營的亮哥生態養殖場,是臺灣第一個取得ASC驗證合格的臺灣鯛魚養殖業者。她感言漁電共生政策一簽約下去就是20年的時間,過程中會發生的問題,政府是不是都有主動先想到配套措施,也別忘了要為20年後下一代的環境、生存著想。

臺灣漁電共生總發電量目前累積約達1.8GW。(照片提供/林嫩鳳)

全球人口每年以8千萬至1億人速度增長,2023年底達80億。人口增加,需求提高,海洋漁業資源利用失衡,以及氣候變遷加劇,各國開始重視養殖漁業發展,2020年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產量的占比,幾乎各半。臺灣水產養殖,在綠能政策下加深了推動漁電養殖力道。

副主委陳添壽認為,政策推動的過程必須慢慢引導、持續滾動修正。(攝影/吳尚鴻)

面對這波大浪,漁民不卻步,正視漁電養殖,展開漁電共生案場建置。針對目前養殖技術的困難及癥結,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接受專訪表示,「理想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水試所正持續進行漁電試驗,也提供技術團的諮詢服務。

陳添壽說,政府陸續規劃技術培植,「像什麼物種可以怎麼養、怎麼做設施等;或建立相關養殖監控、監測數值,讓養殖業者可以參考。」他認為建立類似育成基地,或是成功業者的參考示範場非常重要,讓漁民能按此參考調整、創建自己的養殖場,也是他一直努力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