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有問題:請問白蝦怎麼養?
【漁電共生期中考】光電蓋了,誰會養魚?─光電屋頂型室內養殖調查報告

「屏東很適合做光電,有效日照很長。」聊到加入漁電共生的契機,吳明宗說。位於大武山下的枋寮,藉鄰近海邊的地利,成為屏東露天魚塭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放眼望去,堆高土堤的露天魚塭一大池、一大池緊靠拼貼擴展,連接天空廣袤邊緣。潮潮海鹹混合生命蓬勃的腥,這裡的養殖種類以高單價的石斑、午魚為大宗。

枋寮是屏東最主要的養殖魚塭分布地區之一。(攝影/吳尚鴻)

難以計數的養殖池海水輸送管龐大成群糾纏於海岸邊,成為浮躁雜亂的巨型管線組合,這個彷彿藝術創作的突兀裝置,記錄著臺灣養殖漁民長久以來順應自然、克服情勢的生猛活力。

獨資貸款千萬打造案場

「光聽政府推廣漁電好處也沒有用,還是要親自去摸索,比如說參考水試所試驗的精華、去爬文,才會知道好、壞在哪裡。」40歲的吳明宗身穿灰色POLO衫,俐落短髮,說話時露出陽光懇切的笑容。他熱情開車引領我們到自己規劃、建置的光電屋頂型室內養殖場。「每個魚塭狀況不一樣,養殖不可能一招走天下。但成果如何,多少還是要靠運氣。」

瑋辰能源漁電室內養殖場。(照片提供/吳明宗)

吳明宗這一席話除了是室內養殖一年半以來的感想,也是做為漁民個體戶,自己貸款、自己設計案場、自己克服養殖技術,配合政府政策轉型漁電共生室內養殖者,皆有共感的心路歷程。

潮州土生土長的吳明宗,從事光電業超過12年,有感於綠能發展為時代趨勢,跟父親討論後,貸款獨資3,000萬元,共同將爺爺傳承三代、0.5公頃露天魚塭進行改建,轉型成光電屋頂型室內魚塭——「瑋辰能源漁電室內養殖場」。

吳明宗與父親攜手打造養殖場。(攝影/吳尚鴻)

長形養殖場的屋頂,直接使用太陽能光電板架設。抗腐蝕鋼材作為室內支柱,地面正中央鋪出空中走道,兩側各7個長型桶槽養殖池。他負責光電系統的設施建置,由熟悉養殖、水電的父親提供相關經驗與技術,兩代專業攜手合作。每月光電售電收入25萬元以上。

漁電室內養白蝦困難多

白蝦是水試所試驗的10種漁電養殖物種之一。放養至收成時間約需3至4個月,飼養得當經濟效益便快速、明顯。但親身養殖白蝦後,吳明宗發現跟其他漁民相同問題:白蝦煮起來不紅,蝦殼過軟;而且室內養殖依經驗需多花1個月以上時間。

白蝦跟文蛤類似,以藻類為食,但藻類生長必須進行光合作用。前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說明,白蝦缺藻常見會導致蝦紅素不足,煮起來不紅,雖然口感差異不大,但影響銷售價格;也有漁民提出經驗,室內養殖的白蝦蝦殼較薄軟,捕撈運送過程死亡率偏高。

養殖漁民依照綠能政策目標,將光電室內場建置好了,也依試驗建議選擇白蝦做為養殖物種,卻受挫於「養不好」?

光電養蝦成果自己承擔

瑋辰養殖場專養白蝦已來到第三水,也就是第三次放養。第一水與成功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合作,有專家提供養藻、絮團等白蝦餌料技術,克服蝦紅素不足,蝦殼過軟等狀況。收成突破7600臺斤,養殖成果達75%,賺了約150萬元。但第二水失敗,賠掉整池30萬元的蝦苗。

全心投入養殖的吳明宗,加入屏東養殖青年聯誼會,積極與在地同業交流相關技術。他將案場四面牆改為透光材質,以便維持側光。原本以絮團養殖白蝦,今年則在室外規劃蓄水池,放養1,500隻吳郭魚,以生態循環養藻,打算在收成前兩個月替換成藻水養殖,有效改善室內養蝦的問題。

走進辦公室即可看見特製的太陽能光電板桌,成為養殖場特色。(攝影/吳尚鴻)

2025年太陽能光電總量目標導向,建議漁民轉型漁電養殖,儘管養殖漁民申請成立案場時,需要在經營計畫中詳細說明生產方式,而水試所光電室內養殖尚未有完整科學結果,漁民難有實際參考準則。

以一年兩水的養殖頻率來看,有售電的穩定收入,得以支撐吳明宗初期養殖試錯的花費。不過也等於轉型漁電室內養殖試錯的時間與金錢,成為漁民須自行負擔的成本。接下來,吳明宗除了持續精研養殖技術,未來也規劃與冷鏈公司合作,以成立自有水產品牌為目標。

第一水收成豐碩,吳明宗持續精研養殖技術。(照片提供/吳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