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緩解乳牛熱緊迫?先改善2大關鍵最重要

自然通風與機械隧道式合併使用的畜舍。(攝影/王思涵)

內容提供/畜產報導 文、圖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張俊達、王思涵

一般狀況下,乳牛會利用調節生理(如呼吸頻率)和行為(休息模式)以達到熱平衡並維持恆定的體溫。但是當環境條件超過乳牛可調節之閾值(臨界值)限制時,就會產生熱緊迫,並造成乳牛生產及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健康受損(圖1)。以美國而言,每年乳牛因熱緊迫造成的經濟效益損失預估為9億新臺幣。

因應氣候變化 乳牛飼養模式也應有所改變

畜舍設計成為首要考量,例如畜舍空間寬廣、高且深的屋簷及屋脊中央鏤空通風等,可降低牛群熱緊迫。但若環境屬於高溫高濕的狀況,溫度及其相對濕度就成了舒緩牛群熱緊迫的關鍵,而畜舍內額外搭配風扇或灑水設備,可更有效改善牛群熱緊迫。

目前美國高溫高濕的州境內,乳牛場普遍依賴的降溫方式有以下幾項,自然(Natural)、機械隧道式(Mechanical-tunnel)及機械交叉式(Mechanical-cross)通風法。自然通風法以開闊邊牆設計,搭配伸展且開放通風的屋脊,刺激空氣流動如同利用熱循環的概念。相反的,無論機械隧道或交叉式通風法,即利用風扇系統的方式將空氣貫穿整個畜舍,隧道式即為風扇裝置於畜舍的寬面;交叉式則為風扇裝置於畜舍的長面。機械隧道式法可與自然通風法的畜舍合併使用,可以達到不錯的散熱效果。

環境溫度對乳牛的影響。

風扇建議安裝於畜舍的優先順序為:等待區>圍產期牛群區(接近分娩)>產後及病牛區>初產牛區>高產區>低產區。當畜舍溫度高於20℃時,建議利用自動控制啟動風扇運轉,但綜合溫度與濕度間的關係時,當溫濕度指數(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高於68,是較為準確可作為畜舍內熱緊迫的指數,且也可延長風扇的壽命。而風扇與灑水設備搭配時要注意幾點,灑水頭建議安裝於等待及餵飼區,餵飼區的安裝位置須注意避開噴灑至頸項夾及飼糧,以避免引起牛群健康問題。

飼料添加劑或飼糧可透過TMR車充分混合後餵飼牛隻。(攝影/張俊達)

乳牛飼養配方調整

一、蛋白質營養

蛋白質含量不足會導致動物熱生成增加,這是因為組織蛋白質轉換作用(turnover)產生的熱增加所致。但是高蛋白質飼糧也會有負面影響,因為過多的氮會消耗能量來合成尿素氮以排出體外,會降低能量的利用率。因此飼糧蛋白質調整的建議,包括控制飼糧粗蛋白質濃度在18%以下,及飼糧粗蛋白質的在瘤胃被分解比例在61%以下為宜。

二、纖維營養

一般認為,在熱緊迫期間應減少飼糧中的纖維含量,以降低牛的代謝熱負荷,主要是因為纖維比精料有較大的熱增值。然而,飼糧提高精料比例可能會造成瘤胃pH值降低,且芻料纖維的充份採食,可促進牛隻進行反芻作業以增加唾液分泌量,來緩衝瘤胃酸度並維持瘤胃健康。因此以高品質牧草做為熱季飼糧牧草來源,可以增加牧草在瘤胃的消化與利用效率,並減低消化熱的產生。

三、維生素補充

維生素E在微量元素裡,對乳腺免疫及健康扮演起重要角色。同時也減緩泌乳牛因熱緊迫引起的繁殖問題。維生素C不僅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也可強化維生素E抗氧化能力,因此維生素C與維生素E在代謝作用上具有相互補強作用。菸鹼酸(niacin)可藉由增加體表蒸發熱散失來緩解熱緊迫。熱季期間於牛隻飼糧中每天補充6克菸鹼酸,其產乳量每天平均可增加1公斤左右。

四、礦物質補充

熱季時,牛隻大量排汗的結果造成大量鉀流失,在氣溫40℃的環境下,牛隻採食的鉀的11.5%自排汗中損失,熱環境下的排尿增加也會增加鈉的損失。鉀與鈉的供應需同時考慮,因為兩者都與許多身體功能的調節密切相關。碳酸氫鈉是一種常用的飼料添加劑,特別是在炎熱天氣。碳酸氫鈉常用為調整瘤胃酸度的緩衝劑。

五、增加餵飼頻度

增加飼餵頻率可穩定營養分的吸收速率,因此可降低熱的生成,同時也增加熱生成的散佈。增加餵飼頻度可維持瘤胃發酵作用,且也有助於預防乳脂較低問題。少量多餐可以增加飼糧新鮮度,促進牛隻採食量,同時維持瘤胃環境穩定,因此使微生物的消化工作持續進行,牛隻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營養分供應,促進乳的合成效率。

牛隻飲水情形。(攝影/張俊達)

六、水

水是動物體內的基本分子,對於維持重要功能(例如組織的張力、滲透調節、體溫調節以及營養物質的運輸和排泄)至關重要。在熱緊迫環境下,母牛為了減少體溫的上升,水分會藉由皮膚和呼吸作用逐漸流失。在一項研究中,當環境溫度從18°C升高到30°C時,皮膚的水分損失增加了59%,呼吸作用的水分損失增加了50%。因此,牛隻在熱季期間應提供充足、乾淨且隨時都容易取得的飲水,讓牛隻來紓解熱緊迫。

本文轉載自中央畜產會出版2019年12月號《畜產報導》,原文標題為〈完善的畜舍設計與飼料配方 有助乳牛緩解熱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