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公職獸醫師也有淚:在民眾與政策夾縫間堅守防線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第7屆亞太小動物獸醫協會(FASAVA)會長
譚大倫
經歷:
曼哈頓動物醫院院長(1997-2022年)、第19屆臺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 (2015-2018年) 、第3屆中華民國獸醫內科協會理事長
學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候選人
口述/譚大倫 整理/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很多民眾可能不知道,公職獸醫師也有他們的心裡壓力,無論是疫情爆發時不得已撲殺動物,或是因為動保議題被夾在各種立場間動彈不得。臺灣公職獸醫師長期人力緊缺,再惡化下去恐有逃亡潮。雖然今年政府加給「不開業獎金」打強心針,但實務職等上仍有可改善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希望民眾能多給一些體恤與諒解,公職獸醫師們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也有感覺也有淚。

在1997年臺灣口蹄疫爆發的時候,為了控制疫情,4個月內撲殺了全國三成豬隻,至少385萬頭。當時人力不夠,只得出動國軍幫忙,後來很多人後續都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要心理輔導。但很少人想到獸醫師,獸醫師也是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壓力。例如禽流感確診時,全場撲殺這樣的工作會由地方防治所的公職獸醫來執行,這些心理壓力他們都得承受。

所謂「公職獸醫師」,即是經過國家考試、訓練,具有公務人員身分的合格獸醫師。因為隸屬公務部門,食品供應鍊安全相關業務,例如屠宰衛生檢查、動物檢疫、動物疾病防治……等工作,甚至是地方防治所的動物保護,都是公職獸醫師的執業範圍。

口蹄疫爆發時,正在集合列隊幫忙撲殺豬隻的國軍。(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民眾愛動物立場不同 公職獸醫師左右為難職涯易斷

一般民眾對公職獸醫師比較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公立動物收容所裡的獸醫師。大家好像認為收容所獸醫師的工作很簡單,但其實遊蕩犬貓收容之後,結紮手術、疾病及外傷的治療,都必須由公職獸醫師負責。且自2015年農委會(今農業部)修正《動物保護法》,宣布自2017年2月6日起,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政策上路,如果收容的流浪犬貓是比較兇猛、會攻擊人,或是肢體殘缺較難被收養,收容所就必須一直養著這些犬貓。這些動物的飲食吃喝、照護治療,都是公職獸醫師的工作內容。

許多民眾認為因為收容動物爆量,收容所環境差,對動物不人道,常常責難第一線的公職獸醫師。2016年,有位生前任職於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簡稚澄獸醫師,便選擇以安樂死動物的藥物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這種方式突顯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以及臺灣動保結構上的問題。

例如去(2024)年花蓮地震,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有貓受困其中,當時就有民眾要求地方政府能停止拆除,希望能派獸醫師進到危樓裡救援。雖然後來地方政府並沒有被說服,但還是可以從上述例子看見基層公職獸醫師,常常被夾在各種保護動物立場的民眾之間。獸醫師一旦進入公職領域,頂頭上司就不只是長官,也是民眾,以及民意代表,很多事情沒處理好,也許就斷送了自己的公職生命。

口蹄疫疫情時,一位獸醫師正在以注射藥劑方式撲殺染疫豬隻。(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地方收容所常因收容動物爆量,讓民眾質疑收容環境不友善。(攝影╱鄒保祥)

無役不與執業風險高 公職獸醫師恐爆逃亡潮

除了處理民眾間的衝突,公職獸醫師在經濟動物防、檢疫工作上也充滿風險。無論是像屠宰場環境溼滑,容易跌倒,或是像2021年臺灣本島發現牛結節疹,政府馬上從國外採購疫苗到臺灣來,全臺近1 6萬隻牛全部得在兩週內打完。一般乳牛場可能還算簡單,但其實有很多牛,像擎天崗的牛或是野外的牛,都得施打疫苗,所以有公職獸醫師在打疫苗時被牛衝撞受傷。又或者一些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例如牛結核病或禽流感,公職獸醫師執行防疫行動時,也往往冒著被傳染的風險。

牛結節疹染疫牛隻撲殺後要搬運焚毀也是大工程。(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牛結節疹疫苗不只牧場內的牛需要施打,野外的牛隻也得施打。(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臺灣公職獸醫師長期嚴重人力短缺,目前有獸醫師執照者計5,672人,服務於公務體系的僅有942人。每年高考缺額約30人,以前會有300多人考,但近10年只剩十幾個人報考,真正考取人數大概落在10位內。加上聽到分發單位需要做動保,或工作內容辛苦,可能又選擇不報到。目前平均下來,地方防治所人力僅剩六成,而中央單位約剩八成。

一個公職獸醫師,從進到公務體系裡,到成為一個成熟的公職人員,能夠把防、檢疫工作做好,起碼大概要5年到10年的訓練。因為他會面臨到各種不同的狀況,慢慢在這些事件中學習。目前因為負擔加重,已經有許多公職獸醫師不到退休年齡就申請提早退休,如果繼續惡化下去,只剩三到四成人力時,將會形成逃亡潮,國家食安與疫病控管都會出問題,之後要把這些防線再築起來,要花的時間跟力量將更艱辛。

中央展魄力打強心針 除不開業獎金外仍需考慮職等

所幸今年6月1日起,行政院核定加給公職獸醫師(佐)「不開業獎金」,每人每月依職級加發1至3萬元,稍微拉近公職獸醫師與開業獸醫師的薪資待遇距離。其實聽獸醫界前輩講,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倡議不開業獎金已經有2、30年。這次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能倡議成功,從政府大力支持外,還加上近幾年公職獸醫師真的是表現得有聲有色,從非洲豬瘟的防堵、口蹄疫拔針、傳統豬瘟拔針,到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證為「傳統豬瘟非疫國」,使臺灣成為亞洲唯一同時擁有「三大豬病非疫國」的國家。

大家可能不知道拔針這件事情是多龐大的工程,以傳統豬瘟為例,要跟豬場老闆說不用打疫苗是多困難的事。臺灣從1958年起,全面推廣施打由前農委會主委李崇道、技正林再春等防疫專家研發的「LPC兔化豬瘟活毒疫苗」,這麼久的時間,打疫苗已經是養豬業者的信仰,不打疫苗就代表著我的豬冒著可能死光光的風險。不只是農友,當時很多學者也是持反對意見,覺得不打疫苗,如果全國豬瘟爆發,政府要怎麼處理?

政府當初承受了許多壓力,中央政策決定執行,當然公職獸醫師就是最主要的執行者。不只豬病,1950年代臺灣還曾經流行過狂犬病,許多人因此喪命。臺灣獸醫史上,無論哪一場戰役的勝利,都是中央政策制定者與基層獸醫師通力合作,才能達成的成就。

雖然政府加給了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但還可以有改進的地方,例如目前公職獸醫師職等普遍偏低,地方動保防疫所又是二級單位,一旦發生疫情需要其他單位處室支援時,常常會有「叫不動」的窘境,最好的狀況是能將地方動保防疫所提成一級單位。再者就

雖然政府加給了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但還可以有改進的地方,例如目前公職獸醫師職等普遍偏低,地方動保防疫所又是二級單位,一旦發生疫情需要其他單位處室支援時,常常會有「叫不動」的窘境,最好的狀況是能將地方動保防疫所提成一級單位。再者就是在動物保護業務上,應該要把獸醫師跟照顧的人力切開。其實獸醫師的職責應該是站在怎麼去治療動物的疾病,但例如餵養、照顧收容動物這些事項,應該要讓另外的人去做。

譚大倫理事長指出,許多獸醫師離開職業現場,是因為受不了臨床必須面對生離死別的壓力。
禽流感亦有人畜共通傳染的可能,所以採撿時公職獸醫師都得穿戴好防護設備。(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從愛出發卻每天面對生死 公職獸醫師辛酸誰人知

其實大部分會想當獸醫師的人,我想一開始都是對動物,尤其是小動物感到有興趣的吧。你還記得以前小時候學校門口都有人會賣小動物嗎?我就買了好多隻回家養過,包括兔子、雞、鳥、貓,養過很多的動物。

傅達仁(知名體育主播)家的狗是我醫治的,2004年「寶路飼料事件(臺灣發生的大規模狗腎衰竭病例,後經調查最終確定是由飼料中三聚氰胺所引起)」他們家的狗也受害。我還記得狗的名字叫「傅大寶」,最終大寶治好了,我和他們家的關係也變得非常好。

10年前有一位飼主,也是記者,帶了隻貓動脈血栓的貓來給我看,後來成了老顧客。幾年後這隻貓走了,記者卻對我說了謝謝。他說:「因為你救了牠,我才可以多陪牠這幾年。」這些都是讓我覺得當獸醫師感到快樂、有成就感的地方。

但我知道很多的獸醫師會離開職場,也是因為他們沒辦法承受臨床這麼大的壓力。我們也有感覺,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跟醫治人的醫生一樣,我們每天面臨的就是生離死別,更何況公職獸醫師更多時候是在民眾看不見的地方,守護著防檢疫的第一線,面臨的是更嚴苛、血腥的場面。

禽流感疫情爆發時,除了禽場內的處理,連民眾看不見的外圍環境都得採樣。(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