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成立種肉羊畜牧場 優良基因的配種首選:嚴謹防疫健康監測 第二代陳奇峯守住臺灣唯一

陳瑞成(右)於2003年興建「成立種肉羊畜牧場」,目前已交棒給兒子陳奇峯(左)處理場內羊隻大小事。

陳瑞成(右)於2003年興建「成立種肉羊畜牧場」,目前已交棒給兒子陳奇峯(左)處理場內羊隻大小事。

撰文╱吳櫂暄 攝影╱吳尚鴻

位於臺南市麻豆區的「成立種肉羊畜牧場」在今(2025)年8月27日獲頒114年度臺灣地區優良肉羊場證書,已連續十餘年通過評選。2014年第二代場主陳奇峯返家接場後,第一代場主陳瑞成又建了新場,如今畜牧場內共飼養854頭山羊,以努比亞為主、紅波爾為輔。身為全臺唯一合法凍精並擁有血統登錄證書的種肉羊場,他們堅信高規格的飼養品質,即便國內肉羊市場逐漸萎縮,國產羊肉無騷味的鮮甜可口,終將被更多人看見。

走進成立種肉羊畜牧場的管理室,牆上掛滿各式證書,映照出陳瑞成一路走來的高標準。「我原本只是想退休後做點休閒的啦!」他笑著說,當年從事營造業幫羊農蓋羊舍時,偶然聽見羊農說作帳有利潤,在探聽後確認銷路有保障,便在2003年興建畜牧場與管理室,打算泡茶午睡邊養羊,沒想到一投入就是數十年,完全談不上休閒。

初期投入養羊產業時,陳瑞成缺乏經驗,從各地買進羊隻時,也將細菌與病毒一併帶入,導致羊隻死亡率偏高逼近倒場邊緣。為了挽救羊場,他從向羊農打聽經驗,轉向尋找專業協助,陸續向農委會(今農業部)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及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請益飼養及疾病防治做法。

2007年11月,他進一步委託畜試所遺傳育種組進行山羊黏多醣症(G6S)基因檢測;隔年9月,又在時任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助理教授蕭世烜的指導下,展開山羊關節炎腦炎(CAE)病毒檢測,逐步淘汰羊隻。到了2010年4月,更在畜試所亞太種畜禽中心與恆春分所的輔導計畫下,進行產業升級。

自然配種成功率高 淘汰不良基因是育種關鍵

「有專業的協助,羊隻真的愈來愈好。」陳瑞成說,專家建議使他少走很多冤枉路,而既然有效,他也認為就該繼續投資提高羊隻品質,「頭洗落去!」陳瑞成笑說自己當初想得很簡單,做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後續成立也有賴於輔導計畫的協助,興建了種羊生產相關的檢驗室、資料處理室等設施,使畜牧場順利通過硬體檢核,成功於2010年11月轉型為全臺唯一的種肉羊場,更在2013年3月取得畜試所頒發的種畜禽加值產品供應站證書。「供應站代表我們是唯一可以合法冷凍精液的種肉羊場,但臺灣目前沒有凍精市場。」陳瑞成解釋,由於養羊產業的冷凍與人工授精技術尚不成熟,加上多數羊農仍習慣自然配種,成立通常也只在改良品種時才會進口國外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且大多時候需依靠畜試所協助,才能提高成功率。

成立種肉羊畜牧場的液態氮桶主要用來保存精液,使用時先從桶中取出冷凍精液,置於36℃溫水中解凍約30秒,再將麥管擦乾、剪開封口,裝入護套後與授精槍組裝備用。

「我們人工授精成功率大約二、三成,自然配種有七、八成。如果人工沒有成功,就要再等3個月。」母羊的發情週期約20天,確認是否懷孕要等2個月,若未受孕,等待下一輪發情,就空轉3個月。等到下一輪成功,自然配種的母羊已快滿5個月即將生產,等於錯過一次生育機會。但從長遠來看,發展人工授精技術除了有助於羊種優良基因的保存外,一隻公羊自然配種的極限約二十次,人工授精可達五十次,足足多了一倍以上。「但沒中,可以配50次也沒用啊!」陳瑞成表示,羊隻的飼料不能中斷,在考量成本的情況下,選擇成功率較高的自然配種仍是主流,只能在必要選擇人工授精時,把握機會練習操作。

使用超音波懷孕診斷器,可及早檢測並處理假懷孕母羊,或提前淘汰習慣性流產及繁殖障礙的母羊,有助於提升羊群的繁殖效率。(圖片提供╱成立種肉羊畜牧場)
成立自2017年獲頒「山羊黏多醣症無不良基因驗出證明」後,就未再引進新的種羊,因此場內的羊隻至今仍皆為G6S基因AA正常型。(圖片提供╱成立種肉羊畜牧場)

「成立的種羊都有中央畜產會核發的血統登錄證書,跟畜試所頒發的山羊黏多醣症無不良基因驗出證明,來確保羊隻基因健康且品質穩定。」陳瑞成為了讓場內的每隻種羊都具備血統登錄證書,必須從已登記的種羊開始往下算四代: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公羊都完成登記,新出生的小羊才能獲得證書。這份資料雖對內銷市場作用有限,但對未來外銷或官方、學校採購至關重要。「之前越南和菲律賓來參訪時有看證書,但一般羊農大多只看外觀健不健康、好不好看。」陳瑞成說,僅憑外觀無法察覺G6S遺傳缺陷,若帶隱性基因的羊被買回去配種,就可能傳給下一代,導致小羊生長遲緩。

為了保障羊隻健康,陳瑞成自2008年起進行CAE病毒檢測至今未曾中斷過。「最初篩檢G6S就淘汰了25%的羊,CAE又淘汰12%。」陳瑞成計算1年進行兩次CAE篩檢就要花費10萬元以上,初期甚至一季篩一次,成本翻倍,這還沒加上其他篩檢費用。

定期篩檢落實防疫 高床式羊舍冬暖夏涼易清潔

進入羊舍前,第二代場主陳奇峯拿出拋棄式防護衣和塑膠鞋套給我和攝影記者。「我們的防疫比較嚴格,外來人員都要穿防護衣。」陳奇峯表示,成立除了篩檢人畜共通的肺結核、類鼻疽、Q熱,也會定期檢測藍舌病、羊痘等各種可能影響羊隻或傳染給人類的疾病。陳瑞成走過投入養羊初期的染疫挫折,因而更加篤信畜牧場若要永續經營,必須以環境清潔與羊隻健康為根本,這也是他對兒子接手後的諄諄教誨。

成立種肉羊畜牧場,會定期進行例行性健康檢查,進行CAE、Q熱等檢驗,確保羊隻健康。(圖片提供╱成立種肉羊畜牧場)

也因為陳瑞成的堅持,負責過羊產業升級計畫的畜試所恆春分所退休副研究員蘇安國曾表示,他從未在成立看到常見的羊隻疾病。而羊隻品質深受肯定,也使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曾選此場,進行努比亞山羊優勢生長基因篩選,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也曾在此進行肉羊背脂厚度測量進行研究。但除了羊隻品質,飼養規模也是關鍵因素,臺灣肉羊飼養規模平均一戶約為62頭,若低於100頭,資金一旦周轉不靈,隨時可能面臨倒閉風險。「學校和官方要推動長期研究,必須挑選具備一定規模的羊場。」陳瑞成認為,以成立場內飼養的854頭山羊來說,龐大的數量基礎可以讓研究成果更具參考價值。

我們踏上木製高床式羊舍的階梯時,陳奇峯走在最前面,我跟在後頭看著他的背影,詢問陳瑞成當初是否希望兒子回來接班?「沒有啊!我希望他出去闖蕩,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老了做不動就收掉也沒關係。」陳瑞成回想,自己聽到兒子願意接手經營的當下心裡非常開心。「所以我又蓋了新場給他,要做就做大!」語畢,他爽朗的笑聲混雜著羊隻的咩咩聲,整個羊舍氛圍頓時輕鬆起來。

「我爸是營造業出身,所以建了木製羊舍,現在另一種是不鏽鋼的。」陳奇峯說臺灣自1992年1月起,為防止羊隻過度放牧影響水土保持,推動圈飼飼養政策,加上氣候潮溼悶熱,高床式羊舍因利於自然通風,具冬暖夏涼的性質而成為主流。羊床的縫隙則可讓糞便掉落到地面,減少羊隻碰觸糞便,提高清潔度,也降低接觸寄生蟲或其他病原體的感染風險。

木製羊床因受潮容易導致結構鬆動或斷裂,若未即時更換木條,可能造成羊隻受困。(圖片提供╱成立種肉羊畜牧場)

不過,木製羊床也有隱憂,縫隙若太小容易卡住糞便,太大又可能讓羊半夜腳卡住造成骨折,若無即時發現,羊隻甚至可能哀鳴一整晚而驚嚇致死。「木條潮溼斷裂也需要頻繁更換,所以再蓋新廠的話,我會選不鏽鋼的。」陳奇峯說完不久,正好聽見一隻羊淒厲的叫聲,跑過去一看,果真有隻羊的腳卡在縫隙中掙扎。

國產羊肉市占率低 推行產銷履歷認證成重點

「我們主要是努比亞山羊,後來也引進紅波爾山羊。」陳奇峯表示努比亞山羊有多胎的優勢,且有熱帶羊種血統,適合臺灣氣候,是現今主要的肉羊品種;波爾山羊則是世界公認生長速度最快、換肉率最好的品種。成立近年也進行雜交配種,希望能凸顯雙方的優勢基因。但臺灣的海島型氣候對羊隻仍是一大考驗,「國外一隻羊可以用10年,我們只能用5年。」陳奇峯說山羊跟人一樣,天氣熱時食慾不佳,沒胃口就只吃自己想吃的食物,造成營養不均衡,成長也受影響。

為了讓羊隻健康成長,成立請畜試所協助研究飼料比例。場內除了進口苜蓿草與百慕達草,也加入部分精料,來補充養分。近年因進口草成本上升,陳奇峯也開始種植狼尾草台畜草七號,以便降低飼料成本。

成立種肉羊畜牧場的進口牧草以苜蓿草與百慕達草為主,近年也有種植畜產試驗所推出的狼尾草台畜草七號,以便降低飼料成本。

「最近羊價低點,但飼養成本不變,我那些剛開始養羊的朋友都說快撐不下去了。」陳奇峯認為,若要提升國產羊肉5~7%的市占率,發展清真認證及產銷履歷認證是可行的方案。「曾經有伊斯蘭教的教徒來跟我們買羊回去。」然而,擁有清真認證,也是全臺唯一有羊隻屠宰履歷的晶傳羊肉,前陣子已公告歇業。「其他屠宰廠只有牛或豬的認證,也不會全天提供宰羊服務。」陳奇峯認為,即便羊隻產銷履歷推動不易,仍須建立從飼養、屠宰到銷售的完整規畫,才能讓消費者買的安心。且唯有消費者願意付費肯定食品安全的價值,羊農也持續提供高品質的肉羊,國產羊肉才有機會提高市占率。

面對現在賣一頭只能勉強打平一頭飼養成本的艱困處境,我問陳奇峯究竟為何願意回來接班?「產業雖然萎縮,但還是有穩定的收入,我之前的工時也跟現在差不多,至少面對動物比面對人輕鬆。」他看我欲言又止的表情,接著說:「而且我們CAE清除和健康監測都持續多年,放棄真的很可惜。」我再追問是否有因為看到父親體力衰退,而產生想回來幫忙的心?「也是有啦!但我們不常聊這些。」陳奇峯笑著回答,那份笑容與剛剛他父親看著他時的欣慰神情,多麼相似。

未來若有擴場機會,陳奇峯希望興建不鏽鋼高床式羊舍,並規畫小羊專用畜舍,打造專屬於小羊的成長環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