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元 攝影╱薛穎琦
國產羊肉自2024年底跌至今(2025)年7月,僅剩每公斤均價168.6元,羊農叫苦「賣一隻賠一隻」;此外乳羊飼養頭數亦逐年下降,2024年產乳量10,283公噸是10年最低。無論乳、肉,國產羊市場皆呈現萎縮狀態。面對低價、高成本、少子化等長、短期不利因素衝擊,國產羊究竟該何去何從?
走進彰化縣溪州鄉「三郎牧羊場」的羊舍,今年53歲的中華民國養羊協會理事長鐘承信介紹著羊場內飼養的肉羊品種:這隻是波爾(Boer),那隻是努比亞(Nubian)……,突然他撫摸著關著羊的白鐵柵欄,若有所思地說:「我家本來是養鵝,1984、1985年,有天爸爸突然想喝羊奶,想說不然抓一隻來擠奶。飼一隻嫌沒伴,又繼續飼到4、5隻,結果一直到現在。」歷經三代經營的三郎牧羊場,目前飼養的羊隻規模約500隻,主要由鐘承信與小兒子鐘文志打理,「我現在就用嘴在養。」鐘承信笑著說道。
採訪這天,除了理事長鐘承信,羊協秘書長蘇瑞娟與專員王克平亦到場,顯示對這次採訪的看重。之所以看重,主因還是近來國內肉羊拍賣價格嚴重下滑,自去年進入10月秋、冬傳統旺季後不升反跌,從均價1公斤306元,跌到今年7月168.6元,為近10年新低。除了肉羊價格崩跌,乳羊飼養頭數亦逐年下降,據農業部統計,2024年乳羊飼養頭數僅剩30,492頭,產乳量10,283公噸,亦是10年來最低,顯示除了面臨產銷失衡外,整體養羊產業亦嚴重萎縮。
飼料成本高漲 羊肉價跌末端消費力道疲軟
自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原物料價格高漲,至烏俄戰爭時飼料價格與往昔相比拉高將近一倍。隨著飼養成本增加,國產羊飼養頭數逐年減少,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拍賣價格2023年12月來到新高均價每公斤3 6 7 . 5元(羊肉拍賣主要品項努比亞雜交閹公羊均價每公斤444.6元),小羊價格也跟著變高,「一隻小羊價格11,000、12,000元,現在價格跌下來,1公斤算200元,成羊以70公斤算14,000元,飼料錢都不夠,更不用去算人工。」鐘承信說。
探究國產羊肉價格為何走跌,蘇瑞娟指出,臺灣羊肉市場主力為紐西蘭與澳洲進口羊肉,國產羊肉市占率僅約5%至7%,主要供給給羊肉爐店家,屬於高價位餐飲。然而羊肉爐消費力道容易受到季節溫度影響,近年冬季縮短,末端消費力道也見疲軟。
「2023年價格很高的時候,臺北有些店家售價1臺斤售價要到1,400元到1,800元,假設分成3盤,1盤就要將近600元。等於你吃1盤羊肉,再炒個菜,還沒有很飽的狀態,就花掉將近1 , 0 0 0元。」王克平說。但肉羊價格跌落後,末端店家售價卻未見跟隨調整,羊肉市場走進如「蛋荒」時同樣的困局。只是羊肉比起雞蛋更非必需品,消費者看到價格高昂,漸漸也養成了乾脆少吃,或者換吃其他肉類的習慣。
由於國產羊肉產值不高(2024年約8.58億元),仰賴市場太過單一,飼養成本又隨國際糧食行情波動而逐年增高,售價與進口羊肉根本無法比拚,陷入「價低成本高」的雙殺困境中。鐘承信認為,根本解決之道,仍是讓消費者意識到國產羊肉與進口羊肉肉質上的差異,「很多消費者不會去分辨進口羊肉還是國產羊肉,像有些小攤販,標榜自己用的是本土羊,但其實都是進口羊。」
認明國產羊肉標章 羊肉四季可食亦需調節機制
臺灣國產肉羊在出生後4至5個月即閹割去勢,且比起紐、澳羊肉進口大國採大規模草原放牧管理方式不同,臺灣國產羊採高床圈飼管理,餵食的亦是營養成分較高的芻料、飼料,可說是幾無羶味、肉質新鮮結實,相較於進口羊肉更細緻有彈性。「美國牛肉都會標榜自己是『穀飼』,其實吃的就是穀物精料,臺灣肉羊其實是一樣的,吃精料油花都會比草飼更為豐富。」王克平說。
而羊協自2009年起亦推廣FGM國產羊肉標章認證,使消費者更易於辨識、選購國產羊肉。此外亦舉辦多種活動,推廣各式料理方式,希望羊肉在國人心目中不要只侷限於冬令溫補。此外,蘇瑞娟亦希望政府能建立國內羊肉常態凍存調節機制,不能等到羊價崩跌時產業呼籲才臨時提案。
至於國產羊乳市場,羊乳總產量自2006年跌破20,000公噸後便一路緩降,2024年僅剩10,283公噸。蘇瑞娟分析,由於受到少子化衝擊,加上社會形態轉變,造成國內羊乳市場衰退,「少子化加上週休二日,我們覺得是羊乳產業重要的轉折點。以前上學,父母怕小孩沒吃早餐,會先在家裡給小孩喝一瓶羊奶,但現在沒有了。再加上超商變多,選擇也多,太多產品可以取代。」
羊乳在國人心目中,是記憶中家家戶戶門前的綠色保溫盒,以及拿在手裡溫熱的手感,但臺灣近年的居住型態轉變,無法繼續支持此種羊乳配送方式,「以前大家都住透天厝,或是比較傳統的公寓,是可以釣羊乳盒的,但新大樓可以讓你掛盒子嗎?」王克平補充道:「整個社區幾千戶,你看管委會願不願意讓他們綁(羊奶)盒子,有的比較好可以掛在信箱上,但是愈來愈少了。」
產量不足以上架超商 長者市場仍得繼續開發
至於為什麼不上架超商、超市、量販通路,主因還是因為國內羊乳產量並不足夠。且因比起牛乳,以單頭計算,乳牛單日泌乳量與乳羊相差約10倍,成本與超商、超市各種乳品相比並不具優勢。臺灣羊乳目前只有少數廠商少量嘗試超商通路,多數羊乳廠仍延續經銷商訂購宅配制。
「羊乳產業每隔2、3年都會遇到一次很奇怪的變化,例如一例一休,然後就是COVID-19,銷售量也掉很多,因為很多訂戶不讓宅配員送去他家。」王克平苦笑道。近期一次即是2024年底行政院停辦的「班班有鮮乳」政策,雖目前僅為各地方政府自籌經費續辦版本,但仍對羊乳產業造成一定衝擊,「還沒有班班喝鮮乳政策的時候,全臺灣地方政府至少每週提供1瓶至2瓶鮮乳,如果政策執行下去,中央每週提供2瓶,學童就有4瓶。一個禮拜可以喝4瓶牛乳,你還會訂羊乳嗎?」王克平說:「一定退訂啊!那現在那些退訂的訂戶也不可能回來啊。」
蘇瑞娟說,現在國產羊乳主要使用者仍以國小學童為主,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支氣管健康而訂購。但其實羊乳有較多的短鏈及中鏈脂肪酸,所以不只是對學童,對銀髮族來說也更好吸收、消化。國內曾有知名牛乳廠商主打助於腸胃吸收以及減少過敏的「A2β酪蛋白」乳商品,但其實A2β酪蛋白占羊乳中含量就高達95%以上。
也因為羊奶的特性,農業部亦規畫在現行「綠色照顧」政策下,從今年7月13日開始在各地綠色照顧站推廣羊乳。「其實羊奶要推廣給老人家一開始有些難度,尤其是南部老人家花錢觀念比較保守。」鐘承信笑著說。
盼肉價谷底反彈 羊乳須政策持續支持
「一開始訂購量只有8,000瓶,我們同事就一個個照護站打電話拜託這些長者喝看看。透過綠色照護這樣的方式推廣,我覺得長者的接受度就差很多,長者喝過羊乳,都會覺得對他健康是有助益的。如果農業部能繼續支持,協會當然非常希望努力往長者的方向來進行。」蘇瑞娟補充。
我問鐘承信,既然數據上看起來羊肉、羊乳市場都面臨危機,是否曾想過和兒子一同乾脆離牧退出市場?鐘承信笑著給了個頗具哲思的回答:「不會啦,世界上的東西不會一直壞下去,到底就會反彈上來。」
接著他開始聊起牧場的點點滴滴,「我1995年退伍回來養羊,現在你看到的設備,都是從我爸那時候修修補補、汰換成現在的樣子,本來木床(飼養羊隻使用的高床)破了又修,換成白鐵(不鏽鋼)床;欄杆本來也是黑鐵(生鐵)久了生鏽,也換成白鐵。」他指著羊舍說著,那牧場範圍是三代人打拚下來的心血。也許他所謂的「反彈」不僅僅是對市場的理解,更多的是期盼所有像他一樣的羊農,大家還能一起再打拚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