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麗姿 攝影╱吳尚鴻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嘉南平原6月豔陽高照,正是臺南麻豆文旦中果期,在嘉南大圳灌溉下,麻豆區北勢寮附近,魚塭遍布,水車賣力運轉。7位撈魚師傅,下到3分大小的池子裡「牽魚仔」,魚群湧動。順一漁場負責人、2022年榮獲第六屆百大青農的標竿漁青王偉珉說,「這池吳郭魚養了4、5個月,大概已剩5、6千臺斤,是內銷菜魚規格。」
順一漁場做魚飼料起家,並養殖吳郭魚約二十多年。現年32歲的王偉珉,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後,先在臺中工作兩年多,看到阿公王文章及父親王浚騰要忙工廠及魚塭,年紀也大了,決定想以自己企管的背景及做過採購主管的經驗,在2019年3月返鄉協助家中的養殖事業,為第三代接班。王浚騰說,「這孩子比較有野心」。
年產量300萬臺斤 活化老舊魚塭面積擴一倍
「總統好,我是來自臺南的臺灣鯛養殖戶王偉珉,銷售主力有外銷條凍、內銷菜魚,漁場年產量300萬臺斤。關稅問題短期看到內銷價格有下降趨勢,事件發生時,外銷廠上週直接通知價格降3元,池邊價每臺斤來到30元,已到養殖成本價格,甚至有些已通知暫停收貨。希望政府可以加強內、外銷的推廣,過去3年養殖臺灣鯛是有賺錢的,這是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產業。」
因應美國關稅影響,今年4月18日總統賴清德前往嘉義與吳郭魚養殖產業業者座談,王偉珉發言。賴清德說,「年產量有300萬臺斤喔。」王偉珉說,「魚塭面積大約承租70公頃左右。」「哇!」現場人士一聽發出驚呼聲。
王偉珉打算返鄉時,王浚騰對他說,「決定好就不能退縮,要做就要做大,引入企業化經營。」父子同心後,在原有30公頃魚塭基礎下,王浚騰從真理大學麻豆校區附近5公頃魚塭開始承租,逐漸擴大版圖,6年來面積已達70公頃,擴充1倍多,魚塭橫跨西港、麻豆、下營、學甲、鹽水、六甲及官田。王偉珉也從父親助手變成主導經營。
臺南不少魚塭面臨漁民退休或二代沒有意願養殖,王家父子承租後,除雜草、樹枝,將荒廢魚塭一池池串連養殖吳郭魚,周邊沒有太大養殖意願的漁民看到池子煥然一新,也主動詢問順一是否可以承租魚塭。從事代書的陳義榮說,他買了魚塭,本來想要自己養殖,但發現王家父子很專業,向附近漁民打聽,評價都很好,「專業交給專業來處理」,雙方預計近日將完成簽約。
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國內漁業養殖大部分是小戶,順一漁場魚塭面積70公頃,可說是全臺第一,全年1至12月都有魚獲產出,每星期都可以收成,這對臺灣的吳郭魚產業鏈意義重大,可以協調產銷平衡、計畫生產。
規模化經營全年都有漁獲產出 呼籲養殖戶能有15%至20%利潤
「因為養殖面積大,一年出貨日有200天以上。」王偉珉指出,跟一般養殖戶不同,他們從魚苗、養殖到銷售,都有整體的年度養殖計畫,以及導入生產管理和進銷存系統,用數據分析訂定投料標準。有了養殖計畫並導入系統管理魚塭後,就能掌握魚隻規格並分散產期,讓全年度每個月都可以抓魚,現在平均每2天抓一次魚。
王浚騰說,在還沒有做養殖計畫前,大概會集中一個時段,例如9到12月抓魚,其他時間是空檔,如果出魚時承接到低價,今年收入將會減少,現在因為魚塭面積達到規模,月月都能出魚獲,不管市場價格如何波動,都可以平均分散風險,這是一般養殖戶很難達到的目標。
王偉珉返鄉第二年開始規畫計畫生產,王浚騰說,「那時外銷每臺斤才20多元,連成本都不夠,一年就虧了近1千萬元,王偉珉『面憂憂(bīn-iu-iu)』,直到這一、二年魚價有上來,他的笑容才慢慢有看到啦。」坐在一旁的王偉珉回應,「對啊!很崩潰,因為生產計畫、系統、帳務都是我管,無法不直視。」王浚騰接著說,「虧了就虧了,方向只要對,就沒有關係。」
2023年嘉南地區降雨少於2020年至2021年的百年大旱,不少漁民2023年度沒有放養,隔年池邊價來到新高,每臺斤43元,順一漁場迎來大豐收。「43元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歷史天價。」王浚騰說,池子很多,不可能不放養,如果停擺空轉,差不多損失7、8百萬元,「我有養(魚),不一定賠,我不養,一定賠。」
「每臺斤43元,是很特別因素,不是常常發生。」王偉珉指出,從入苗、投料、水質管理到疾病防治,每個環節都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以及近年極端氣候頻繁,風險大幅增加,有時也出現價格低於成本的狀況。
今年4月美國提高關稅,貿易商以及加工廠等一度暫停收貨,先出清庫存,國內魚販收購的池邊價也跟著下跌,王浚騰跟長期合作的魚販喊話溝通,價格才止跌。王偉珉分析,6月底外銷條凍每臺斤27、28元,菜魚32元,但養殖成本近年持續上升,每臺斤成本已逼近30元,「希望吳郭魚整個產業中,第一線漁民可以有15%至20%的合理利潤,維持生計。」
三大養殖關鍵:飼料、鳥害及停電 不怕費工、人工投餵小魚拉高收成
順一漁場養殖產量全臺第一大,採購魚苗數量驚人。王偉珉指出,一年約進600萬尾的魚苗,近年是向「高鉦臺灣鯛繁殖場」採購魚苗,從魚苗到成魚,大約飼養6、7個月,重量達600至1,000公克左右,包括清池的時間,部分魚池一年能會有兩次收成,養殖密度每公頃約4萬尾。
王偉珉表示,外銷條凍及內銷菜魚的規格有重疊,600公克以上可以做條凍及菜魚。嘉義及彰化地區菜魚規格為600到1,000公克,臺中或高雄規格比較小,約500至800公克,至於條凍規格為600公克以上。目前漁場出貨占比,外銷和內銷各一半。
除了養殖成魚,王偉珉也有做「中間育成」。在育成池裡,將魚苗養到一定規格,大概是4、5吋左右、30尾斤(每臺斤30尾,一尾約20公克),這是一般客戶比較希望買到的規格,然後由客戶繼續養到上市規格,「這個量其實也蠻大的,一年約賣1、2百萬尾,且是固定客戶。」
從養魚苗到中苗的過程,「飼料投餵、鳥害」這兩項是王偉珉認為成功的關鍵。他說,魚苗非常小,每天吃的總量有限,但往往投餵料時容易投餵過量,不僅會影響水質,也會影響魚苗生長,如果飼料過量,魚苗容易死亡。因此,飼料投餵的次數跟數量,都要拿捏精準與安排。
「原則上飼料不過量,其他養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水質。」王偉珉表示,可以用投餵料來控制水質,不過量,水質就有一定漂亮的藻色,如果發現水色比較綠,可以減少飼料量,重新調整投料節奏,藻相就能穩定一些。身為魚塭管理者,王偉珉經常四處巡視,要求員工落實餵食策略。王浚騰說,「數據分析後,改善最多的項目就是飼料投餵了。」
鳥害是另一項要克服的問題,魚塭附近常會出現白鷺鷥、夜鷺,一張口就吃掉一隻小魚。魚塭旁邊有設置噴料桶,當魚隻到一定大小時,可以直接用來投料,但也容易引來鳥類覓食。王偉珉的策略是「盡量讓小魚不要浮在水面上吃飼料」。他解釋,這跟投餵方法有關,盡量不用噴灑方式,以人工直接下池投餵,雖然比較費工,但這關係到收成的成數,「這蠻重要的,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接受。」
在飼養端以外,王偉珉提醒「最嚴重的是停電風險」。他到現在還記得2019年剛回家鄉時,因臨時停電,來不及安裝「停電警報」的2個魚塭魚隻死亡,損失近100萬元。現在所有承租的魚塭,因為安裝停電警報的數量多,王偉珉後來自己摸索自己安裝。
魚塭版圖目標150公頃 盼內外銷天天都能出貨
接手魚塭6年,王偉珉練成一手拋網抓魚好技術,他努力地將拋網甩出,撈上魚獲做取樣。「這個是要讓自己知道這池的魚大概多少公克,600公克、1公斤各占多少比重,有沒有達到出售的規格,以及符合哪位魚販規格,然後安排魚販來看魚。」有一些魚販還會去魚腮、去肚後,直接汆燙試味道。
吳郭魚有沒有土味?王浚騰以多年經驗分享,早期人工養殖難免有土味,後來抓魚的人先試吃,沒有土味才上市。「養殖觀念、技術進步,現在飼養的吳郭魚幾乎沒有土味。」王偉珉說,他們飼養的吳郭魚,魚肉有油脂,口感Q彈,以前魚飼料有添加少量食品元素,魚肉吃起來還有檸檬味道。
「臺南吳郭魚是真的好吃!」天天中午幾乎都吃吳郭魚的王文章說,他不太吃其他魚,最愛的就是吳郭魚,乾煎紅燒、破布子蒸吳郭魚等,是王家餐桌家常菜。現場來收魚的魚販也說,吳郭魚的養殖很專業,魚肉很好吃,希望政府能幫忙宣傳,提高內需。
在荒廢的農舍旁,布袋蓮布滿整片水池,盛開花朵。王偉珉指著這片7、8分大小,以及旁邊3、4分地的魚塭說,「這是要租給我們的廢棄魚塭,如果重新養魚,兩池加起來需要一、二十萬元,但這只是重機具整池的成本,另外還需要配電、飼料桶的投資。」
「魚塭都收得差不多了,還要再找其他地方,光電這幾年也影響承租面積,減少快10甲。」王偉珉表示,魚塭租金大概每年一甲地5萬元上下,與出租蓋光電的利益,簡直不能比,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做光電,有些地主也會衡量光電利弊,他們會繼續擴大範圍尋覓適合的魚塭,目標希望未來可以達到150公頃,內、外銷都可以天天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