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地區是小果番茄重要產地,但國內小番茄栽培以玉女、聖女等品種為主流,產季到4月已是強弩之末,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耐熱新品種「臺南25號」,產季可延長到5月,且此品種可低溫儲藏長達4周,深具外銷潛力。番茄栽培深受俗稱「瘋欉」的病毒病危害,臺南場並研發使用天敵昆蟲菸盲椿象防治害蟲銀葉粉蝨,導入醉蝶花作為天敵銀行植物(Banker Plant),防治期更長。
國內以設施精緻栽培的小番茄,皮薄、多汁、甜度佳深受消費者歡迎,但「玉女」等品種受到高溫限制,產季多限於11月到隔年4月;番茄栽培又常受到由銀葉粉蝨所傳播的黃化捲葉病毒病及土傳性病害青枯病危害。臺南農改場今(29)日發布番茄品種「臺南25號」、抗病茄砧「臺南1號」及設施番茄及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IPM)三大關鍵技術,協助番茄產業提升競爭力。
天敵昆蟲菸盲椿象。(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番茄品種「臺南25號」為紅肉長圓形小番茄,平均單果重約11.5公克,糖度約9.7度,果肉糖酸比達25.4。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劉依昌表示,臺南25號產量與「玉女」差不多,但耐熱性佳,產季可延長到5月,收穫就多一些;甜度也與「玉女」相近,因糖酸比佳,口感甜中帶酸,比較吃不膩。
「玉女」、「聖女」小番茄以皮薄無渣感著名,臺南25號果皮雖然沒有這麼薄,但適口性仍佳。劉依昌表示,薄皮品種容易裂果,臺南25號反而有耐儲放的優點,試驗證實在5℃下冷藏達4周,仍有近8成的果實維持品質,具有商品價值,更勝玉女番茄。
小果番茄「臺南25號」可低溫冷藏長達4周。(攝影/游昇俯)
番茄在溼熱環境好發青枯病,青枯病尚無化學農藥可有效防治,目前僅有生物製劑資材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用,但防治成本仍高,臺南農改場歷經八年育成雜交一代茄砧新品種「臺南1號」,供番茄嫁接苗應用,具有穩定抗病性及高溫適應性,已技轉稼穡種子公司與可樂種苗。
防治銀葉粉蝨等病蟲害,臺南農改場設施番茄IPM技術導入菸盲椿象壓制銀葉粉蝨,過去會在田間種植胡麻作為「銀行植物」,提供菸盲椿象食源及棲地,但胡麻生長期頂多兩個月,番茄採收期卻可能長達5、6個月,臺南場因此開發以生長期長達半年的醉蝶花作為銀行植物,同時種植胡麻與醉蝶花,整體IPM操作有助農友節省農藥防治成本60%,提高產量至少20%。
抗病茄砧「臺南1號」。(攝影/游昇俯)
使用抗病茄砧「臺南1號」(右)幫助小果番茄初期生長勢更好。(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淳淳表示,一分地設施約需施放1千隻菸盲椿象,農友可選擇設施中間主道或四周多餘土地種植銀行植物,兩分地大的設施,大約需要種植胡麻一行、醉蝶花5至10株,可夠菸盲椿象妥適棲息;農友用藥防治時只要針對番茄植株,不噴灑到銀行植物,就可確保天敵昆蟲在設施中持續存活。
張淳淳指出,胡麻定植2周可施放菸盲椿象,醉蝶花則須種植1.5至2個月再施放菸盲椿象;但農友依據所使用農藥安全採收期,在採收期前停藥,6個月採收期間就可靠天敵防治不用農藥。
醉蝶花。(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