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本土芝麻開門 打造色香味傳奇

臺灣胡麻栽培面積增加

臺灣胡麻栽培面積增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育成的國產胡麻「台南1號」為黑芝麻品種,飽仁、皮薄、油脂多、香氣濃郁。(圖片提供/臺南場助理研究員黃涵靈)

文.圖/黃莉詠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

在臺灣,談到胡麻(Sesamum indicum L.)不禁令人想起香脆適口的芝麻糖,香氣迷人且用途廣、可添加於麵食作為調味料或餡料的胡麻醬,炒菜提味用的香油,到冬令進補的美味湯物麻油雞,胡麻這不起眼的種子,悄悄地以甜點、主食、配菜到湯品等各種形式,遍布在國人的飲食當中。其實芝麻不只是臺灣飲食的重要配角,世界各國傳統料理中也常看見芝麻的身影、聞到它的氣息,特別是在資訊無國界的世代,在臺灣要吃到各國料理已不再是難題,但是在國內要吃到本土芝麻,卻需要花點心力。

臺灣胡麻哪裡來?

所謂胡麻就是我們常見的芝麻,屬胡麻科胡麻屬,又名油麻、烏麻及麻仔等,是世界最古老的食用油來源之一,公元前3,300~1,3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當中,發現焦化的胡麻種子,推測當時居民便已將胡麻用於烹飪、醫藥或祭祀活動當中,可見胡麻在人類栽培史上擁有約5,000多年的歷史。

根據記載,胡麻主要原產於非洲與印度一帶,由於味道特殊,含有高量油脂含量,加上相當耐旱、土壤適應性廣,適合與多種作物輪作,生產區域遍及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主要產區。胡麻為一年生植物,開花後結成果莢,果莢成熟、乾燥後,輕輕一碰便會爆開,我們食用的芝麻籽就在果莢中。臺灣胡麻主要來自於臺南地區的善化、安定與西港,每年生產約2,000公噸,然而每年卻消耗掉4萬5,000公噸的量,可知臺灣所吃到的胡麻有95%以上是來自印度及緬甸等進口國,要吃到本土產的胡麻,需要向地方農會或特定生產農戶或廠商購買。

左:胡麻台南1號的花。中:胡麻台南1號的果莢。右:胡麻台南1號果莢成熟、乾燥後,就是大家熟悉的芝麻籽。(圖片提供/臺南場助理研究員黃涵靈)

臺灣胡麻特色料理

在臺灣,胡麻主要食用方式包含胡麻籽粒加工利用,以及胡麻籽榨油用。各式中華料理如芝麻蔥燒餅、涼拌菜,常添加芝麻粒點綴、增添料理風味,或是製成傳統點心芝麻軟糖和芝麻酥。臺灣的芝麻軟糖與芝麻酥有別於他國添加砂糖或是奶製品,是將焙炒過的芝麻籽粒或芝麻粉與海藻糖、麥芽糖均勻混合而成,因此甜而不膩、帶點麥芽香氣;以芝麻粒為主體的芝麻軟糖帶有嚼勁,芝麻酥則較為酥爽。

胡麻油方面,臺灣胡麻所生產的油料可分為胡麻油與清麻油,胡麻油是以適溫進行焙炒,使胡麻當中的必需脂肪酸與葡萄糖產生梅納反應,釋出芳香物質,加上蛋白質降解,並經過一連串化學反應,將胡麻特有香氣帶出,壓榨產生香氣十足、色澤較深的胡麻油,也就是麻油雞和薑母鴨等臺灣特色料理的靈魂;而清麻油則是低溫焙炒壓榨,由於以低溫焙炒,使清麻油保有淡淡清香、不燥熱,用於一般煎、煮、炒、涼拌,不蓋過食材本身氣味。

胡麻如何征服全世界

依據常見的胡麻種皮顏色,胡麻可以分為白芝麻與黑芝麻,白芝麻多數產自於非洲與美洲,而黑芝麻則以東南亞國家為主要生產國,如緬甸、印度與中國。在質地與風味方面,黑芝麻籽相對較為飽滿、酥脆,並且擁有濃厚堅果香氣,白芝麻味道較為溫和、甘甜並帶有堅果香氣。許多研究指出,黑色胡麻具有更高的營養成分與更多的藥用價值。綜觀全世界,胡麻常以芝麻籽、芝麻粉、芝麻醬或芝麻油的形式出現在各國家的菜餚當中,像是美國速食漢堡上的麵包、貝果常常撒上胡麻,不僅增添口感,還能點綴料理美觀。除此之外,沙拉、墨西哥捲當中的鷹嘴豆泥,也都加入了芝麻醬的成分以增添風味,歐美的拌炒蔬菜當中也常常撒入芝麻粒,增添味道豐富程度。

左:歐式麵包常撒上芝麻點綴。中:土耳其常見傳統芝麻圈。右:日式小菜添加芝麻提味。

歐洲擁有深厚的烘培文化,胡麻是烘培料理最好的調味幫手,不論是揉麵團時加入芝麻籽粒或粉末,或是將剛出爐的麵包灑上籽粒點綴,都是常見的做法。隨著地中海、中東飲食興起,胡麻食用習慣傳入歐洲市場,芝麻糖、芝麻醬與芝麻香料等商品消費量提升,帶動歐洲地區胡麻進口量連年攀升。歐洲胡麻主要來自於印度、蘇丹和奈及利亞等地,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市調公司統計,歐洲胡麻使用於餅乾、穀物棒或麵包占50%以上;製作成芝麻醬、調味料添加於菜餚中約35%;製成藥品、化妝品、芝麻油或零售包裝占少數。

歐洲地區胡麻主要進口國為土耳其,當地人認為食用魚肉後,來點胡麻糖可以解油膩、幫助消化並且排除毒素,許多道地的傳統菜餚都以胡麻作為特色餐點,像是名為hibe的開胃菜;街道上常見的芝麻圈(Simit),以及在土耳其傳統早餐、婚慶典禮、各種大小儀式都可以見到的哈爾瓦酥糖(Helva,又稱芝麻糖)都是大量使用胡麻的餐點。

在歐洲提到胡麻,怎能遺漏希臘傳統美食芝麻棒(pasteli, sesame bars)?希臘芝麻棒為現代人運動、健身好夥伴能量營養棒的前身,每年春季是希臘的齋戒月,齋戒期間不能攝取任何動物製品,只能以素食餐點果腹,而芝麻棒是陪伴當地人度過齋戒月的最佳良伴,擁有高量的蛋白質、油脂與礦物質提供滿滿能量,補足齋戒月欠缺的營養元素。

亞洲為胡麻重要生產區域,同時為胡麻主要需求市場,在亞太地區中國、日本、韓國為主要進口國,而印度與緬甸為重要生產國。相較於歐洲國家將胡麻用於烘培、零食或甜點,亞洲地區常將胡麻製成芝麻鹽、芝麻油等商品,並添加於飯菜當中食用。

在日本,早期民間流傳食用胡麻可以養顏美容、延年益壽,因此胡麻普遍出現在日式料理當中。芝麻豆腐是一道日本有名的佛教料理,不含大豆成分,而是以胡麻、葛粉與日式高湯製成,因此沒有豆腐軟嫩口感,而是相似布丁彈嫩的質地,常被僧侶、素食者作為蛋白質來源。除此之外,日式特色料理蕎麥麵、烏龍麵、御飯糰和鬆香拌飯,也常使用胡麻籽粒點綴餐點,或加入芝麻油調味;甜點方面,布丁、和果子、麻糬、芝麻奶等也常見到胡麻風味商品。

亞洲胡麻第三大需求市場韓國,使用胡麻的方式與日本相似,以芝麻籽、芝麻粉、芝麻油等,添加於年糕串、烤肉、涼拌菜餚、韓式拳頭飯糰中,將胡麻與本地特色料理結合創造特色餐點。

印度為亞洲胡麻生產第一大國,除了外銷外,當地傳統美食也都可以見到胡麻的身影。在各種節日、寺廟慶典、派對或婚禮上常見的傳統美食芝麻軟糖(Barfi)、芝麻脆糖(Chikki)和拉杜(Ladoo)就是以胡麻為基底製成。印度芝麻軟糖是將胡麻炒香,研磨後加入糖和水或乳製品拌煮,凝固後切塊而成的甜點;芝麻脆糖和拉杜,以全麥麵粉、奶油與糖等製成,再依據風味加上各種配料,其中胡麻也是常見的佐料,兩者的差異在於拉杜是一顆一顆的小圓球,而芝麻脆糖則是壓成塊狀。

印度常見芝麻口味點心。

非洲地區,黑芝麻用作催生、治療扭傷或製成調味料(ogiri);胡麻葉也可作為瀉藥或治療蠍子咬傷的藥物;在非洲,傳統美食benni mix就是將胡麻烘烤後磨成粉後,與粉狀的米和水混合的嬰幼兒食品;另外,調味料(ogiri)則是將胡麻水煮後進行醱酵,並將曬乾粉末以香蕉葉包裹煙燻而成。

提升臺灣胡麻自給率 征服全世界不是夢

胡麻在各種異國料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論移工、旅遊、洽公、新住民等來臺人數持續增加,不只臺灣人吃胡麻,各國的新移民也都有食用胡麻的習慣,臺灣對胡麻的需求只會持續增加。

根據臺灣財政部關務署進出口統計資料當中,胡麻相關貨名分別為「芝麻」與「芝麻油及其餾分物」,近5年「芝麻」主要出口至香港、美國、馬來西亞,「芝麻油及其餾分物」主要出口國為美國、加拿大、澳洲等。除了上述幾個主要出口市場,統計資料當中,臺灣胡麻相關貨品出口國總數約有50多個,遍及五大洲,不僅說明了全世界對胡麻的需求,也可推估提升臺灣胡麻外銷量是相當有潛力的。然而,目前國內市場胡麻自主量仍小於5%,如何提升栽培面積與產量成為胡麻產業重要挑戰。

打麻(打芝麻),是指胡麻在採收與「三角錐」形態曝曬後,將所有芝麻從植株上打下來,並將大部分雜質篩掉的過程,需要相當的勞力。(圖片提供/臺南場助理研究員黃涵靈)

為了提升國產胡麻自給率,臺灣政府單位持續針對胡麻生產投入大量資源,由臺南場提供栽培管理諮詢服務,並協助農友建立胡麻規模安全生產模式,以確保農友收穫安全同時合乎安全用藥;近期提供產銷履歷驗證費用補助,鼓勵農友提升自身產品在市場的辨別度、培養消費者認同感,同時提升胡麻生產品質。在品種方面,透過引種、育種篩選出更多種皮色澤、耐病蟲害、高產量並且適合機械採收的品系,以增加國內種源多樣性,並且優化機械採收設備以減少勞力需求,同時提升生產芝麻品質。

一個產業的興起,需要政府、民間企業、農民共同努力,今(2022)年度9月23日成立的「臺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將胡麻納為重點作物,期望串聯生產、採收、加工、製造、通路,打造臺灣特色雜糧品牌,提升內需供給,甚至開創國際新市場。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2月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