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蔡依真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兼科長
陳柏翰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洪丞瑩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張志維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技佐
林正木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宣大平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
火蔥(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有著如玻璃珠一般可愛討喜的外觀,以及與外觀形成反差的嗆辣風味,對於花蓮縣壽豐鄉月眉部落的原住民族而言,則是重要的傳統作物。近年來,在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的協助下,部落族人逐步克服火蔥的病害,讓火蔥的栽培與料理,成為系統性的技術與知識,同時也讓火蔥化身多樣商品形式,將這道充滿特色的滋味在不同世代族人間傳承,也介紹給更多民眾。
如有機會品嘗火蔥,一口咬下去,鼻腔瞬間衝出一股嗆辣氣息,卻又帶有一點甘甜香氣;這不是我們日常超市裡常見的洋蔥,而是來自原民部落珍貴的寶藏農作。對花蓮的月眉部落族人而言,火蔥不只是家鄉的「味道記憶」,更是人們與土地緊密連結的文化象徵。從冬末初春的收穫季節開始,火蔥的濃烈香氣便飄散在族人廚房與市場之中,也牽動著花蓮農改場對於原民部落產業、教育與保種的每一步關注與陪伴。現在,就讓我們帶領讀者一探這群「火蔥守護者」的故事。
阿美族傳統作物也是保健良方 COVID-19疫情期間成市場新寵
火蔥,在阿美族語中稱為「kenaw」,其白色鱗莖外表可愛渾圓,有如縮小版的洋蔥,也被形容為像玻璃珠,因此又名小洋蔥、玻璃珠,極受市場歡迎。在月眉部落族人傳統的吃法,大多直接整粒沾鹽巴或沾醬油生食,直接享受那口中野火燎原般的爽辣感。有些比較不敢吃辣的,會用鹽漬或醋漬的方式品味,或與醃豬肉、香腸一起搭配食用;至於火蔥那翠綠的葉片,則可用來煎蛋、炒食,也別有一番風味。
筆者第一次去月眉部落進行農民對火蔥應用的訪談研究時,農民拿了一顆火蔥,邀請我們生吃感受看看,他說:「當我們覺得自己快要感冒,或鼻塞時就會吃幾顆火蔥,吃完當下就會恢復活力!鼻子立刻通暢!」當時那粒看起來小小的玻璃珠,入口後的嗆辣味直衝天靈蓋,讓我們深深明白了這作物為何會被叫做「火蔥」。
此外,農友也表示,部落族人們都把火蔥當作保健食材。過去在SARS流行期間,火蔥賣得非常火熱。這股熱潮,一直延續到了後續的COVID-19疫情,也使得價格節節高升,供不應求。
因此,花蓮農改場也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踐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研究,透過DNA鑑定及機能成分分析,鑑定火蔥即為中國所稱的小根蒜,也是中藥薤白的原料,並初步發現火蔥中含有豐富的硫化物與抗氧化成分,具有免疫調節、抗發炎的潛力,未來也將持續進行更多科學驗證,為此作物開啟更寬廣的發展道路。
火蔥遭遇葉枯危機與病毒挑戰 防病保種讓產業和部落一起提升
202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葉枯危機」,讓月眉火蔥農友頭痛不已。原本長得青翠筆挺的火蔥,葉片卻長出白斑、枯黃、萎縮,導致收成大幅下滑。當地農民無法自行找出原因,故求助於在地蹲點研究的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經過本場兩年試驗調查,終於確認元兇為炭疽病菌,並為國內欠缺核准用藥的火蔥建立起完整的病蟲害整合管理模式(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協助農民使用有機友善的防治資材,結果火蔥產量提高了36.4%。
這場「救火行動」讓農友重拾信心,也促成全國首次針對火蔥舉辦的IPM觀摩會。在那場觀摩會上,部落農民陳志明說得很直接:「防治後產量增加快四成,真的差很多。」
除了病害問題,火蔥還面臨另一個隱憂:種球染病。月眉的火蔥種球長期由族人自行保留,但部分田區出現「越種越小」的情況。經送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陳宗祺研究室檢測,發現種球感染病毒,可能是造成產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為此,花蓮農改場與壽豐鄉農會共同推動保種行動,建立健康種原的田區——「火蔥保種圃」。但保種工作不是單靠技術就能完成,還需要族人自發性的投入。當時,月眉部落的前頭目古新添不畏辛勞,主動承接保種圃第一棒,甚至邀請部落族人共同參與。遺憾的是,古新添設置保種圃不久後便意外離世,但他的妻子卓晴花仍堅持延續這份責任,繼續照顧田區,終使保種圃種球健康長成、得以採收。
返鄉青農嘆「不曾學過火蔥的課」 從教育著手讓在地食農文化扎根
古新添曾對我們說過:「好的種原對火蔥是很重要的,我希望把健康種原留在部落,讓火蔥產業愈來愈好,使年輕人願意回家。」因此,這份「從田裡長出來的文化傳承」,讓保種圃不只是種植地,更是花蓮農改場與部落族人們的重要約定。
火蔥在國內屬於少量作物,也因此長久以來少被外界看見;花蓮農改場啟動火蔥研究的第1年,有位返鄉青農曾對在田間調查病蟲害的我們說:「我上過水稻的課,但從來不曾聽過火蔥的,我們以後可以來上火蔥的課嗎?」在後續累積一定的技術成果,我們就到月眉部落辦理第一場的火蔥行動教室,分享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改良建議,獲得熱烈回響。
除了協助提升農民的田間管理職能,在地的食農傳統能否永續,關鍵仍在於下一代是否願意接棒。為了讓火蔥文化從小扎根,花蓮農改場攜手月眉國小推動火蔥的食農教育,規畫從種到吃的一系列課程,由花蓮研究人員引導學生們親手種植、施肥、管理病蟲害,並在收成後邀請部落伊娜(Ina,阿美語指「母親」)帶領小朋友們自己料理,從傳統的火蔥生吃、醃漬火蔥到火蔥煎蛋,每道菜都傳遞著部落的生活智慧與對土地的感恩。更有意義的是,孩子們也學會「保留健康種球」給學弟妹,從這個行動開始,他們就成了部落火蔥文化的傳承者。
多樣加工產品擴大消費市場 保留火蔥特色也創造附加價值
對一些民眾而言,火蔥直接食用的嗆辣味道是一大挑戰。因此,花蓮農改場積極進行加工創新,研發火蔥調味粉、熟成火蔥、火蔥抹醬等產品技術。其中,火蔥調味粉保留生鮮火蔥的嗆辣本色及近似蔥蒜的香氣,可應用於零食、烘焙與料理等,花蓮農改場已將火蔥調味粉技術授權予壽豐鄉農會,由農會生產火蔥鯛魚酥上市銷售;此外,火蔥進行熟成後的特殊處理,可減去原本的嗆辣口感,轉化為溫潤酸甜的深度風味,特別適合熬煮雞湯等料理,滋味濃郁,讓人回味。
這些加工創新產品,有助於擴大火蔥的消費市場,也為部落農民創造更多附加價值,更吸引年輕人返鄉投入此傳統農作。
在2024年初,一場別具意義的「月眉火蔥節」熱鬧登場。活動融合了食農教育成果展示、保種圃種球接力傳承儀式、火蔥料理品評等,成為結合農業、文化與社區力量的熱鬧慶典。當天,來自政府單位、學校、產業界的貴賓一同見證部落火蔥的復興之路。大家齊聚田間,親手採收火蔥種球,象徵著「傳承」與「希望」的種子正在月眉部落紮根、發芽。
從田間調查、釐清病因與解決問題、栽培管理技術改良,到保種教育與加工創新,月眉火蔥的故事已經是一部原鄉農業文化與科技攜手共創的新篇章。對我們而言,火蔥不僅是一項作物,更是一條文化、產業與族人連結的生命線。在嗆辣的味道背後,是祖靈的祝福、土地的回饋,更是部落對未來的溫柔堅持。
下一次,當你在市場上看到火蔥,不妨想起這個來自東部山海田野間的部落故事。品下一口火蔥,感受那熱辣的滋味,就像原住民朋友對自身文化的熱情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