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農田水利工程減碳實例——以朴子溪渡槽為例

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是農田水利工程兼顧減碳效益的實例。

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是農田水利工程兼顧減碳效益的實例。

撰文/柯雅卿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正工程司
圖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嘉南大圳自1930年代完工以來,為臺灣重要的農業灌溉系統之一,支撐著嘉南平原數十萬公頃的農田灌溉。隨著時代變遷,農田水利設施不僅肩負穩定供水的使命,同時順應全球趨勢,符合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目標,位於嘉義縣的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便是兼顧功能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典型案例。

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以「節能減碳」為核心,從材料選用、設計手法、施工工法到後續營運維護,全面導入低碳思維,不僅提升了結構安全,也為農田水利工程減碳建立了新標竿。以下將分別就「低碳材料」、「精準設計」及「永續營運」等面向,深入探討其節能減碳的具體作法與效益。

朴子溪渡槽與嘉南大圳的位置關係圖。

導入低碳材料,打造綠色工程

在大型農田水利設施中,混凝土與鋼材往往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材料選擇對整體工程的排放量影響極大,工程團隊從設計階段即導入了綠色材料的思維,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一、爐石取代水泥

朴子溪渡槽在混凝土材料中,大量導入爐石取代部分傳統水泥。由於水泥製程會產生高溫煅燒與大量二氧化碳,爐石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並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與抗滲性。這種「以低碳取代高碳」的材料策略,不僅符合綠色工程的方向,也延長了結構壽命,減少未來維修所需的資源與能源消耗。

二、槽體兼梁,一體多用的減碳設計

在鋼筋配置方面,其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槽體兼作大梁的設計,透過結構整合,使槽體同時承擔輸水與支撐的功能,避免重複配置大梁,進而大幅減少鋼材用量。相較傳統設計,這種「一體多用」的做法,不僅提升結構效率,也有效降低材料使用量,達到節材與減碳的雙重效益。

三、預鑄化構件

在結構件中導入預鑄化,不僅提高施工精度,也能減少現場澆置的材料浪費。相較傳統工法,預鑄化能縮短工期,降低現場能源消耗與污染。

透過這些低碳材料的導入,在工程源頭階段就有效降低碳排放,為後續施工與營運奠定綠色基礎。

精準設計,兼顧安全與永續

除了材料,最適規模設計直接影響施工過程中的能耗與碳排放。朴子溪渡槽在設計階段引入了「精準化、合理化」的思維,不僅確保結構安全,也兼顧永續需求,透過合理設計與數位工具的導入,展現了「精準設計」如何在安全與永續之間找到最佳平衡。茲將相關作為說明如下:

一、基礎設計合理化

渡槽橫跨朴子溪,地質條件複雜,透過地質鑽探與數值分析,精確掌握不同河段的承載力,避免過度設計。以基樁長度為例,若一律採用最大需求,將導致材料與能耗的浪費。經過精準分析後,針對不同河段差異化設計,不僅確保安全,也減少混凝土與鋼筋使用。

二、BIM技術導入

在規劃階段導入BIM(建築資訊模型),模擬施工動線與構件組裝,提前檢視可能的碰撞與干涉。這種「數位先行」的做法,可於施工過程更精準順暢,減少重複來回調整,也因此降低了額外的能源與資源浪費。

三、水力條件檢核

由於渡槽須承載龐大水量,設計階段即全面檢核各管段的高程、流速與壓力需求。例如某段流速達3公尺/秒,壓力接近10公斤,經過水力模擬後,選用PN10等級HDPE管材,既能承受高壓,又能兼顧壽命與維護便利。這種「量身訂做」的設計,不僅提升了韌性,也減少了材料過度使用。

依環境設計不同基礎深度,讓材料與能源使用更精準避免浪費,也兼顧安全。

節能與固碳的永續機制

朴子溪渡槽的減碳效益不僅體現在材料與設計,更延伸至環境營造與後續營運。透過生態固碳與制度化管理的雙重機制,於工程完成後仍持續展現低碳價值。茲將相關作為分述如下:

一、生態固碳措施

在渡槽周邊規劃植栽與綠帶空間,藉由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自然的固碳功能。不僅如此,綠帶還能營造生態棲地,提升在地生物多樣性,進一步結合景觀改善與環境教育,展現「環境友善」與「碳匯效益」的雙重價值。

二、耐久性與維護管理

工程設計導入爐石混凝土與槽體兼梁等策略,大幅提升結構耐久性,進而延長設施使用年限,降低後續維修及改善需求,同時透過制度化的巡檢與維運手冊,確保設施能以最佳狀態長期運作,減少營運耗能,讓工程在整個生命週期中都能維持減碳效益。

渡槽周圍植栽固碳,還能提升生物多樣性。

社會共榮,邁向永續未來

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不僅升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更在社會與環境面展現共榮價值。穩定的灌溉水源,保障農民耕作收益,並延續嘉南大圳百年水利文化,深化居民與在地文化的連結。在環境面,工程結合植栽綠帶與生態棲地營造,發揮固碳與生態友善效益。更重要的是,透過奇美實業與大亞電纜等企業的跨域認養與養護,實踐公私協力,讓農田水利設施兼具節能、減碳與永續價值。整體而言,朴子溪渡槽改建不只是灌溉設施改善,更是連結農業、社區與生態永續的典範,為未來淨零轉型奠定示範意義。

企業認養植樹活動,讓農田水利設施兼具節能、減碳與永續價值。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