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阿里山鐵道物語】竹崎監工區:鐵道醫生的日常

晨曦喚醒大地,點點村落的黃光,映照著水田,成了夏季鹿麻產車站的迷人風情。

晨曦喚醒大地,點點村落的黃光,映照著水田,成了夏季鹿麻產車站的迷人風情。

文字╱攝影 吳明翰

那一天,還未破曉時,我便來到鹿麻產車站,準備記錄夏季田園的聲影。站外響起鴨子的呱呱聲、公雞的啼鳴,以及路過農夫的問候聲,瞬間,破曉的時刻變得無比生動。

就在我沉浸這些自然的聲響時,耳機裡突然傳來遠處平交道的響聲。我轉身一看,遠方一輛小臺車正朝車站駛來。當下意識到是「道班」同仁在進行每日「朝巡」,我立刻將收音麥克風指向他們,捕捉他們巡檢時的聲音。

我口中的道班,主要是負責鐵路的維護工作,包括鐵道養護、機具保養以及臨時搶修。每當地震、風災等,突發事件發生時,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抵達現場,評估情況並排除障礙,宛如手握十字鎬的「鐵道醫生」。

朝巡則是道班一天的開始。天還未全亮,他們就戴上安全頭盔、拿著裝備、打開頭燈,兩人一組開著臺車,搶在第一班列車出發前完成軌道安全巡檢工作。

今天,我遇到的道班夥伴是竹崎監工區的林忠志與劉坤哲。從二〇一九年考進林鐵後,他們便分發到奮起湖監工區,共同參與許多工作,也培養出很棒的工作默契。他們迅速地將影響木移除,並檢查未扣緊的道釘,確認安全後,將巡檢單投遞進鹿麻產站的朝巡箱中。利用他們短暫的休息片刻,我好奇地詢問平時朝巡時要注意的事項。

「在這小臺車上,我們除了要留意周圍的影響木與落石,還要檢查軌道枕木的扣件、鐵軌的對位,以及是否有雜物影響護軌等。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鐵路的安全。」林忠志有條不紊地分享著,他的專業與負責,讓我不禁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敬意。

談到剛剛他們熟練地敲道釘的動作,林忠志靦腆地笑道:「剛開始的第一個月,根本無法敲準,經常會敲到鐵軌,聽到金屬撞擊的聲音時,我都不好意思。後來經過不斷地練習,半年後才漸漸上手,大約能達到每敲十下,有九下命中的標準。」

在旁的劉坤哲補充說:「與台鐵工務利用電動機具高效作業不同,林鐵因環境與地形限制,仍然主要依賴人力進行維護,無論是枕木更換、鋼軌替換,還是道碴(承托軌道枕木的碎石)鋪設等,都得全憑雙手。即使鋼軌重達百公斤,現場修復時仍需人力搬運,體力消耗可想而知。」

除了勞力的付出,他們的工作也面臨風雨無阻的挑戰。特別是在梅雨季節、大雨過後,淺根植物可能移位或排水溝被堵住,這些問題都必須立刻解決;如果降雨量過大,還需注意道碴的流失並進行回填。「大雨出門最辛苦了,就算穿著雨衣,還是全身溼透。」林忠志嘆道。

此時,天色逐漸亮起來,晨曦中的大地被柔和的陽光照亮。林忠志和劉坤哲向我道別,繼續他們的朝巡任務。原以為他們的工作已經完成,卻從分享中得知,清晨五點市區的居民還在沉睡,他們選擇先前往鄉下方向,回頭再前往市區,以免平交道響聲影響市區居民的安寧。 這份體貼令人感到暖心,也讓我認識到,他們的工作不僅是維護鐵路的安全,更在細微處展現同理。

第一道曙光出現前,道班人員便展開朝巡,守護鐵道安全,分秒必爭。
沿路快速修剪鐵道旁的影響木,確保火車行駛視線不受阻礙。
劉坤哲(左起)和林忠志多年合作,默契十足。

作者 吳明翰
嘉義人,喜歡探索生活與文化,經常出沒在林鐵沿線小站與聚落,拍寫沿線庶民日常與人情旅事。著有《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他鄉.故鄉:澎湖 南方四島紀行》及《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等作品。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