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菜市人生場】各位鄉親大家好──澎湖內垵內塹宮口市集

廟埕上的小鳥、貓咪和胖柴犬,早上也都吃得很飽。

廟埕上的小鳥、貓咪和胖柴犬,早上也都吃得很飽。

文字╱攝影 蘇凌

觀光客如我到澎湖,通常選住馬公市區,但是今天,我要住內垵。

內垵村位於澎湖群島的西嶼,是澎湖最西邊的聚落之一,從馬公開車來此,約需四十分鐘。這樣相對偏遠的地方,沒有市場,有菜車。

當地朋友與我相約早上六點半出門看菜車,但六點零五分,我就先被喉音很重的「各位鄉親大家好,宮口在賣豬肉,香腸、排骨、豬腳」廣播聲叫醒,接著,中年女聲「我來了,賣水果水果─」伴我刷牙。待我們出門後,則沿途放送「廟口,刈包,賣刈包的又來了,大家出來廟口買刈包」─內塹宮口菜車差不多集合完畢了吧,我想。

廣播一次五十元,在廟埕擺攤,廟方一天酌收一百元,「所以在廟口擺攤,低消一百五。」朋友的姑婆就住在廟口,家門前也開放讓人擺地攤,我們今天的早餐,就是門口買來的炸米糕、春卷,和鮪魚飯糰。然而我看著箱子裡的滷雞腳、鳳爪、粉粿、蜂蜜蛋糕、雞排、蘋果牛奶,感覺它除了早餐,還頗有統包宵夜及點心的企圖,更別說那些菇、筍、麵、肉、丸、豆製品等生鮮食材,簡直是不要人到其他攤位去了。

不過,要買海鮮,還是得到對面去。有阿姨搬來一張小凳子、一臺秤,賣起自家船釣透抽,一天或許就七、八隻,有位大哥來,一次就包下全部。我看著那和我前手臂一般長的巨大生物,遲疑表示:「這是小⋯⋯管嗎?」「砲管啦。妳臺灣來的?」─一開口就暴露自己海鮮知識缺乏的本島人,就是我。

時間尚早,但才向大姐買了丁香和小管醬、聊了一會,回頭發現廟埕上居然近乎淨空─貨車紛紛駛離中。這些菜車會巡迴西嶼各村落廟口擺攤,內垵通常被安排在較早的時段,接著大家會各自駛向下一站,「賣菜的再來還要跑大池角、後寮、通梁。我要去外垵,啊有人是要去白沙灣。」丁香大姐邊收拾邊說。

眾人鳥獸散時,有貨車急急開來,老闆娘下車便趕到廟裡廣播:「四神湯、菜燕、燒粉圓、仙草、綠豆冰,有薏仁紅豆湯,要買的鄉親,再來廟口選買,謝謝!」話音未落,機車忽從八方而至,約四十分鐘左右,全品項已完售─「廣播真的有用!」我和朋友相視歡呼。

馬公市區擁有營業至中午的固定市場,村落則是短暫的流動市場,然而沒有人的需求被放棄,每一處都有獲取資源的方式。散市後的廟口,又恢復往常的平靜,只一旁的雜貨店繼續開著,店前躺了數隻黑貓,伴著老闆讀報。我問老闆,這些貓咪都有名字嗎?「最大的那隻叫『中貓』,其他沒有名字。」「所以沒有『大貓』?」老闆大概感應到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固執,不符合離島隨和個性,略過了我的疑問,直接問我:「妳哪裡來的?」

姑婆家門口每天一早就呈鬧市狀態,幸好姑婆也很早起。
內垵路邊晒小管即景。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老派生活裡的手藝》。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