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啟航吧大船!載著雅美族的榮耀:森林到造舟 傳承世代的生態智慧

10人大船會由船長負責掌舵,強壯者擔任船首,其餘8人分坐兩排划槳。(攝影╱totogo1015 on shutterstock)

10人大船會由船長負責掌舵,強壯者擔任船首,其餘8人分坐兩排划槳。(攝影╱totogo1015 on shutterstock)

文‧ 圖╱董景生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博士。董景生的學術生涯始於昆蟲與植物的跨域研究,從蟲癭這種微觀視角解讀生命之間的精妙關係,進一步將研究觸角延伸至民族植物學,深入探討原住民文化中植物的智慧應用,展現跨足生態、人類學與植物學的廣闊視野。曾著作一系列的民族植物以及蟲癭科普雙語書籍,更榮獲國家出版獎與金鼎獎數度肯定,並曾獲選為十大傑出農業專家。公餘也致力於推動環境信託與公民科學,引領大眾透過各種活動參與或科普閱讀,認識這片土地上豐沛的自然寶藏。

太平洋畔的蘭嶼島上,有雅美族(亦稱達悟族)世居於此,他們與海洋的緊密連結,具體而微地展現在其獨特的傳統木舟——「大船(chinurikuran)」上。大船不僅是航海工具,更是雅美族生態智慧、科學知識與文化傳承的核心象徵。

雅美社會沒有傳統的酋長或政治領袖,其社會凝聚力來自於漁團組織,每個部落擁有數個由6至15人組成的船團,傳統成年男子幾乎都隸屬於船團,向經驗豐富的長輩學習海洋知識與捕魚技巧。當漁獲無法滿足需求,或是為了追求男子的榮譽價值時,便會浮現建造大船的強烈意圖。這項決定,通常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甚至可能在夢中得到啟示,且一旦決定,就會經過廣泛的協商,在祭典後展開籌畫。對於像雅美族這樣的南島語族而言,船隻是生存的命脈,造舟的協作精神和知識傳承,是使海洋文明延續的關鍵之一。

家族森林的永續經營 傳承民族植物知識

造舟的首要前提,是家族森林中要有足夠且合適的樹木,而雅美人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更展現了高度永續經營的智慧。在樹木的幼木階段,家族會在上面劃上專屬記號,標誌家族的優先權和所有權,傳統上也只有在獲得家族成員同意後,才能砍伐這些樹木。家族林地除了樹木,也會種植果樹,通常由幾個兒子共同繼承與管理,年輕一輩若需木材,必須與長輩協商獲得同意。

這種嚴謹的制度,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而深知育苗重要性的雅美人,還會特意培育樹苗精心照護,因此若家族森林不足時,甚至會引入樹苗造林。大多數的雅美家族都擁有自己的家族森林並進行個人管理,有時也會採取集體或公開區域的管理方式,這樣的林地規畫,也使民族植物傳統知識得以繼續傳承。

在雅美族的山林資源管理制度中,家族會在樹木尚為幼木的時期劃上專屬記號,以家族性刻痕標示對樹木的所有權。

在造舟的傳統技藝中,建造一艘8米長的大船,至少需要7米高的大樹,其板根的形狀與規模,直接影響了船體的尺寸與穩定性。作為結構核心的主龍骨與船首、船尾材料,必須選擇筆直且長度足夠的樹木,有時甚至需要砍伐21或27塊大塊板材來建造。

造舟是木材比重與船舶力學的科學 三層結構建造穩定扎實的船體

雅美人的造舟工藝,蘊含對木材物理性質的認知,展現對樹木比重與船舶力學的精妙應用。拼板舟船體採三層結構,每層選用的木材均有其獨特考量:

龍骨,作為船體最下層,主要承擔船隻重量、確保水中穩定性的功能。因此,底層木材必須具備高比重和堅固的特性。臺東龍眼(Pometia pinnata )是最佳選擇,其木材質地堅硬、生長快速且沉重,能有效降低重心,使船身穩固不易傾覆。龍骨的船底自然也用臺東龍眼,船首龍骨常選用堅固的蘭嶼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 var. lanyuensis ),其比重高且富彈性,能承受海浪衝擊,船尾龍骨則常用堅固的欖仁舅(Neonauclea reticulate)。

雅美族造舟以龍骨為基礎,左右船舷則由多片船板拼接組成。不同部位所用木材各有其特定木質,選材極為講究。

第一層,位於船體基部,龍骨的上方,通常選用堅固的欖仁舅。第二層,常用的木材包括蘭嶼赤楠(Syzygium simile)或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用以保證船體結構的輕量化,在減輕船隻整體重量的同時又不失必要的強度。第三層,最上層可使用更輕的木材,如麵包樹(Artocarpus treculianus)、大葉山欖或欖仁舅。

這種分層選材的智慧,精確平衡了船體的重量分布與結構強度,展現蘭嶼人對材料科學和結構工程的直觀理解,巧妙利用不同樹木的特性,達到船隻的最佳性能。除了船體主結構外,造舟中的其他部件也對木材有嚴格要求:

槳:船槳常選用堅固的蘭嶼烏心石,其木材質地韌性佳、強度高,有利於划動。

填縫材料:用於填補船板縫隙,由蘭嶼花椒(Zanthoxylum integrifolium )根部纖維製成棉絮狀材料圍繞著馬尼拉麻(Musa textilis )而形成良好的填縫材料,來打造優異的防水功能。

木釘:削成筷子狀寬度的木釘,可以榫接結合船板。

樹木不僅是雅美人造舟的物質基礎,更是其文化與精神的載體。

板材之間的接合,會以遇水膨脹的小葉桑作為接合的木釘,木板之間的縫隙則填以蘭嶼花椒及馬尼拉麻,增強密合與防水效果。

雅美族與海洋的深厚連結 儀式、社會意義與傳承

造舟的過程不僅是體力勞動,更是一系列神聖儀式的展演。在砍伐主龍骨樹木前,必須舉行殺豬儀式,此儀式祝福船隻,祈求航行平安,避免災難,同時殺豬儀式也是對祖靈的祭祀,以示尊敬並祈求保佑。這樣的儀式將造舟活動提升到精神層面,確保了造船工程的順利成功。

為降低出海風險,雅美人通常會將造好的船隻停泊在較高的珊瑚礁岩岸邊緣或堆砌石塊的船屋,如船屋以木材製作,最佳的木質板材則是菲律賓火筒樹(Leea philippinensis Merr.)。船屋不僅能保護船隻免受風吹日曬雨淋,更能有效延長拼板舟的使用年限,使其可達十年以上,相較於經常暴露在外的船隻,壽命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短,這也顯示了雅美人對船舶維護的實用智慧。

拼板舟根據乘坐人數有不同的名稱,包括單人船為pikatangian,雙人船為pikavangan,三人船為pinonongnongan,而最大的十人船則稱為chinurikuran,以不同類型的船隻滿足不同需求。每艘船上都有明確的分工體系,最有經驗者擔任船長負責掌舵,強壯者擔任船首,其餘八人分兩排坐,各自負責划槳。這種精細的分工與協作,不僅是航海所需,更體現漁團組織內部的和諧運作,以及船團成員間的高度認同和歸屬感。

大船建造是雅美社會中,知識傳承的重要環節,年輕的雅美男子透過參與造舟,向長輩學習海洋知識、漁獵技巧,以及對樹木的辨識與利用。這種實踐性學習,確保祖先的智慧與技藝可以代代相傳,使雅美文化生生不息。拼板舟不僅是物質財富的象徵,也展現男子榮譽與社會地位,當一艘新的大船完工下水,慶典背後更是整個漁團乃至部落的驕傲。這樣的文化,也激勵著年輕一代的族人繼續傳承這項偉大的文化遺產,藉此維護雅美族與海洋之間的深厚連結。

在船板榫接時,族人會使用削成筷子狀寬度的木釘進行固定;在填補船板縫隙時,會採集蘭嶼花椒,取其根部的毛絨作為填塞物。

民族與環境共存共榮 人與自然的永續和諧

從家族森林的永續管理,到對不同樹木比重與力學性質的精準利用,再到造舟過程中的社會組織與神聖儀式,造舟無不彰顯雅美人對自然的深刻洞察與敬畏之心,將傳統知識、精湛技藝與倫理規範融為一體,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拼板舟文化。這不僅關於造舟,更關乎一個民族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宏大敘事。

對雅美族來說,造舟文化根植於嚴謹的森林管理與傳統規範之中,家族對樹木擁有優先權與所有權,砍伐與使用皆需獲家族成員正式同意及長輩協商,這是部落內建的智慧保護機制。在法律層面,目前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保障了雅美人的傳統文化,任何欲利用造舟設計或相關知識者,務必直接向部落諮詢並取得正式授權,承認其知識主權並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機制,落實文化尊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