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龔建嘉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阿嘉)是臺灣少數的乳牛獸醫,2014年食安風暴,他挺身為酪農發聲,成立以獸醫把關、公平交易作為訴求的鮮乳品牌,並在公司成立第一年登錄為社會企業。鮮乳坊專業的生產團隊在牧場把關,為民眾堅守鮮乳品質、輔導酪農優化牧場管理。阿嘉期待能以自身專業結合消費者的力量,一同翻轉臺灣酪農產業的困境,促進產業永續,建立讓動物健康、農民驕傲、消費者信任的健全食農生態。
當我們談到「獸醫師」,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為家中毛小孩診療的溫柔形象。不僅僅是民眾,許多獸醫系學生最初的志向,也多緣於對伴侶動物的熱愛。然而,這並非獸醫師的全貌。回溯歷史,獸醫學的發展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現在的獸醫系,在臺灣幾間大學中隸屬於獸醫專業學院,但過去獸醫系歸在農學院下,主要是因為醫療對象正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畜牧動物為主,如:牛、馬、羊、豬、雞、鴨……等,都是農村發展當中重要的經濟產業,而獸醫師在其中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更早以前,牛與馬匹無論是在運輸、戰爭上,都是國家戰力的一環,是珍貴的資產。這些動物的健康牽涉到生活、經濟、國家安全,因此其醫療技術很早就有相關發展。牛隻和馬匹的經絡穴位,從春秋的《伯樂針經》到明朝的《元亨療馬集》皆記載了馬匹的診斷,和「中獸醫(使用傳統中國醫學方式為寵物進行診療)」針灸方法,顯示當時對大型牲畜的穴道,已有相當的認識和應用。
相較之下,狗、貓等伴侶動物則是到20世紀中期才逐步發展。可以說,畜牧動物是過去時代中推進動物醫療的重要對象,也因此畜牧農業與動物醫療密不可分。
看不見豬走路的時代 獸醫學生治療畜牧動物機會低
俗語「沒吃過豬,也看過豬走路」的時代已遠去,現在多的是吃過豬但沒看過豬走路的現代人,牛和馬更不容易接觸到。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市長大的學生,考取城市內的大學獸醫系後,因為沒有農村的生活經驗與環境,最終如果選擇畜牧動物作為職業醫療對象,會相較困難。
在臺灣,獸醫師執照並沒有分動物別,與人的醫師執照會有專科醫師不同。獸醫師考取執照後,就可以執行所有動物醫療工作,因此實務上並不容易區分不同領域的獸醫師,及從業範疇。
而大動物獸醫師普遍被認定為大型草食動物,包括牛、馬、羊、鹿等畜牧動物醫療為主的獸醫師,臺灣又以乳牛飼養數量最多,因此大部分臺灣的大動物獸醫師,以乳牛醫療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畜牧動物當中,豬和雞在臺灣產業規模較大,都有更專職的豬病與禽病獸醫師服務這些禽畜場。
大動物獸醫職業形式多元 牧場規模與產業集中區域是關鍵
根據個人經驗,大動物獸醫師工作形式與服務對象,有幾種類型的區分:駐場獸醫師、區域服務獸醫師、公職獸醫師、飼料廠或藥品等企業獸醫師、牧場專業經理人。這些工作形式不同,也適合不同個性的獸醫師選擇與投入。
駐場獸醫師在較具規模的牧場當中(例如超過500頭牛以上),會有醫療專業分工發展的需求與機會。也因為動物數量多,需要更細膩地執行各項醫療照護,包括:小牛出生臍帶處理、母牛的例行配種、產後的子宮護理、點滴注射等牧場飼養管理的例行工作。這幾年許多牧場開始導入體感監測裝置來整合牧場動物的健康管理系統,監控分析與處置也多半會是駐場獸醫師的工作。
臺灣有幾個酪農專業集中的地區,包括彰化縣福興鄉、雲林縣崙背鄉、臺南市柳營區、屏東縣萬丹鄉等,不少大動物獸醫師會在這些區域中服務牧場,便可以稱作區域服務獸醫師。無論是內科、外科、產科,都提供相關協助。這幾年愈來愈多年輕獸醫師投入產業,從原本大多數為個人獨立提供醫療服務的執業方式,形成類似小動物診所般的醫院形式,以團隊來服務牧場的醫療需求,這樣的醫療站可以有較好的輪班,與隨時可以處理緊急狀況的人力彈性。
再缺人也要完成防疫任務 公職獸醫師守護國家畜牧競爭力
公職獸醫師在臺灣,是除了伴侶動物獸醫師外,占了獸醫師從業人數最高比例,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其身影。位居中央處理疫病策略的公職獸醫師,是重要的產業影響者,像是訂定口蹄疫拔針的長期計畫,並以全面清除為目標的決心,以及從非洲豬瘟所有可能的接觸點中,防堵所有破口,又或者牛隻結核病的檢測方式與清除計畫,都是臺灣在全球化過程中,在疫病控管方面,能使國家畜牧競爭力得以有效提升的功臣。
在各縣市防治所的公職獸醫師,更有許多業務是與畜牧動物相關的地方防疫工作,從禽流感處置、口蹄疫從疫苗注射到拔針清除計畫的實際執行,以及每年乳牛場全數需做皮內結核病檢驗等。我印象非常深刻,2020年金門出現牛隻結節疹案例,全臺灣牧場都要緊急施打疫苗,而雖然地方防治所的公職獸醫師編制經常會有缺額,在有限人力下仍須盡力完成重大疫病的防疫任務,因此也迅速整合地方的獨立大動物獸醫師一同注射疫苗。
這些公職獸醫師守護的是所有畜牧產業當中,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的第一線。許多透過國家考試進入公職體系的獸醫師,可能原先並不知道會被分發到什麼部門與業務,但後續因為地方產業的需求,也都陸續成為大動物領域的一分子。
不只治療動物 獸醫師也能是牧場專業經理人
畜牧產業中不乏重要的供應鏈夥伴,包括飼料廠、藥品公司、乳品廠等,這些公司提供不同的服務給牧場,也有不少企業會有獸醫師的編制,我通常稱之為企業獸醫師。無論是作為技術服務人員,或是因具備獸醫師身分而從事業務的人員,都更容易建立與農民的信賴關係,也能夠提供產品使用上更客觀與專業的相關建議。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本土與外商公司就業機會,職涯升遷發展的未來性通常更清晰,這也成為許多獸醫師往大動物領域發展的動力。
臺灣的牧場多半為家族式結構,但隨著時代發展,牧場規模愈來愈大才具有經濟效益,第二代、第三代的牧場經營者也開始轉換觀念。專業分工與企業化的經營方式,讓獸醫師在牧場的角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有獸醫的專業背景,同時具備經營思維與管理能力,是現在許多牧場積極找尋的人才,可以成為牧場專業經理人。有獸醫背景的經理人,不只可以提供醫療上的專業,更需要了解牧場各個經營環節,一個牧場的資本投入都已經是中小企業的規模,若經營妥當,一定有更多企業營運的方向可以發揮。
在農業現場重新理解獸醫角色 現代牧場須打團體戰
由於學校可提供的大動物實習場域較少,若沒有到現場實際與農民和牛隻互動,並無法理解其工作現場的真實樣貌。因此,這幾年「鮮乳坊」也與「農酪永續發展協會」合作,在暑假期間提供牧場實習計畫,讓學生住在牧場內,跟著牧場的作息,從飼養管理到健康照護,以及跟著現場獸醫師來了解大動物的工作範疇,期望能夠透過民間的力量,讓獸醫教育在非伴侶動物的領域當中,也有更多的學習資源。許多獸醫系學生過往沒有相關經驗,在牧場中從醫療視角重新認識農業,並在畜牧動物的福祉與經濟需求當中,重新理解獸醫師的工作與角色。
一個牧場的經營,不只需要獸醫師,也需要有用心的農民、畜舍設計專家、乳牛營養的配方師、牛隻健康數據分析師、動物福利輔導員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沒有固定證照,因此無論是農學院背景、獸醫師、對畜牧領域有興趣的跨領域者,都有投入的潛力。這樣的完整面向,也才能從治療到預防降低疾病的發生,來協助乳牛的健康。這也是過往獸醫師教育當中除了診斷與治療外,隨著科技日益發展需要額外充實的知識。現代化的牧場不是單打獨鬥,也需要團體戰,透過與這些產業中的技術人員協作,才能讓動物健康在各個面向都獲得保障。
產業規模雖小仍有醫療需求 盼獸醫師在伴侶動物外發揮影響力
我這幾年去了許多不同的國家,每個地區的產業發展不同,歐洲許多大動物獸醫師以照護賽馬為主,美國則飼養許多肉牛,阿拉伯國家駱駝作為乳用飼養發展蓬勃。而臺灣在馬、羊、鹿,和肉牛的飼養數量上,雖然產業規模相對更小,但也仍需要獸醫師持續投入。
雖然臺灣沒有賽馬,但仍有馬匹運動與馬匹輔助治療,羊奶也是從小許多人的飲食記憶,鹿茸也是傳統醫療中相當重要的藥材。而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是需要大動物獸醫師投入的地方,只要有動物,就會有健康保健與疾病診療的需求。
在鄉村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 不一定會有專職的大動物獸醫師,連牧場看門狗也需要帶去地方動物醫院診療。牧場若需要獸醫師,也可以找當地獸醫師簽約配合。過往在重大疫病發生時,政府也會徵召各領域獸醫師,一起到畜牧場做疫苗注射等工作。正因為獸醫師執照沒有動物類別的區隔,所以更增加了領域的寬廣性。對於獸醫從業人員而言,也無需區隔大動物獸醫與否,但能夠有機會了解除了伴侶動物以外的獸醫師工作範疇,並有機會共同學習與參與,就更能有機會讓獸醫師發揮影響力,並且推動整體產業往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