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坤燦
畢業於松山工農,求學時期一頭栽入植物世界裡,至今近40 年。因為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2013 年為完成更大的栽種夢想移居宜蘭,打造650 坪的個人植物園。
《本草綱目》記載:「群芳中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花王。」在臺灣,端午過後直到盛夏,山坡郊野的野牡丹進入盛花期,粉紅色的花有5~10公分大的花徑,比擬野花中的花王,因此有野牡丹的美稱。除此之外,臺灣原生的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植物有8屬25種,不乏觀賞性高的種類,除了應用於居家庭院、公共空間景觀美化,各地農業改良場與花農也將部分品種開發成盆花使用,妝點日常生活。
野牡丹科植物有169屬、4000~4500種,分布於各大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以美洲最多,約占三分之二。野牡丹科植物型態多樣,從匍匐地面的草本到高大的喬木都有。花呈放射對稱,花瓣通常為4或5枚,雄蕊有時分為兩組,花藥基部常有附屬體,有一個膨大的藥隔(connective),向下延伸為長柄、短距或各式形狀,看起來像昆蟲的腳。
觀賞用的野牡丹植物以觀花為主,部分種類的果實圓潤形似小葡萄,也很有觀賞價值。近年園藝趣味愛好者,引進原產於熱帶雨林的野牡丹科蜂斗草屬(Sonerila )、華貴草屬(Bertolonia )等具觀葉價值的物種,因具有耐陰的特性,適合居家栽培玩賞,亦開始有花農關注野牡丹科觀葉植物的生產。
野牡丹花型碩大色粉嫩 都市景觀、生態綠化皆常見
臺灣原生種的種類中,最容易見到的野牡丹(Melastoma septemnervium)花形碩大、花色粉嫩,盛開時不輸其他園藝花卉,深獲愛花人的芳心。花能吸引昆蟲訪花,果實能誘鳥,是生態綠化優良樹種。在林野鄉間四處可見,足見它堅強的生命力。
因為常見於人們的生活空間之中,野牡丹有許多有趣的別名。例如,先人觀察花苞的形狀,像毛筆或螺,而有埔筆仔或狗螺仔花之稱;果實裂開時像剝開的石榴露出種子,因此也有山石榴、金石榴的稱號。
因為外觀美麗,所以園藝界早就開發生產,野牡丹很適合作為道路、學校、社區或居家庭院的開花灌木,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土地,盆栽則使用直徑30公分以上的盆器。種植位置要選陽光充足處,遮蔭會開花變少。冬季可以進行修剪,春季施一次肥料,可以促進新枝生長,這樣夏季開花會更繁盛。除了粉紅色的原種之外,還有白色的變種,花色清新素雅。要注意的是市面上還有一種白色花朵非常相似,但是葉片比較窄小的種類,是印度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 )的白花變種,如果要應用於生態復育,必須確認是原生種。
野牡丹藤卵形小花成串可觀 紫色小巧果實具觀賞價值
臺灣南部原生的野牡丹藤(Medinilla formosana ),是臺灣特有種植物,原產於屏東、臺東低海拔山區。生長型態是依附在樹幹上生長的常綠蔓狀灌木,枝條長伸時呈蔓狀生長,攀掛於鄰近樹幹上。輪生或對生倒卵狀披針形葉,對稱端正,葉片油亮有光潔的質感。聚繖花序組成圓錐花序自枝端伸出而下垂開放,白色至粉紅卵形花瓣4枚,花朵雖然小,但是成串繁密的花,也蔚然可觀。
開花經過昆蟲授粉後,會結出球形的紫紅色漿果,完熟時呈紫黑色,串串像小葡萄,更是觀賞的重點。開花結果期夏至冬季,超過半年的時間,是葉、花、果都可以欣賞的優良植物,花市習慣稱為「玉牡丹」。買回後可以直徑30公分以上的盆器種植,或是直接多株種植在遮陰的地上,種一排成為綠籬觀賞效果更好,非常適合都市環境的陽臺內側、大樓中庭以及樹蔭等位置種植。因為花果成串下垂,種植位置以花臺、大花箱等較高的位置較理想,種植地上可以視狀況立支柱繫綁拉高枝條,如此更容易欣賞到花果。
野牡丹藤是臺灣特有種植物中,園藝化非常成功的案例。要注意,花市還有一種很相似,但是葉片、花果串都要大上一倍以上的多花野牡丹藤(Medinilla myriantha ),原產於菲律賓,觀賞價值相較之下還更勝一籌,但如果觀賞之外也要兼顧生態的話,還是推薦選用臺灣原生種。
臺灣厚距花成功開展園藝用途 金石榴耐陰性強適陽臺種植
除了上列介紹比較大型的種類,花市在春季時,還能買到臺灣厚距花(Pachycentria formosana ),這也是臺灣特有種,產於全島中低海拔溼度較高的山區林緣,也是園藝化相當成功的原生植物,花市俗稱「翠牡丹」。油亮的革質橢圓形葉,造型可愛。花開於枝端,聚繖花序或組成圓錐花序,粉紅色花瓣4枚,開花期春至初夏。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環境,光照足植株緻密,光線弱株形較鬆散。園藝生產的植株較不耐高溫乾燥,栽培欣賞以涼季為主。適合盆栽或吊盆栽培,亦適合栽培於庭園中的樹蔭下與池畔、石組間。
金石榴(Bredia oldhamii )是另一種小型的原生野牡丹科植物,潔白的花朵大概有5塊錢硬幣大,與葉片的比例恰到好處。這是耐陰性較強的種類,很適合陽臺種植。目前園藝商開發為3吋或5吋盆的開花盆栽,提供原生植物復育使用,但我相信消費者也會被秀雅的花朵所吸引,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出現在各地花市中供人選購。
美洲野牡丹屬也是花市寵兒 水分需求大、盛花後需修剪施肥
除了臺灣的原生種類, 花市還可以看到來自美洲的美洲野牡丹屬(Pleroma )家族,常見的有巴西野牡丹(Pleroma urvilleanum )、銀葉野牡丹(Pleroma heteromallum )、角莖野牡丹(Pleroma granulosum )以及最受歡迎的艷紫野牡丹(Pleroma ‘Cote d’Azur’)。
美洲野牡丹屬分布南美洲的溫暖地區,原生物種約有180餘種。與原產亞洲的野牡丹屬(Melastoma )外觀上最大的差別在於,野牡丹屬的雄蕊花藥部分是黃色,花瓣則以粉紅色系為主,美洲野牡丹雄蕊花瓣顏色則紫色系為主,花藥與花瓣顏色大體相同。美洲野牡丹屬的植物中,絕大多數是常綠灌木或喬木,因為生長強健、開花性良好且花色美麗,世界各國引種相當普遍。
因為美洲野牡丹屬的植株比較大,盆栽使用直徑30~45公分以上的盆器較佳,能夠地植的話,要選避風的全日照位置,介質要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此外植株水分需求也比較大,夏季要適時澆水,避免缺水讓花早凋,盛花過後要修剪枝條並且施肥,促進再度萌發新枝,再度開花。
美洲野牡丹家族單株種植就很美觀,若成列種成綠籬或多株群植為灌叢,開花效果更加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