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蘇凌
和多數發展悠久的市場一樣,龍潭內、外市場緊密交疊,總計三百餘個小販布滿周邊巷弄,神似周潤發的市場自治會總幹事說:「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哪些攤位屬於內市場。」
不過沒人真的在意,我等消費者,只關心市場口這家荸薺貢丸,兩包多少錢?「漂亮小姐的話,兩包算妳兩百就好。」另一位夥伴表示:「那我只買一包呢?」「那就算妳一百!」——等等,漂亮不值錢嗎!
市場內標示攤位編號及位置的LED螢幕,構圖極清晰,然而轉頭望向市場,便即刻領悟:現實總是混亂,與其按圖索驥,不如靠自己老派地踩踏出一條購物路線。
轉角有菜行,大姐個性靦腆,然而我感覺她心內的澎湃,展現在她的手繪蔬菜告示上。每樣蔬菜在紙牌上都生出牙齒與睫毛,並口吐吉祥話,於是可見黑腳筍大喊:「天天開心」、「豆干家族」集體表示:「Hi,福氣啦」,還有「新年快樂香菜」與「萬事如意芹菜」,各式人格化的蔬菜,齊聚街角,那是大姐給自己創造的生意夥伴。
距其五步之遙,牆邊高掛水彩畫一幅,畫中,公母雞、竹筍、高麗菜、段木香菇及溪魚交疊錯落,儼然山區物產圖鑑,最上頭以隸書題字「復興區雞王農場」。這幅來自老闆朋友的精緻畫作,與其下方堪稱簡陋的雞肉攤,視覺上簡直不成一體,然而熟客們不介意,畢竟來自桃園復興區的泰雅族老闆夫婦,每日從自家農場運來的放牧土雞,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早上十點前若有搶到即本日功德圓滿,哪還管其他?雞肉攤旁,則恆常有個不知做何用的空蕩蕩竹編小檯,直到某次早來,發現上頭擺了各式山蔬——始知所有的存在都有意義,只是我太晚到。
市場內,賣燻雞、鹽水雞的攤位不少,然而只有攤臺上擺滿雞鴨鵝布偶的這一家,讓我停下腳步。攤名取自老闆自家經營的「咕咕雞小農場」,從爸爸手中接下這塊養著家禽的山坡地後,本來職業園藝的老闆,也在土地上種菜、栽花。攤位後方貼著農場照片,可見他的小兒子捧著茄子比YA的農產沙龍照;可見日本紫藤自網架飄落,為地面鋪上一張紫色厚毯。攤位上是掛了幾隻燻雞,但要定義這兒的主力商品是什麼,並不容易——也賣自製鵝油蔥酥、香腸、酸梅湯,也依季節販售各式植栽,老闆把他鍾愛的一切,都搬到攤位上了。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老派生活裡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