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吉仲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博士。曾任農業部長、農委會主委。父母為屏東縣萬丹鄉農民,從小協助父母務農。研究領域包括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農業政策、國際農產貿易等。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從下而上的執行方式,由民間團體優先推動;食農教育和環境教育結合,以及食農教育平臺結合AI等措施,讓食農教育推廣更加順暢與成功。
當你到市場買蔬菜水果,想要買得安心、吃得健康,要怎麼選擇呢?是否會挑選有機或產銷履歷標章的蔬果?會不會看產地標示選購臺灣農產品?一顆番石榴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50倍,消費者知道這些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嗎?
大家每天都需要消費食物,但除了口感,我們往往對食材、食物的來源相當陌生。不認識食物,就不易認識到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重要性。食物的相關資訊都攸關著消費者權益及農民收益,全面推動食農教育,就是要從認識食物開始,認識自己與土地的關係,進而做出互利共生的生活選擇。
農業生產帶給消費者健康生活 啟動食農一體正向循環
早年臺灣屢見食安事件,終於讓大家驚覺「知道我們吃進了什麼」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這些年來,從食安到食育、從產地到餐桌,在臺灣社會有許多團體、個人在推動各種「認識食物、支持在地」的行動,也累積成為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底蘊。有了社會力量的支持,終於在202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以具法律效力、更有系統的方式,來支持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食農教育法》的宗旨就是要透過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的連結,串聯生產與消費,從消費端的認識與選擇,促進農業的友善生產與品質提升;也透過良好的農業生產,帶給消費者更健康的生活,形成正向循環。這樣消費者與農漁民都能同得益處,連結成食農一體。
然而食農教育含蓋範圍極廣,從對農業生產過程的了解及認識,到消費者均衡的飲食,從農糧漁畜到森林生態;從農產品資訊到在地飲食文化等,皆息息相關。因此,社會上各個農業團體、消費者團體、在地工作團體等,也因著重的面向差異,而對食農教育有著多元的認知。
為了讓社會上的多元想法能彼此協調互補,達到全面普及推動的綜效,《食農教育法》總共20條條文,本文特別綜整出其中六大方針,分別是:支持認同在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傳承創新飲食文化、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等。底下分別來介紹六大方針的內涵。
掌握六大方針、20條條文內容 落實食農教育重大關鍵課題
首先「地產地消永續農業」和「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兩大方針,就是要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建立起食農一體的支持體系。
在生產端,透過結合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等過程,建立以在地、國產農產品為中心的產業體系,並強化生產安全管理,也進一步帶動農漁村的經濟及就業。因此在第12條即要求,政府要輔導民間研發、製造、銷售以在地生產之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
這條文背後的經驗是:臺灣的農產品生產後約有60%是消費者直接食用,40%從事加工,例如花生約有70%做花生油、花生粉、花生糖等加工,30%直接食用。以大豆及其豆類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花、醬油為例,這些豆製品國內生產只占5%,其餘95%來自國外。許多國內消費者願意多支出一些金額,來購買國產大豆所製作的豆製品。若能擴大消費需求,可大幅提升國產大豆生產。這就是以國產農產品為原料,讓生產端與消費端連結的食農教育議題。
希望消費者購買國產食材,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提升「農產品標示」的辨識及可信度。這牽涉到三個重點,第一是農產品的原產地標示及溯源要大力推動,並讓消費者知道哪裡可以買到國內農產品;第二是食品、農產品標示要清楚正確,如上述非基改的國產豆漿產品,原料就要是國產非基改黃豆,或者是臺灣高山茶就要是依原產地標示規定的高山茶,不能偽冒標示或混充,且政府有能力檢驗查弊;第三是鼓勵消費者購買農產品一定要看標示。這三者合一才能達到第12條的目的。
在消費端,則透過食農教育行動,以及供應國產食材,來強化國人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與支持。因此在第11條即明訂「政府機關(構)、公營事業機構、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等,都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或加工品。
這點,農業部早有經驗。從2016年開始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在地食材,讓全國3千多所國中小學近160萬學童的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Q食材,覆蓋率至今近98%,創造了農民、學童及食農教育三贏的成果。
未來若進一步推廣到中央或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讓辛苦的公務人員可以直接買到品質好的國內農產品,一樣能創造三贏局面。最後更希望能結合民間的力量,將國產農產品的使用推到民間企業、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等地方。甚至能連結消費團體直接向農民及其團體購買,就可改變臺灣農產品通路的現況,打造出產地到餐桌的直通車。
這也進一步帶出第三方針「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及第四方針「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即是將消費者帶到生產端,創造出農漁民與消費者能夠交流認識的機會,認識農林漁牧業的生產,乃至農產品加工過程,深刻了解自己的飲食。消費者不只是單純地被動等待農產品送來的角色,還能走入到農業生產環境中,並了解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或農法等,以及農業與環境的相依相存。如此才能更進一步支持國產農產品、支持保護這片土地的作為,進而帶動農漁村的永續發展。這就是從消費開始,建立起對在地農業支持的食農教育成果。
對抗營養不良、飢餓與浪費 農業部門能更積極貢獻
第五是「培養均衡飲食觀念」,就是透過食農教育,讓人們不只是知道食物是怎麼來的,更重要的是知道食物的營養組成,以及對自己健康的益處,進而協助建立落實均衡飲食的生活及消費習慣。除了在第10條揭示上述目的外,在第13條更是要「提供相關營養資訊及健康飲食行為之學習機會」及「提供農業生產及國產農產品相關消費資訊」,轉化成食農教育議題,也就是吃得營養及健康、如何獲取營養健康資訊、如何買到安全的臺灣農產品等議題。
至於第六方針「珍惜食物減少浪費」的目的不只在於單純地著眼於避免糧食浪費,更積極的意義是建立起「讓所有人能吃得飽」的社會支持網絡。
在第9條條文即明示要讓在臺灣的人民每個人皆吃得飽而且營養充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目前全球人口大概有7億多人口(約9.1%)因糧食不足或食物品質不佳而陷於營養不良。臺灣則依據之前農業部的調查,大概有5%左右。若加上近年來全球原物料價格高漲等因素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國內飲食不足、營養條件堪虞的人數推想恐怕會再更高。
農業部門能更積極貢獻,解決國內飲食營養不足、甚至吃不飽的問題。美國農業部(USAD)每年編列約1,200億美元執行補充營養協助計畫(SNAP)與婦女、嬰兒和兒童補充營養計劃(WIC)糧食援助計畫,在COVID-19及俄烏戰爭導致糧食價格高漲時,讓數千萬美國人免於挨餓,就符合第9條的精神。
再來則是第12條,重點是不要浪費食物。全球約有30%食物浪費,有些是落後國家因農業生產設備老舊等因素在生產端耗損;有些先進國家則是在消費端。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有30%的食物浪費,大部分在消費端,如許多通路或超市的即期食品,未來透過產品標示等修法,可將即期食品提供給需要的團體,這不只能減少食物浪費,又減少挨餓人數,同時也具減少碳排放等多重效果。
四大政策建議精進措施 消費者、農漁民共好永續
要做到「產地到餐桌」相互認識與支持的食農一體、個人飲食均衡營養、減少食物浪費並藉惜食支持弱勢等主要方針內涵,就依照上述這些重大食農教育課題,提出相關政策及措施建議。
1. 跨部會緊密合作:
《食農教育法》主管機關雖然是農業部門,但和《食農教育法》有關的部會包含教育部、衛福部、環境部、文化部等許多部會,部會合作才能更有效率達成食農教育法條文中的目的。
以學校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為例,因為農業部、教育部及衛福部的共同努力,讓全國3千多所國中小學使用臺灣的農漁畜產品,覆蓋率高達98%以上,並且透過加強抽驗確保進入學校午餐的食材悉數安全,這就是跨部會合作的典範。未來更多學校的校外教學、政府機關優先採用國產農產品、均衡營養的推動以及完整的標示等,食農教育議題皆須要跨部會的緊密合作,而跨部會緊密合作,須有行政院的政務委員專人督導協調,會更順利達到食農教育目標。
2. 由下而上的執行:
食農教育執行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執行最佳,亦即透過民間團體來推動食農教育的效果最好。
記得數年前南部南風較晚到,導致當年鳳梨主要產季集中在4、5月,造成鳳梨價格不易維持。全國各鄉鎮區及縣市農會,舉辦了近280場有關鳳梨的食農教育活動,不只將鳳梨及各式各樣鳳梨加工和料理介紹給消費者,又可拉抬鳳梨產地價格,這是由下而上執行的效果。全臺和食農教育有關的團體如營養師協會、學校老師、農漁會、農村社區、地方創生團體、學校午餐食材業者、社區大學、社運團體、生態及環境團體,若建立由下而上的食農教育計畫申請機制,開放這些團體來申請和執行,食農教育一定可以全面推廣。
3. 結合現有資源推動食農教育:
食農業教育和目前公務人員每年要參與的環境教育範圍接近,讓食農教育和環境教育結合即是利用現有資源推動食農教育的一種措施。
全國3千多所學校午餐已使用在地食材,讓國中小學校的戶外教學和食農教育結合亦是善用現有資源的一例。全國各鄉鎮區農會有家政班,家政班的農村婦女或田媽媽餐廳就是維護臺灣各地區傳統美食和農業結合的最佳執行者,也是推廣在地美食文化給全國消費者最好的方法,消費者一定很懷念進而願意購買小時候傳統的農村美食,這是利用現有資源推動食農教育的另一案例。
最後將農產品產銷調節措施的農產品贈送給需要的團體,如現在過剩的雞蛋或凍存的液蛋提供給弱勢團體,或者是將全國各超市通路每天要報廢但未到期的即期食品善加利用等,這些措施不只是結合現有資源推動食農,更是未來淨零必走之路。
4. 結合AI建立食農教育平臺:
由於食農教育議題廣,且不同團體和個人皆有不同需求,但對相關食農資訊或問題的需求,可由食農教育平臺來回應。
如本文前述的許多食農問題,任何人只要進入平臺皆可獲得答案,這樣的食農教育效果會更好。因此結合AI技術建立臺灣的食農教育平臺,是一件很值得進行的專案。歡迎相關團體一起來建置此平臺。
食農教育面向雖廣,但很有趣且值得投入。特別是食農教育工作做好,可以讓臺灣避免掉許多農業假消息的影響,強化國家知識的韌性;還能讓農業的專業更往前走,最後達到永續的目標,讓消費者和農漁民一體受益。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和推動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