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 用一條虱目魚說故事:從產地到餐桌 認識環境、文化與食物的連結

長盈海味屋能代表魚塭到餐桌、漁業到飲食的產銷過程,背後是三、四代人累積與努力,凸顯農食間的緊密連結。左起謝佳歆、黃碧田、黃澐卿、黃國良。(攝影/吳尚鴻)

長盈海味屋能代表魚塭到餐桌、漁業到飲食的產銷過程,背後是三、四代人累積與努力,凸顯農食間的緊密連結。左起謝佳歆、黃碧田、黃澐卿、黃國良。(攝影/吳尚鴻)

撰文/謝欣珈 攝影/王冠傑

一條魚從養殖技術的革新到料理的味道,背後都有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的影響。「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第四代經營者謝佳歆以食農教育遊程,串連虱目魚的生產與食用,將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思維,巧妙融入小旅行的觀察與體驗之中,讓遊客認識養殖管理對食材生產的重要性,地理環境對於飲食文化的形塑樣貌,並發現農漁業在辛苦之外的面貌。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位於臺南縣北門區,靠海的三寮灣。謝佳歆說,「三寮灣北門虱目魚之所以有名,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純鹹水,為什麼呢?其實這裡是風頭水尾,淡水資源流不進來,農、漁民受限於地理環境只剩下鹹水可以用,但是用鹹水養殖反而肉質比較甜、比較細緻,因為要對抗海水的滲透壓,魚的成長速度會比較慢。」

走在典型的鄉間小路上,穿過低矮房舍零散的聚落,偶爾夾雜幾座廟宇,吹進沒停過的海風,以及傳來幾聲狗吠。這是人煙稀少偏僻的小鎮,但是在謝佳歆導覽下,瓜田、鹽場、漁塭,甚至是尋常的虱目魚料理都變得十分有趣、充滿生機,令人想一探究竟。

謝佳歆表示,一家人都是漁塭養大的,約在1960年代臺灣漁業人工繁殖技術興起,帶動各地養殖業的發展,家族最早開始養魚的是她的外曾祖父黃祿,可說是臺灣養殖漁業的先鋒之一。外公黃碧田接手後,研發「虱目魚香腸」、「魚乾」、「魚嶺」等產品並且嘗試自產自銷,打響口碑之後客源漸漸穩定,現在漁塭由科技業轉行返鄉的舅舅黃國良接手,餐廳則是她與媽媽黃澐卿一起經營。

長盈海味屋以水產料理著稱,魚嶺(魚背肉)等食材來自舅舅黃國良養殖。

首家登上必比登的田媽媽餐廳 青年回鄉挖掘在地飲食

《2022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名單出爐,備受外界關注的美食之都臺南版名單中,農委會(今農業部)輔導的田媽媽餐廳「長盈海味屋」赫然在列,這是米其林指南自2018年在臺落地以來首家入選的田媽媽餐廳,且之後連續3年獲得必比登推介。當時謝佳歆剛從臺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餐飲組畢業返鄉,面對慕名而來的遊客增加,但專程來一趟只是吃完就走,相當可惜,她心想不如趁機帶他們多了解家鄉與自家漁業養殖,且漁塭與餐廳正好能呈現完整的產銷過程,大家會吃得更放心。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獲得諸多肯定,連續3年獲《2022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

有了目標,但要帶大家看什麼她卻缺乏頭緒,好在有田媽媽的陪伴。田媽媽是農委會2003年開始執行的計畫,到臺灣各地輔導農家婦女運用個人專長來開創副業,將地方特色農產做成健康料理。長盈海味屋是因漁會工作人員來店裡吃到整尾虱目魚乾,覺得口味不錯又符合田媽媽使用在地食材的理念,便建議申請。加入田媽媽後,由食品衛生、營養、加工、行銷等各領域專家們組成強力輔導陪伴師團隊,一起討論料理服務和經營管理的各個面向,對於遊程設計、導覽解說與食農教育提供豐富參考經驗。

有田媽媽作後盾,謝佳歆第一步著手盤點資源,「照理說,我住這裡這麼久,對這裡應該非常了解,可是我發現我只知道我阿公、阿嬤會種蔥、會養魚,旁邊瓦盤鹽田很有名,但是我沒有把這些連結在一起。」一一釐清這些日常景象背後的環境因素與歷史脈絡,挖掘獨特的在地故事,使遊程中的景點慢慢浮現。

遊程設計串接食與農 獲綠餐、特色場域認證

家裡養虱目魚、賣虱目魚,謝佳歆的遊程路線便以「養殖池」與「餐廳」作為往返地點,移動中穿插著以食材、食魚文化、臨海生態為主的解說。途經村莊大廟與庄頭小廟,謝佳歆介紹信仰與漁村食物的關係,「大廟是東隆宮,旁邊比較小間的廟是角頭廟,一個姓氏會有一間,平常祭祀在角頭廟,大廟有活動會一起殺豬拜拜,因為以前豬肉很難得,大家會分一分拿回家,和魚乾一起滷。」

「朝虱目想魚乾味滷肉」是地方信仰祭祀與漁村料理文化的融合。

有文化也要有生態,農田裡作物與生態也是解說要點,「這裡土地鹽分高,種蔬菜不好活,種蔥蒜反而長得比較結實。原本中秋節後就會開始種,但是今年颱風來得很晚,又下雨,田裡積水,要等水退、鹽分自然降下來才能種。這時候就可以看到很多高蹺鴴,因為積水裡有很多小蟲很好覓食,我們都笑說因為太好吃,牠們都從候鳥變成留鳥了。」

跟著謝佳歆腳步,將點踏成線,再經過解說,農村的圖像漸漸成形。她特別提起2022年申請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SAS),將長盈海味屋定位的產業類別――「食農」及「漁撈養殖」,便是不想讓遊程太偏向觀光,而忘記農業的生產根本。「我們想扎根在農業上,讓食物更有意義。」

在田媽媽輔導系統引介之下,謝佳歆兩年前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理念在於選擇食材,這幾年很多高價餐廳都會標榜高級食材,我們希望回頭看這些食材的生產過程,有沒有對土地或動物造成傷害。」申請SAS及綠餐這兩個認證,對她來說用意在設定標竿,以此為準則來檢視遊程,更聚焦農與食的連結,讓食材來源與土地被重新重視,將友善環境的風氣,注入每個人的心中。

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可以申請的認證指標和產業類別定位相當多樣,長盈海味屋特別申請「漁撈養殖」以強調食材生產的價值。

近距離觀察生態鏈養殖法 認識活締友善屠宰SAS及綠餐

2022年獲得十大神農獎的黃國良經營的養殖池,裡面有20幾個物種,宛如一座迷你海洋,這是模擬海洋環境循環永續的生態鏈養殖法。靠近池邊,能看見虱目魚、鱸魚、龍膽石斑在池底優游,「龍膽石斑是最高級的掠食者,料理完沒用到的虱目魚頭,我們會拿來餵食牠。」

養殖池水面吊掛著蚵架,旁邊還有螃蟹、貽貝、鳳螺、蠑螺、月光螺等養殖箱,以及海葡萄、紅翎藻等藻類,謝佳歆指出,「蚵仔會濾食,它們會淨化水質」,藻類再提供虱目魚食用,整個食物鏈都可以幫助養殖。池中物種都具有經濟價值,以模擬海洋循環永續的方式養殖,漁業可以是環境友善的行業。

黃國良解說模擬海洋環境循環的永續生態鏈養殖法。(圖片提供/長盈海味屋)
海葡萄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圖片提供/長盈海味屋)

模擬海洋當然少不了海浪,養殖池水面的波紋閃動不是因為風,而是來自池中的「造流增氧機」。因為不能讓養殖池成為死水,一般養殖必須不斷運轉水車增氧,光電費就占總成本六成以上,但黃國良發明的機器,利用緩慢的葉片轉動,1分鐘就能攪動800公噸水體,1臺機器相當於6至8臺水車的動能,所需電費卻只要十分之一,再利用加壓馬達將空氣壓縮打回養殖池,增氧效果比傳統水車還好。

養殖池還有另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機器「水聚寶」,用來監測水質。對養殖漁業者來說,水質好壞是影響魚、蝦、貝類健康的關鍵,從前漁家無論冷熱晴雨總要親自來巡,現在只要打開手機,溫度、含氧量、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等即時數據每5分鐘就會傳上雲端,在哪都能一覽無遺,甚至可以遠端操控投餵飼料、幫浦開關等等。謝佳歆說,「農、漁業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很辛苦,我會希望讓遊客來看到的不只是辛苦面,其他有趣、新潮、科技的,甚至是風險面,我都會想讓大家知道。」

黃國良的解說彷彿是養殖漁業者的先修班,像基本的看水色,溫度變化水裡的藻相也會跟著改變,呈現出來的水色就是一種水質指標;還有試著餵食鳳螺、拉龍膽石斑和鱸魚上岸;以「活締」殺魚法,將銳器精準刺進魚隻腦下垂體,讓牠瞬間腦死,再觀察鰓蓋開闔、虹膜變色,以及放血後的體色變化。這是歐盟認可最友善的屠宰方式之一,魚因為腦死而失去痛覺,不會掙扎,魚肉就不會有乳酸堆積,肉質比其他殺魚方法更好。

黃國良投入水產養殖後進行養殖裝置節電等發明改良,水產品質也得到肯定。
人道活締殺魚處理法以銳器精準、快速刺進魚的腦下垂體,讓牠瞬間腦死,可減少魚隻掙扎痛苦,同時保持鮮度。(圖片提供/長盈海味屋)

虱目魚全魚利用 將一路見聞收攝舌尖

回到餐廳,用活締處理的虱目魚或鱸魚生魚片上桌,夾一片入口,咀嚼遊程中關於養殖的種種,吞入肚腹,從此在買魚的時候會開始思考這條魚的養殖環境、屠宰方式,不再只是飽腹而已。

在滿滿一桌虱目魚大餐前,謝佳歆拿出一張虱目魚全圖解說每道料理使用的部位,「魚柳比較沒有油脂,稍微炸一下,酥酥脆脆就很好入口,我們這裡拜拜也會炸魚柳當供品」、「背部的地方是魚嶺,那是牠最常曬到太陽的地方,所以會黑黑的,吃起來有菲力的口感」、「魚皮膠質最多,和醱酵過的大辣椒一起炒,酸甜層次豐富,而且我們日常就會做很多種保存食,每個階段醱酵的風味都不一樣,非常迷人。」

虱目魚全圖將魚的不同部位與料理菜色連結。

「每一個魚腱就是一條魚的胃喔」、「我們以前都會自己曬魚乾,和廟會結束分到的豬肉一起滷,豬肉會吸收魚乾的鮮味,魚乾會吸收豬肉的油香,互相依襯非常好吃!」她又拿出醃漬的西瓜綿、高麗菜、辣椒,讓每個人都聞一聞,因為用鹽輔助醱酵是這裡非常重要的飲食傳統。

以豐盛美味的虱目魚料理作為遊程收尾,正好就是一場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旅程,遊客在吃食之間以感官體驗養殖成果,回想一路上環境、文化和食物的關係,謝佳歆說,「一道料理背後可以表達很多事情。」走進現場的重要性,是讓參與者能深刻地用感官記住細節,累積知識,做出更好的選擇,如同為餐廳取名——長盈海味屋,即是這一家人對家鄉與漁業要長久經營、永續發展的企盼。

每一個魚腱代表一條魚的一個胃。
* 氧化還原電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表示環境中總體氧化狀況,可作為微生物活動情形的指標。一般而言數值偏低可能是水中汙染物、微生物過多,氧氣較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