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防疫提升、畜舍現代化 養豬業蓄勢待發:產官學評析競爭力 更健康才能走下去

百億基金助畜舍設備現代化,加上3大主要豬疾病防疫有成,可望強化國人對臺灣豬的信賴,並取得叩關國際市場的門票,但機會也伴隨許多挑戰。(攝影╱黃世澤)

百億基金助畜舍設備現代化,加上3大主要豬疾病防疫有成,可望強化國人對臺灣豬的信賴,並取得叩關國際市場的門票,但機會也伴隨許多挑戰。(攝影╱黃世澤)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周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為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從產業、官方與專家視角,檢視臺灣養豬產業競爭力。

農政單位每4年針對養豬產業提出階段性發展計畫,2020年因應貿易自由化對養豬業的挑戰更強勁,以及動物疾病、氣候變遷、環境議題、勞動力短缺、糧食安全等議題,農委會(今農業部)提出《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下稱百億基金),2021年開始執行,總經費共128.3億元。

「對一個800億元初級產值的產業來說,拿了128.3億元做全面轉型,在產業輔導上是難能可貴的契機。」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說。她希望藉由百億基金讓產業「更智慧、更科技、更有社會責任」,增加消費者對養豬業的信賴與認同,「我們養豬的這些農民、二代三代接班人就可以自豪地跟人家說,我是養豬產業的一份子,我以養豬為榮。」

周文玲希望百億基金挹注,能讓產業形象升級,增加國人對養豬產業的認同與信賴,豬農也能引以為榮。(攝影╱李文揚)

現代化養豬場兼顧節能、安全、衛生 專家團隊親赴現場助農民上手

百億基金中,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投注最多資源,占46.6億元,占計畫總經費36.3%。政府並整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畜產試驗所、農業科技研究院的專家團隊親自輔導農民,確保設施正確操作,「不只是申請補助,重要的是讓新的設施、設備發揮功能。」

升級項目包含導入新式豬舍相關設施,例如高床型豬舍、水簾設施與密閉型豬舍。周文玲解釋,高床型豬舍架高地板,讓豬的糞尿可以從高床的縫隙掉落,只需定期刮除,豬舍更乾淨也節省沖洗地板的用水,截至目前已補助1,600棟高床豬舍,「每年大概可以省掉我們全國兩成的人1天的用水量。」密閉式設計可以避免豬舍氣味逸散,水簾設施則發揮環控作用,「會涼爽一點,氣流的引動會比較舒服一點。」

高床式豬舍將地板架高,並設有孔洞讓豬的糞尿往下掉,減少沖洗豬舍頻率,既乾淨又有顯著省水效果。(攝影╱馬雨辰)

另一項升級是加強落實「異地批次」飼養,將成長到一定程度的豬隻轉至不同畜舍,「斷奶以後或者養到保育期20幾公斤,再移到肉豬場。」周文玲說,這樣豬農可以專心照顧較花心力的母豬與仔豬,也避免疾病傳播。全國母豬場及肉豬場的合計比例,已從計畫前的35%提升至40%。

百億基金也補助自動化設備,例如電動試情公豬車、斃死豬省工搬運機、母豬新式分娩欄組等。「一隻公豬大概3、400公斤,有時候發情是有點危險的。」周文玲說明公豬試情車,「它可以用機具載著公豬,繞著母豬這樣走,對於這些養豬戶就輕鬆很多。」搬運機組可以省力搬運斃死豬隻,分娩欄位則讓母豬生產時自由伸展,搭配防壓設備「避免小豬意外地被自己母親壓死」,受到許多豬農青睞,「每年接受補助的大概8、9,000床。」

氣動式母豬分娩欄組能避免母豬生產後壓死剛出生的小豬,是許多豬農選擇購置的自動化設備。(攝影╱馬雨辰)

百億基金顯成效 35%業者升級畜舍 政府盼更多人投入、產業籲照顧小農

今(2024)年百億基金進入最後一年,已有35%的豬農獲得補助。周文玲期待未來更多豬農主動投入資金翻新設備,「當三成以上的人用了都有一定的成效之後,它就可以帶動農民主動投入硬體改善。」

「我覺得要感謝百億基金吧!」專攻生物安全的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指出,養豬場環境變得潔淨、舒適,為疾病防治帶來相當效果,「對臺灣未來養豬產業往上提升很有貢獻。」

「確實解決了很多的省工,還有養豬場的設施設備以及形象。」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也肯定百億基金成效,「防疫上也改善很多,育成率也提高很多。」他指出,百億基金加快業者升級設備腳步,「你不補助我可能再兩年要來改,可是剛好你補助我一半,我就提早改。」

不過,潘建同提及,有豬農認為補助多由大型業者或集團拿走,「沒辦法完全照顧中小型的養豬場」。他表示,養豬場現代化升級的經費對於全臺灣5,000多場仍是僧多粥少。

政府補助之外,豬農需自負至少一半的金額升級設備,對規模較小、財力相對有限的業者仍是負擔,加上養豬成本提高導致利潤降低、二代接班意願較低,難與資金充裕的大型豬場競爭,「在所謂養豬的現代化,他們算是慢慢地被淘汰。」潘建同建議可優先補助有意持續經營的中小型業者、避免重複補助大型業者,甚至提高補助金額比例;中小型業者也可考慮與大型業者採契養方式合作,讓臺灣豬隻供應量穩定。

潘建同肯定百億基金的貢獻,也希望更多有需要的中小型業者能得到補助,讓養豬產業更穩定。

設備升級搭配防疫觀念落實 養豬產業自律助臺灣阻絕非洲豬瘟

「生物安全其實管的是人。」李淑慧強調,豬農應落實生物安全、守護自己的財產。百億基金推動前,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蔓延至亞洲各國,一著不慎病毒就進入臺灣。1997年口蹄疫的教訓讓豬農嚴陣提防,「他們知道如果再來這個(非洲豬瘟)的話,他就整個身家(賠光),所以臺灣從產業開始全民防疫。」李淑慧說。

潘建同認為豬農「觀念都有改變」,更嚴格地落實場內的清潔、消毒,管控進出養豬場的人車,「經過養豬場,他的鐵門都是拉起來的」,出國回來3天內不進養豬場,「怕把國外的病菌帶回來。」

養豬業者自律,李淑慧也肯定政府邊境防疫,「其實我也很訝異我們可以守到現在,這點真的要感謝政府。」她舉例,臺灣將走私疫區肉製品的罰鍰提高到20至100萬元,是首先重罰邊境走私防制非洲豬瘟的國家,並在機場透過不同語言宣導、徹查來自國外的郵包是否帶有疫區肉製品。時至今日,亞洲地區僅日本與臺灣阻絕非洲豬瘟。

李淑慧強調,生物安全是不能妥協的議題,也是養豬產業獲利的基礎。
臺灣嚴格防堵非洲豬瘟,無論機場行李、國外郵包皆會檢查是否有豬肉製品。圖為偵測包裹的檢疫犬。

現身說法、科學數據化解農民恐懼 傳統豬瘟非疫區剩最後一哩路

防堵非洲豬瘟有成,加上2020年正式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傳統豬瘟成為臺灣撲滅、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的最後一關。2006年之後,臺灣就無傳統豬瘟病例,政府從2020年開始規劃傳統豬瘟疫苗拔針,盼走完最後一哩路。

傳統豬瘟拔針如能成功,對臺灣豬的國際形象是一大加分,也避免豬隻接種時發生緊迫,兼顧動物福利,但不少豬農態度保留甚至反對。李淑慧說,豬農已習慣為豬隻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不打這一針,他半夜會睡不著覺。」

1997年口蹄疫的陰影,讓許多豬農擔心不打疫苗導致豬隻染疫。潘建同回憶:「宣導會有豬農直接舉手,眼淚掉下來說,你們(政府官員)都考量到國際形象,沒有考慮到當時口蹄疫大爆發,豬價從60幾塊跌到剩下20幾塊。」

1997年臺灣爆發口蹄疫,1個月撲殺超過400萬頭豬,許多業者更一夕破產,豬農至今心有餘悸,但也成為產業落實防疫的動力。(圖片提供╱防檢署)

面對豬農反對意見,農政單位與養豬協會合作,官員、專家學者前往產地,舉辦說明會說服農民,「召開快1,000場。」潘建同說,「我們根據科學數據,以及大環境的實驗數據,拿這樣子的東西給豬農看。」養豬協會幹部也以自身經驗,告訴農民不打疫苗不代表豬會生病,「有的農民除了信服理事長,二來想說我也相信(不打也沒事),就不打了。」

潘建同說,即使傳統豬瘟再有病例,1,600萬支緊急疫苗也已備好,「一旦爆發馬上再補打,這是我們當時的沙盤演練。」豬隻如因染疫死亡,政府也將全額補償。經過2021、2022年持續溝通,豬農多可接受拔針,2023年1月開始第一期拔針,除了種豬皆停止施打疫苗,同年7月全面拔針,至今1年未傳出新病例,臺灣距成為傳統豬瘟非疫區又往前一步。

臺灣豬重返國際市場仍有關卡要破 疫病威脅未消失 慎防走私重創產業

臺灣如順利成為3大主要豬疾病非疫區,加上百億基金提升產業,未來重返國際豬肉市場情勢如何?潘建同認為挑戰仍鉅,「其實(民國)86年(1997年)的時候爆發口蹄疫,我們就已經失去出口的條件跟能力了。」他指出,臺灣養豬成本高、目前飼養量供應內需尚有不足,以及缺少品牌、無屠體評級制度等劣勢,要穩定出口生鮮豬肉仍有一段路要走。

周文玲認為,高單價市場會是較可行的外銷路線,「重點是有規格、有品質、客製化才有競爭力。」臺灣應針對目標市場規劃產業鏈,「整合這些養豬場、屠宰場、加工廠、農企業,那或許對於出口目標市場會比較有整合性跟目標性。」

臺灣豬受到國人信賴,但如想挑戰國際市場,建立品牌、統整產業鏈等會是未來課題。(攝影╱楊雋珩)

即使成為3大主要豬疾病非疫區,李淑慧提醒,疾病防治仍不可鬆懈。她擔憂,目前臺灣周遭國家仍為疫區,尤其是鄰近的中國,「現在中國豬價很差,而臺灣豬肉價格好,比對下有走私的空間。」潘建同也呼籲,海巡宜加強查緝,阻絕病毒進入臺灣。

李淑慧建議,政府可在北中南東各設置大型車輛集中消毒場,統一清潔運豬車、化製車,規劃85℃以上高溫清潔或燻蒸設施,徹底消滅非洲豬瘟病毒等傳染原,讓國內防疫安全網更完整;她也以西班牙為例,1960年代西班牙爆發非洲豬瘟,西國政府組成「國家隊」全力抗疫,手段包括分區控管、提升牧場設備及生物安全、向獵人購買野豬的檢體,檢測野外病毒情況,經過30多年努力,1995年成為非洲豬瘟非疫國,這也是享譽世界「伊比利豬」誕生的先決條件。李淑慧認為,西班牙監測病毒與品牌打造經驗,都值得臺灣學習。

「我們要有智慧、要有韌性、要做好永續、要做好安全。」周文玲強調,規劃百億基金時臺灣養豬產業面對的挑戰,未來也不會消失,「只有讓這個產業愈健康、愈有實力,不管硬實力軟實力都有,你才能夠讓它繼續走下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