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臺灣花卉三寶:蝴蝶蘭、馬拉巴栗、文心蘭切花: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分所長戴廷恩 從選育到產銷說分明

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長戴廷恩與精密控溫的蘭花溫室。

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長戴廷恩與精密控溫的蘭花溫室。

採訪╱蕭尹琪、洪與成 撰文╱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臺灣是一個小島,在全世界的花卉產業版圖裡每一次提到蘭花,臺灣都不會被忘記。」花卉試驗分所分所長、園藝學博士戴廷恩講到蘭花,有農業研究人的驕傲。他指出,在世界花卉產業裡,有3個種類拿掉,「全世界產業會大地震」,第一個是蝴蝶蘭,第二個是馬拉巴栗,第三個是文心蘭。

位在雲林古坑的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占地21公頃,擁有10棟精密溫室以及隔離網室5棟,46位員工照顧著各式各樣千嬌百媚的培育花卉,包括蝴蝶蘭、文心蘭、東亞蘭與火鶴花等重要外銷花卉品種的選育和栽培,以及設施栽培技術開發。

蝴蝶蘭、馬拉巴栗、文心蘭切花 臺灣在世界花卉上的三大要角

臺灣最大的出口花卉是蝴蝶蘭,全球一年3億株的蝴蝶蘭裡,臺灣占了1億株,2023年外銷金額逾新台幣51億元,占蘭花類外銷總額8成。蝴蝶蘭是非常特別的作物,從組織培養、小中大苗、開花、切花,產業鏈的所有階段都蘊含商業可能,每一階段都可以販售營利作商品。這種特性讓產業分工,有人做小苗,有人做組織培養苗,有人專做中大苗,「就像永遠有下家一樣」,戴廷恩說,「沒有幾個作物具有這種特性。」

除了產業組織分工完善,蝴蝶蘭還是所謂的CAM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跟仙人掌一樣,循環代謝機制與大部份日間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不同,較能對抗逆境。因此使用低溫海運長途運輸,全黑暗的情況下,曾有75天後還能開花的紀錄。這是臺灣蝴蝶蘭能夠行銷全世界86個國家的原因。

戴廷恩表示,蝴蝶蘭通過了產銷航程的考驗,在產品開花特性上,臺灣園藝技術做到可以精準調節溫度控制花期,「經過低溫,它就會開花,使用冷氣房調控,全年1到12月都可以開花。」

花卉試驗所內培育有重要外銷花卉品種,如蝴蝶蘭。

綠色景觀植物馬拉巴栗能夠在世界上獨占鰲頭,來自幾個特殊的原因。戴廷恩分析,馬拉巴栗有分工嚴密且透明的組織產業,從國外接單開始,一層一層分派工作下去,於是從種子採收到培育、收穫、分級,乃至於小苗加工打辮子編織樹幹,到包裝運銷出口,每一個階段分工明確,關係緊密,利潤透明。

「再加上像是幫樹苗編織這種技術,需要大量的手工與照護,切合了臺灣小農的土地面積與經營型態,這樣的細膩手工反而對中國那樣農地廣大的育苗來說是辦不到的。」戴廷恩指出,經營販售方面,馬拉巴栗的出口商,彼此互相競合,因此產業沒有所謂的產銷問題。產銷問題通常來自產銷不均,但馬拉巴栗產業因為分工完善,消化了這個狀況。

花卉產業出口的產銷緊扣不同的環節,運銷的過程充滿挑戰。運送出口,分成海運以及空運,海運時間長而運費低,空運快速但成本高,兩者同樣有集貨以及冷鏈溫度控制的考驗。戴廷恩舉例,單一小農的農產難以填滿一個貨櫃,因此需要合作社或是聯合組織來集貨出口。但集貨會帶來另一個挑戰,那便是集貨品管的挑戰,要有共同的管控標準。否則到了國外,只要單一產品出了問題,整批貨不分生產者來源都遭殃。就這點來說,「馬拉巴栗產業很厲害!」馬拉巴栗出口還有一個特點,這種植物可以用莖幹木頭出口,抵達後把木頭種下又能生長,耐運輸,超級有生命力。

馬拉巴栗在花卉市場的小苗盆栽商品。

栽培品質是切花品質的天花板 採後保鮮及冷鏈為外銷二大關鍵

文心蘭主要出口的是切花,目前臺灣還是世界上出口最多文心蘭切花的國家。而臺灣對於外銷切花的標準,是花拿到消費者手上後,還能夠瓶插5~7天,加上7天的船期,因此臺灣的文心蘭切花差不多有長達兩週的壽命。這樣的外銷技術,是已退休的農試所副研究員黃肇家研究出適合海運的處理流程辦法,讓劍蘭、文心蘭、蝴蝶蘭得以海運出口。

花卉試驗分所測試花朵瓶插壽命,理想的外銷切花應在消費者購買後還要有約1週壽命。(圖片來源╱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

「農產品一刀砍下採收後,生命就開始倒數。」戴廷恩形容,良好的採後處理是延長優質農產生命的不二法門。「後面再怎麼厲害的技術,採後都不可能幫原來的農產品加分,因此前面農民的栽培跟品種就要做好。以花卉來說,育種是一件事,栽培技術是一件事,這都還是國內的範疇。要出口跟人競爭,採後處理就非常重要。」

以文心蘭來說,包裝前用乙烯抑制劑處理,放置保鮮套管中以低溫冷藏貨櫃運輸,可成功海運外銷日本。不同花卉農產適合的保鮮劑不同,適宜冷運的溫度也不同,農試所的研究力即展現在找出適合不同產品的保鮮方式,延長採收後的美麗生命。

戴廷恩強調冷鏈完善也是出口花卉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空運花卉。從農田採收、包裝到物流專區擺放、檢疫通關、貨倉安置與安排飛機的夜晚班次,有太多冷鏈可能會中斷的考驗,如何延續低溫不斷鏈,不回溫,是臺灣未來必須要改善的。

蘭花在玻璃瓶裡進行組織培養。

氣候變遷的挑戰 花卉產業朝向韌性農業努力

全球暖化,氣候型態改變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韌性農業其實就是穩質穩量,生產如果沒辦法做到穩定的品質和供應量,很難做到什麼事。」在研究單位跟著臺灣花卉產業走過30年的戴廷恩說,過去他讀書時學到的耐熱育種標準是攝氏30度,而現在陸地炎熱氣候動輒逼近40度,他認為,跟選育品種相比,農業在必要時進到設施內才能立即達到環境改善的效果。

花卉試驗所裡研究人員會保留合適的植株進行品種選育。
花卉試驗所的精密溫室。

戴廷恩指出,氣候變遷對農民會產生一些影響,比如暖化造成露地種植的農民無法正確估算播種到收成的時間排程,錯過銷售時間的大量收成或歉收,會造成市場價格巨幅波動。放大地區範圍檢視氣候暖化,他以洋桔梗為例,過去臺灣從9月到隔年的4月這段時間生產的洋桔梗,可以外銷日本,填補日本天氣轉冷的空窗期。但因為氣候暖化,日本南方沖繩可以種植洋桔梗的時間越來越長,能夠供應本地市場,便會排擠到臺灣的出口,影響臺灣的農產銷售。

降雨型態改變及更集中劇烈的降雨,對於露天生長的作物會帶來損害。但興建農業設施是否是萬靈丹?戴廷恩認為,還是要看作物,才能判斷蓋設施的資本投入是否值得,且設施同時會有熱累積的問題必須考量。甚至,為了達到淨零碳排,減碳排的貨船越開越慢,無形增加出口所需時間,給花卉農產保鮮帶來嚴苛挑戰。

戴廷恩說,「花卉屬於高經濟價值作物,投資設備相對其他作物比起來就不會高很多。」若是像蝴蝶蘭這樣定期出口販售的經營模式,對花農來說是可以預期收入的,就更有底氣思考貸款投入建造設施的選項。

花卉試驗分所也鼓勵農民發展智慧農業,蒐集數據,完成栽培履歷,加以應用。蒐集環境數據如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等,整合各種資訊,讓農民出問題時方便溯源,是目前發展的目標。過去紀錄栽培履歷對農民來說都是額外工作,需要用紙筆紀錄,現在使用手機App登錄,理想上希望達到從種植到運銷可以完整溯源。舉例掃描末端商品上的QRcode,就可以追溯紀錄讓相關人員檢查所需的生產資訊,歸納出所需答案。

讓花卉進入生活 更多的花育讓內需型市場成長

火鶴花是花卉試驗分所育種的重點植物之一,進入分所研究大樓,迎面而來的花瓶插的是一把鮮紅火鶴花。在試驗分所園區的溫室裡,火鶴花分成盆栽型以及切花型兩種育種目標來培育。盆栽型的火鶴花挑選莖葉與花分佈茂盛,植株高度適中者,火鶴花切花則要有超過40公分的直挺花莖與大花,以利切花規格。

切花使用的火鶴品種花型碩大,花梗修長挺拔。

近年來火鶴花外銷日本的出口量減少,市占率下降,但臺灣火鶴花在日本市場的市占率還是第一,這意味著日本市場的消費量減少,因此促使部份火鶴花農民將目光轉往國內市場。戴廷恩指出,如果外銷市場沒有維持住,火鶴花未來就必須仰賴內需市場來支撐。而國內對於購買花的消費習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0年疫情期間,為了拓展銷路,讓花融入民眾的生活裡,農糧署與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合作,將外銷等級的花卉如康乃馨、百合、文心蘭、洋桔梗等放在全聯超市販售,定價合宜,買菜也能買花。

臺灣逢年過節特定花種消耗量大,日本人的婚喪喜慶用花,都稱作業務用花,這類需求很依賴花卉生產的季節調控,需以季節和作物生長期來規劃農地和勞動力使用,並不容易。「有些人覺得花貴,有些人覺得買花不方便。」戴廷恩開玩笑說,他去幫學生上課時,都鼓勵同學買花,因為花拿在手上,走在校園裡大家都看得到,「推動生活園藝這點,在東方世界都是努力的目標。」

推動生活園藝是需要努力的目標,戴廷恩蒐集了不同國家的花卉小物,這是以色列製作的折疊塑膠花瓶。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