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有機農業3.0】有機農場經營效益極大化,社區支持型農業到規模化生產,產銷穩定得從定位著手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林書帆 首圖提供/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至今,除了少量多樣化生產,也朝向規模化生產,各有不同經營模式與目標通路。注重食品安全、友善環境之外,有機農民亦面臨穩定產量、收益等課題。除了符合《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如何擬定經營方針策略至為關鍵。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推動,預期鼓勵更多農民投入有機農業生產行列,但投入或轉型有機農業之前,應先確立自身定位,再進行合宜的農場設計,一起來看看不同規模的有機農場,各有哪些發展策略。

新北市樹林區柑園里一帶,以往曾是新北市糧倉,至今仍是新北市僅存的特定農業區,但隨著國道三號、捷運帶來便利交通,違章工廠紛紛進駐便宜的農業用地,過往田園風光逐漸改變,看在當地農民林忠池眼裡十分感慨。

深耕有機農業20年,都市高地價夾縫中突圍

林忠池家中世代務農,因本身對化學農藥嚴重過敏,早在1998年前後投入農業時便採行有機耕作至今,在樹林區經營福泉林有機蔬菜農場,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長達20年。他回憶,第2任樹林市市長何玉枝曾想過成立有機農業專區,他當時擔任說明會講師,然而因當地年長農民居多,改變耕作方式對他們而言知識門檻過高,最終不了了之。

「另一個原因是這裡炒地、養地情況很嚴重。」林忠池估算,他的農地若搭建鐵皮屋出租,每個月就有70萬元收入,在土地利益大於務農所得的情況下,造成願意繼續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以前也曾有人問他父親是否出租,但認為應農地農用而拒絕,他也得以繼續在這塊農地上耕耘,但高地價對他個人擴耕計畫、有心投入的農民仍是阻礙。

福泉林有機蔬菜農場僅0.6公頃卻有30種以上作物,林忠池認為針對小面積、多樣化種植的農民,可研擬措施減輕紀錄負擔。(攝影/林書帆)

技術學習管道越趨成熟,新課題是提升農民申請驗證動機

撇開大環境問題,林忠池認為有機農業學習管道皆逐漸進步,過去多是自行摸索、同行交流,現在農業改良場等農政單位皆提供不少相關課程,且有機農業資材品項也更多了。他表示,若想進一步擴大有機農業生產,必須考慮如何提升農民申請驗證動機。

2018年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公布後1年施行,關於主管機關應加強宣導,並就驗證費用、技術提升、行銷通路擴展等方面給予農民協助,林忠池認為對有機農業發展具有正面幫助,「不過我對驗證細節有些建議。」他指出,臺灣許多農民是小面積、多樣化種植,以他的農場為例,僅0.6公頃,就有30多種作物,依《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每項作物都須詳細填寫生產紀錄,對農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我曾介紹一些農民申請驗證,他們看到要填這麼多資料就打退堂鼓了。」

林忠池提出,針對種植面積1公頃以下,少量多樣化生產的農民,可考慮研擬配套措施:「基本紀錄還是要做,但像是1棵木瓜、2棵九層塔這類少量作物,就不必每天詳細記錄施肥、除草等工作細項。並透過加強第三方稽核來減輕農民記錄負擔,藉此提升申請驗證的誘因。」

林忠池收集農場賣相較差作物、菜葉製作液肥,讓資源循環利用。(攝影/林書帆)

面對面零售型態,深化消費者意識取得認同

2007年《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公布,規定農產品、農產加工品在國內生產、加工、分裝及流通等過程,符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有機規範,並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者,始得以有機名義販賣。

此前已在有機農業耕耘近10年的林忠池說:「其實通過有機驗證後銷售沒有明顯增加,因為大多都是已建立信任關係的老客戶,他們並不是因為我有這張證書才買菜。有個老客戶甚至不知道我的菜是有機,只是因為覺得很好吃才持續購買。」

他拿出手機說明,建立好幾個LINE群組,讓熟客透過通訊軟體訂菜。對林忠池來說,驗證固然有其必要性,如何取得消費者認同也很重要。他表示,經過多年宣導,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認識確實增加,但多數人關注的仍是食品安全、農藥殘留問題,至於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目前認知程度仍不高。為了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深化認識有機農業,福泉林有機蔬菜農場通路由早期超級市場改為實體店面零售。太太陳素貞補充,自產自銷的好處是節省包裝成本,有些菜即使蟲洞較多也有熟客會買,若是一般通路就不一定能被接受。

溫室清園期間,放雞入內啄食殘留於植株根部的蟲卵,餵飼豆渣、米糠、玉米,雞糞則順勢成為有機肥料。(攝影/林韋言)

林忠池的店鋪也販售熟識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部分農民並未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但投入較高成本以友善環境、安全的方式種植,若送到一般批發市場可能虧本,透過林忠池協助銷售,他們能夠獲得較合理收益。不過店鋪農產品皆清楚標示哪些通過驗證。依據他的經驗,小型生產者透過建立固定客群,也能穩定經營。他估算:「只要約100個家庭固定支持,就足以養家活口。有機農業是趨勢,現在技術已成熟,只要找好銷售管道,這是值得年輕人投入的產業。」

農場定位須明確,規模化生產面向更大市場

除了社區支持型農業,若準備面向更大市場,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化是必然趨勢。從農業白紙逐漸轉型團體戰,屏東縣萬丹鄉竹林有機農場負責人黃淑女分析經驗,有機農場發展定位必須清楚,生產、生態導向效益不同,且農場不應隨著通路經常變更主力作物,避免管理成本分散,才能穩定經營。

轉入農業初期,黃淑女主要從事辛香料買賣家業,雖然親至產地收購,也與農民溝通規格,但一直納悶於如何確認種植理念、是否安全用藥,於是決定親自投入農業生產,以確實掌握品質。最初採行慣行農業生產,關鍵策略是作物單一化,選定連續採收作物九層塔為主力作物,一方面是繼承家業,一方面九層塔喜熱不耐寒,適合屏東縣氣候,加上分區管理則可全年採收,對比長期作物風險較低。

黃淑女回想剛接觸有機農業時,跟著農業改良場有機農業訓練班參訪考察後,更沒信心,「作物長那麼醜,單價又那麼高,以我對市場的了解,消費者不可能買。」再者,當時不敢貿然放棄使用已久的農藥,他表示這也是許多農民不敢跨入的主要門檻。隨後以玩票性質試驗,相同溫室兩批作物種植效益卻大不相同,他才意識到有機農業絕對另有學問。

黃淑女以紅骨九層塔為例,此作物特別需要鉀、鐵元素,若不施用化學肥料,如何確保土壤中此二類元素足夠?他從天然食材尋找對應元素,例如以高鐵質薑黃製成的咖哩粉溶於水作為液肥。利用自家農場作物剩餘部分、動物,萃取轉化為生長所需元素,例如缺硼症則可收集蝸牛萃取硼肥,以取代化學肥料硼砂。

竹林有機農場自製有機液肥,利用自家田間作物進行營養滿足,配置母液後製作多種有機液肥。(攝影/林韋言)

2008年正式轉型有機農業生產後,竹林有機農場部分九層塔仍維持慣行農業生產,顧及既有客戶需求,也評估有機市場尚未成熟。但兩端自主管理標準相同,每天採樣進行農藥殘留快篩檢驗,慣行農業生產也以安全用藥、無農藥殘留為原則。長期、短期作物並行,搭配衛星農場擴產隨著經營規模擴大,黃淑女轉型有機農業生產前,曾嘗試發展另一項主力作物地瓜葉,以穩定產量及員工生計,但由於高齡員工採收時,膝蓋不便長時間彎曲,而逐漸縮減種植面積,也考量農業人力缺乏、員工各有所長及職涯規劃,員工屬性於是成為調整生產管理的重要評估因素,使生產規模與人力規劃之間達到平衡效率。

轉型初期鎖定生產有機蔬菜,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大且週轉率高。黃淑女說明,通常每人可管理1分溫室,目前全年輪作8種有機蔬菜,以竹林有機農場平均每間溫室58坪估算,「蔬菜生長維持24~28天,成長到一定程度,每間溫室採收量才會達到極大值。」其後加入香蕉、火龍果等果樹,透過長期作物調節工作週轉率,以香蕉為例,每人管理可達1公頃。

期間,曾規劃農場實習、入股制度培養農業人力,但因參與者不見得適合而效果不彰。後來轉而發展衛星農場,就近尋找合作農民擴大經營,目前已與7位農民展開合作。「有了成熟技術,我們不再擴充農場,反而轉型輔導農民,協助他們進行階段性規劃。」合作前評估彼此需求,黃淑女首先確認農民預計投入時間、作物規劃,再者以規模經濟為目標,例如九層塔種植面積至少3分,才能保障基本月收入。

跨足有機農產品分裝流通,整合物流服務除了技術輔導,黃淑女另外成立佳合農產股份有限公司,發展行銷與通路策略,因此與衛星農場合作模式也保有彈性,農民可擴充合作規模也可獨立發展,或以竹林有機農場為共同行銷品牌,專注於農業生產並節省物流成本。

目前佳合農產股份有限公司三分之二農產品為自行生產,其他則與農民合作,除了持續增加外部合作比率,也朝向整合物流服務及通路策略。由於部分主要通路抽成越來越高,「到貨後有損耗問題,也沒辦法一次大量配送,會影響農產品鮮度,小量寄送則讓物流賺走利潤。」黃淑女與農民交流後發現最大贏家是物流,於是整合臺南市以南物流服務,自行配送以外,也與附近農民進行物流合作,避免凍傷、包裝箱破損問題;此外,協助農民配合「農家直採」等通路策略。物流費相對便宜,彼此都能降低成本。

為維護有機農業生產品質,須時時關注菜況,觀察是否發生蟲害、病害,葉菜類採收後進行分級,並依品質需求分類。

竹林有機農場種植面積從2分發展至現階段8公頃,其中有機種植面積2.7公頃,黃淑女說明已達到規模上限,「不能再擴大了,會面臨人力不穩定。我們初期什麼都做一條龍,發現沒辦法把成本降得很低,而且要做的事情很多。」他認為農業必須專業分工,農場也可以階段性轉型。

以開發外部農產品為例,黃淑女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分裝、流通資格,成立有機農產品分裝流通場,主要用意是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範,例如出入口等孔道裝設壓條防止老鼠侵入,工作臺光源足夠且不致改變食品顏色,密閉包裝室設置空調設備以維持恆溫。另外,必須避免交叉汙染,與慣行農產品作業區予以區隔;以顏色區分採收用塑膠籃,黃色為有機、綠色為轉型期、藍色為慣行,每籃清楚標示採收日期、作物類別及作物田區。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9年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