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有菌有草農園共生 簡介草生地被植物與微生物肥料

草生栽培可適用於各種果園,搭配微生物肥料可形成更完善的共生生態系。圖為柑橘園常見草種金腰箭舅。(圖片來源/Forest & Kim Starr@Commons CC BY 3.0)

內容提供/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文/張逸美(約聘人員)

草生栽培普遍用於長期栽培經營的果園或森林,在這些耕作地的走道、邊坡及樹冠層下方等空間,廣泛種植地被植物以覆蓋裸地、調節土壤性質和優化作物的生長環境。

地被植物不僅能夠作為昆蟲及小型動物的棲息地,其根部與附近土壤共同形成之根圈,更是微生物生活的重要場所。作物可藉由微生物分解有機質來促進有效養分的吸收,穩定作物的發育及生產,同時提升農業環境的整體生態豐富度及其對逆境的耐受力。

地被植物:土地維護與生態創建的效果令人重視

篩選果園適用的草生栽培地被植物,須考量到耕作地管理的便利性與人力作業成本,大多選擇較低矮、具匍匐性、增殖快速及適應力強的草種,以減少人力投入的修整次數和繁殖操作。此外,草種對環境不同的偏好性,如氣溫、海拔、日照、水分、土壤排水性與酸鹼度等環境條件,皆會影響地被植物生長。部分花期較長的草種具有綠美化的附加價值,還能作為蜂、蝶蜜源,創造新的農地生態圈。

本場自苗栗轄區果園初步篩選10種地被植物作為觀察對象,包含蠅翼草、煉莢豆、穗花木藍、百喜草、百慕達草、假儉草、藍豬耳、蛇莓、金腰箭舅及伏生風輪菜。經由試驗得知,這些草種可在不同季節且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自然匍匐生長,夏冬季各栽培2個月後,增殖率呈現明顯落差,地被植物在夏季的增殖率為29~45倍,由豆科的蠅翼草、煉莢豆與穗花木藍為最高,藍豬耳為最低;而冬季增殖率則為0~9倍,全數草種生長都變得緩慢,些許植株於低溫時凋亡。

不同季節之草種增殖率比較

其中增殖率差異最大的為蠅翼草、煉莢豆與穗花木藍,介於15~41倍之間,可推測此三種豆科植物較適合在夏天高溫的環境擴展繁殖,其餘草種雖然增殖率差異皆低於10倍,但仍然於夏季有較高的增長效果。

草生地被植物真正被重視的原因,是其對於土地維護與生態創建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展開的草葉可承接雨水落下的衝力,避免土壤遭沖蝕流失;在烈陽下則能緩和土壤溫度起伏,降低驟然高溫對作物根部的傷害;紮牢的草根使土壤團結凝聚,減少土石流危害發生;細密根系在土壤中開闢的微小空間,除了能增加通氣性和透水性,也提供土壤微生物生活的絕佳環境。

微生物肥料——叢枝菌根菌介紹:和植物互利共生

目前依功能性質被歸納為農業的有益土壤微生物包含:固氮菌、溶磷菌、溶鉀菌以及叢枝菌根真菌等,這些菌種在土壤中被提取、繁殖並量產製作成微生物肥料。眾多微生物肥料的類型與廠牌可至農委會農糧署「肥料管理整合資訊系統」網站查詢,以下針對叢枝菌根菌進行介紹。

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屬於真菌界繡球菌門的內生菌根菌,叢枝菌根菌平常以孢子的形式潛伏於土壤中,被動等待植物宿主到來,當叢枝菌根菌接觸到植物根部分泌的化學物質——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時,孢子將被誘導萌發,而萌發的菌絲侵入植物根部細胞,並在細胞內形成叢枝體及囊泡,這些構造會作為菌體與植物交換與儲存水養分的場所。

植物透過根部供應醣類和有機物質予以叢枝菌根菌維續生命,叢枝菌根菌則將土壤礦物質轉換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並且運用菌絲捕捉植物根部無法有效攝取的養分與水分,提供更多的有效養分及水分給植物利用,達成互利的共生關係。

叢枝菌根真菌的菌根網路(右側)有助於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礦物質等養分,加強抗病力。(圖片來源/Catherine N. Jacott, Jeremy D. Murray and Christopher J. Ridout, Trade-Offs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Disease Resistance, Growth Responses and Perspectives for Crop Breeding

叢枝菌根菌已知可以與70%以上的地被植物具有親和性,於這緊密合作的關係中,植物與叢枝菌根菌在選擇對象方面都有各自的偏好,且彼此的親和性受自然環境影響很大,尤其以土壤性質最為重要,其酸鹼度會讓特定草種與菌種存留,磷含量的高低則是共生連結是否緊密的關鍵要素,過低或過高的磷含量皆會使共生程度減弱,肥料的投放即需斟酌用量,而除草劑或土壤殺菌劑亦會讓草種和菌體消失,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自然形成的有益作用隨之減少,因此合理的農業施作及挑選合適環境、地被植物種類以及菌種,是打造健康農業生態的必要考量因素。

護土養土不可或缺,期望未來擴展應用

地被植物與土壤微生物對農業的貢獻格外重要。地被植物的葉面與根系能夠穩固土壤性質且作為微生物棲息區域,而微生物群落增加可以保持土壤活性,提升有效水分及養分的利用效率,也在生態演替中促進物質循環。

地被植物與微生物兩者之間的親和性與相互作用,期望未來藉由更深入的研究,擴展地被植物與微生物之應用,提升農業生態賦予作物與環境的效益。


本文10種地被植物介紹

蠅翼草 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煉莢豆 Alysicarpus vaginalis (L.) DC. var. vaginalis

穗花木藍 Indigofera spicata Forssk.

巴西亞雀稗(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

狗牙根(百慕達草)Cynodon dactylon (L.) Pers.

假儉草 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o) Hack.

藍豬耳 Torenia crustacea (L.) Cham. & Schltdl.

蛇莓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金腰箭舅 Calyptocarpus vialis Less.

伏生風輪菜(心葉水薄荷)Clinopodium brownei (Sw.) Kuntze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轉載自第98期《苗栗區農業專訊》,原文標題為〈草生地被植物與微生物肥料之應用〉。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