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農家子弟合力開創雜糧新頁 – 第三屆百大青農雜糧團體

文、攝影/黃浚綱

  提到對嘉義東石印象,肥美的鮮蚵、一池池魚塭與海岸邊的蚵棚,是許多人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畫面。靠海的東石,不僅有著鮮美的水產,也因為特殊的風土,讓這裡生產的雜糧有著濃郁的香氣。近年來,高品質的花生與大豆逐漸在市場上打響名號,而其後的幕後推手,是一群嘉義在地青農組成的雜糧生產團隊,他們分工合作、運用大型機具,從整地播種到生產加工一手包辦,讓雜糧產業能在東石深耕茁壯。

雲嘉海線的土壤與氣候十分適合栽培雜糧作物,從元長鄉到六腳鄉,沿途所見一排排整齊、長滿綠葉的花生田,這裡的種植面積就佔了全臺一半,「我們主要耕種區域,在太保、東石、布袋等地區。」去年獲選為百大青農團體組的吳世彥團隊,主要從事豆類雜糧代耕與生產。

吳世彥指出,因為附近一帶的農地面積狹小,生產成本高,於是決定串聯各成員一同耕作,結合彼此專長,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也運用原本代耕優勢,承租其他農民的土地,擴大生產面積,希望藉此活化閒置農地。

延續代耕專長 團隊合作力量大

吳世彥團隊透過推動契作生產、機械化作業擴大生產規模,並進一步結合加工廠,達到產業的垂直整合。團隊六位青年農民,從整地、播種、加工到行銷人才兼具,各自扮演擅長的角色。
農村人口高齡化,加上農業人力不足,運用機械化耕種方式是活化農地、農村的重要耕種方式,但農機價格昂貴,光一台播種機的價格高達三、四百萬,加上曳引機等其他大型農機,對農民來說是相當大的投資成本。因此,吳世彥便計畫召集不同專業與農機設備的青農組成團隊、共同打拚,為雜糧產業與故鄉開創新生機。由於吳世彥在太保種植溫室番茄、洋香瓜,父親過去從事代耕,對這塊領域十分熟悉,加上弟弟吳世育擁有曳引機,他便邀請弟弟加入團隊。
另外,從事代耕播種的陳泓嘉聽到吳世彥的提議,也二話不說就加入團隊;來自布袋的蔡承樺,是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家裡種植水稻與西瓜,他一直想找尋其他替代作物,在從未接觸雜糧生產下,決定從這裡開始拓展新的農業視野。最終由吳世彥負責規劃,陳泓嘉負責播種與收割,吳世育、蔡承樺、王重葦負責整地與施肥,其他的田間工作如用藥等則由吳世育管理,彼此分工。
而在生產、採收後的下一步就是加工,對農民來說,都希望自己辛苦栽種的作物能有好價格,有鑑於此,吳世彥找來余兆豐合作。余兆豐家中經營花生加工廠,除了能讓採收的雜糧多以比較好的價格收購外,也能整合生產、加工及出口,藉此擁有穩定的資源,並隨著產量調整製程,從中建立自身優勢,「相對於其他夥伴,我的特長在商品的研發與行銷。」余兆豐表示,加入團隊不僅能將家鄉的雜糧作物製成特色產品外銷,更重要的是向其他團員學習農耕技術,全面地去看整個產業上下游的發展情況。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09月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