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中國鵝、歐洲鵝 臺灣能吃到哪些鵝?平平都是鵝 外觀、性狀、分類卻不同

圖片中白色、短頸(左二到左四)的白羅曼鵝,是臺灣主要飼養品種,取代圖中頸部修長、體色帶褐色、灰色的華鵝,但仍有養鵝戶同時飼養兩種。(攝影╱梁偉樂)

圖片中白色、短頸(左二到左四)的白羅曼鵝,是臺灣主要飼養品種,取代圖中頸部修長、體色帶褐色、灰色的華鵝,但仍有養鵝戶同時飼養兩種。(攝影╱梁偉樂)

撰文╱洪與成

鵝又稱家雁,是雁鴨科(Anatidae)雁屬(Anser )的家禽,無論東西方皆有悠久的飼養、食用歷史,又可依照發源地與特徵差異,分為歐洲鵝(Anser answer domesticus)與中國鵝(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雖然俗名都是鵝,但在生物分類上,歐洲鵝是灰雁種(A. anser),中國鵝則屬鴻雁種(A. cygnoides),外觀也不盡相同;在農業生產上,兩者在肉質、風味、生長效率等方面皆各有千秋,共同構築臺灣畜牧場與餐桌繽紛的景象。

中國鵝代表:華鵝

華鵝,被視為是最正統的中國鵝,隨著中國移民來臺生活引進,在臺已有300多年歷史,在1970年代以前,是臺灣最普遍飼養的鵝種。隨著適應臺灣的氣候與環境,臺灣的華鵝已經與中國的華鵝出現差異。

華鵝有白色與棕色兩種毛色。白色華鵝雛鳥體毛是黃色,隨著成長過程毛色才逐漸轉白,主要的特徵包括藍色的虹膜、橘黃色的嘴喙、腳脛與蹼;褐色華鵝則有深淺不一的褐色以及黑色、白色羽毛,虹膜為棕色,嘴喙為黑色,腳脛與蹼則是橘黃色。無論毛色,細長的脖子是華鵝最大的特徵,其優美的姿態,兼具觀賞價值,是許多中國文人喜愛的動物。

華鵝的性成熟體重介於4.2~4.9公斤之間,年產蛋數約30枚,經濟效益較現行主流飼養的白羅曼鵝低,數量逐漸減少,目前僅剩2.5%左右,主要飼養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

不過,華鵝仍是臺灣珍貴的家禽種原,而且其皮下脂肪較少,肉質細緻,受到饕客青睞,畜產試驗所從1987年著手保種,為臺灣留下珍貴華鵝種原,白色華鵝登記為「北斗白鵝畜試貳號」,褐色華鵝則為「北斗褐鵝畜試壹號」。

除了華鵝,中國鵝有多達26個品種,包括獅頭鵝、烏鬃鵝等,都原產於廣東地區,獅頭鵝是滷水鵝的重要原料,烏鬃鵝則被視為製作港式燒鵝最佳鵝種,但在臺灣屬極少數,其中臺灣的獅頭鵝多與華鵝雜交,難再找到典型的獅頭鵝。

源自於廣東的獅頭鵝體型巨大,明顯的肉髯是特徵之一。(攝影╱Isocyclo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DEED)

歐洲鵝代表:白羅曼鵝

目前臺灣最多養鵝戶飼養的鵝種,是1974年自丹麥引進的白羅曼鵝(white Roman goose),占全臺鵝隻的97%。其最早源於歐洲地中海地區,是歐洲最古老的品種之一。

白羅曼鵝的個體特徵與白色華鵝有諸多近似之處,例如白色為主的羽毛、藍色的虹膜,但嘴喙、腳脛與蹼的顏色較偏向橘紅色,最大的外觀差異在於,白羅曼鵝的脖子較粗短,且不如華鵝頭上有明顯的瘤冠。

外觀潔白的白羅曼鵝,是臺灣最常見的鵝品種。(攝影╱吳尚鴻)
白羅曼鵝雛鵝體毛仍為黃色。(攝影╱吳尚鴻)

白羅曼鵝成熟公鵝體重6~6 . 5公斤,母鵝則重5~5.5公斤,年產蛋數40~45個,皆比華鵝優越,且白羅曼鵝飼養90天,體重達約5公斤時即可出售,所需時間約比華鵝少2週,整體而言經濟價值更為優越,也因此能在引進之後,迅速成為臺灣最普遍的飼養品種。

畜試所引進白羅曼鵝之後,於1984年開始選育工作,經歷2 0多年努力,於2007年選育出「第12世代高體重品系」,並於2009年完成品系登記為「北斗白鵝畜試壹號」,盼提供穩定優質的種原。

除了白羅曼鵝,臺灣也引進其他品種,豐富鵝隻種原,包括土魯斯鵝(Toulouse goose)、愛姆登鵝(Embden goose)等。原產於法國的土魯斯鵝屬於重型鵝種,成熟公鵝體重13公斤,母鵝10公斤,但因為生長性能不如白羅曼鵝,且淡灰色的毛色、膚色不受民間喜愛,所以沒能在臺普及;愛姆登鵝產於德國,臺灣曾從美國引進,是白色羽毛的品種,其成熟公鵝體重可達11公斤,母鵝約9公斤,略遜於土魯斯鵝,但同樣因為其生長性能遜於白羅曼鵝,目前在臺飼養量相當稀少。

在引進國外鵝種之前,《豐年》就曾在1970年介紹過土魯斯鵝與愛姆登鵝。(圖片來源╱翻攝自豐年第19卷第4期,1969年2月16日出版)
愛姆登鵝也有著一身白羽毛,但並沒有像白羅曼鵝在臺灣普遍飼養。(攝影╱Ralph Daily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土魯斯鵝毛色、膚色不符臺灣民眾喜好,引進臺灣後並未普及。(攝影╱Kenneth Darland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DEED)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