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養鵝產業10年復興 做大鵝肉市場帶動飼養成長:肉鵝供過於求拓銷路 種鵝近交衰退引新種

臺灣養鵝產業在2015年爆發大規模禽流感,鵝農歷經十年努力,如今產業才恢復到過往八成規模。

臺灣養鵝產業在2015年爆發大規模禽流感,鵝農歷經十年努力,如今產業才恢復到過往八成規模。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國內養鵝產業歷經2015年禽流感大規模爆發,大半鵝隻撲殺,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流行,鵝肉銷售受阻,鵝農在接連挫折中收拾元氣,10年臥薪嘗膽,至今才讓產業復原到當初八成規模。

然而,鵝肉原屬高單價禽肉,國人消費習慣又侷限在街頭巷口的「鵝肉攤」,市場開拓不易,養鵝協會取徑港式燒臘飲食,推廣燒鵝;後疫情時代,便利家庭料理的加工分切、即食料理興起,高貴的鵝肉務必讓各部位開發出產品,全鵝利用。臺灣肉鵝種原有限,近年已顯露近交衰退現象,國內更需擴充品種血親,才能替產業做長遠之計。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22年全球鵝肉生產量達440萬公噸,以中國生產近98%為絕對大宗,臺灣約占0.3%為第二大生產國。鵝肉消費以華人社群為主,臺灣人喜歡新鮮現宰的鹽水鵝料理,養鵝產業在國際上獨具特色。

臺灣從明鄭時代漢移民帶來華鵝飼養,至今已有近400年養鵝歷史,2015年前,國內肉鵝在養規模約200萬隻上下,每年屠宰量在450萬到550萬之間。然而,臺灣是位於候鳥遷徙路徑上的海島,面臨候鳥攜帶禽流感病毒入侵的風險,過去鴨、鵝等水禽是「保毒動物」,感染病毒不一定有病徵,但2015年爆發新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約八成鵝隻遭到撲殺,讓國內養鵝產業幾近覆滅。

養鵝產業在鵝農努力復養下,之後雖逐年穩定成長,但國人鵝肉消費集中在「鵝肉攤」,2020年國內又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爆發,讓養鵝再成「營運困難」產業,鵝肉滯銷,產業受到重挫。

鵝農歷經長達10年的努力,近兩年年屠宰量才恢復到近400萬隻,大約是2015年大規模禽流感前的八成產能,10年復興之路走來不易。

單位:隻數(萬隻)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製圖╱陳怡蒨

鵝肉消費固著「鵝肉攤」 平價、多樣化餐點拓銷路

國內養鵝產能雖然只恢復八成,今年卻遇到供過於求的問題。在中華民國養鵝協會擔任秘書長已18年的林佳慧表示,肉鵝本來長期產能不足,今年因許多種鵝場擔憂折損而寬估預留數量,結果各家種鵝都生得不錯,導致上半年的夏鵝過量,國內鵝肉消費八成依賴「鵝肉攤」,多餘肉鵝屠宰後只能先凍存。她評估現今國內市場,肉鵝年屠宰量約420萬隻較能維持產銷平衡。

林佳慧回想當年禽流感過後,肉鵝數量少,價格飆漲,當時鵝肉1公斤飆到300元,鵝肉攤四分之一隻切盤「有賣480元、500元,也有680元」,導致消費者進店不敢問價格,店家即使有鵝也賣不動。林佳慧說,養鵝協會因此推廣鵝肉飯,希望讓鵝肉變成「平價一點的產品」,讓每個人都吃得起,接觸的受眾更多。當時便有鵝肉攤一天進8隻鵝,半數是以鵝肉飯賣掉;等到COVID-19疫情來襲,「店攤只能外帶,不能內用」,因鵝肉飯已推廣開來,連傳統老店都賣起鵝肉便當。

林佳慧說,她在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推廣鵝肉,許多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旅客反應國際旅客會特地到香港吃燒鵝,臺灣養鵝多,在臺灣卻找不到好吃的燒鵝,因此鵝協近年舉辦競賽推廣燒鵝料理。國內燒臘店以賣叉燒(豬肉)、油雞、燒鴨等「三寶」為主,她希望有一天也能將燒鵝打進燒臘店。

養鵝協會近幾年推廣燒鵝料理,協會秘書長林佳慧期望未來燒鵝也能打進燒臘店。
今年因種鵝場寬估預留數量,上半年夏鵝意外供過於求。

鵝肉單價高、家庭應用少 生鮮料理方式待推廣

肉鵝體型是雞、鴨的兩倍,但以餐飲通路為銷售主力的鵝肉,卻很難以分切生鮮產品進入家庭料理市場。家中經營肉鵝畜牧場、屠宰場,鵝肉供應阿城鵝肉、呈信鵝肉及民雄鵝肉亭等知名鵝肉舖使用,並經營鵝肉加工的晨品興業公司負責人李淑惠指出,「消費者不願意使用生鮮鵝肉取決於價差」,當鵝腿每公斤比鴨腿貴上6、70元,且家庭主婦又不知道如何料理的話,自然不願意花錢買單。

鵝肉價格高,比較所有禽肉產地農場價格,鵝肉單價幾乎是白肉雞的一倍,也比紅羽土雞或土番鴨貴上三、四成。林佳慧說,這是因為產業基數不同,鴨隻數量是鵝的10倍、雞是鵝的100倍,物以稀為貴;即使飼料換肉率相當,光是雛鵝每隻130元就是雛鴨10倍,鵝農的生產成也比較高,才導致鵝肉單價偏高。

單位:新臺幣元╱公斤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製圖╱陳怡蒨
養鵝協會秘書長林佳慧說,國內在養鵝隻數量少,肉鵝飼養成本高,鵝肉因此比其他禽肉貴。

現代人工作忙碌、少下廚,為了讓生鮮鵝肉進入家庭,李淑惠曾開發使用烤箱即可的迷迭香鵝胸,但產品推出後卻招來一片負評,消費者頻抱怨肉質「很硬、很柴」。李淑惠說,鵝肉軟嫩,適合用熱量去燜、只能烤到七分熟,但消費者對於食材料理方式陌生,也會讓生鮮鵝肉難以推廣開來。

鵝肉即食產品暢銷 部位加工產品規格化是挑戰

相比生鮮鵝肉不便消費,鵝肉加工即食產品反而膾炙人口。李淑惠在當年禽流感後投身肉鵝加工,開發燻鵝、茶鵝等產品,解決鵝肉滯銷的問題;每包300公克、每組5包的燻鵝,在MOMO購物臺LIVE節目中,40分鐘即賣出800多組,從此「開啟一直剁鵝肉的命運」,李淑惠說。

國內飼養肉鵝品種以白羅曼鵝為主,但品系參差、不同個體間體型差異大,冬、夏季鵝體重落差可從2.8至5公斤,李淑惠表示,她會投身鵝肉加工,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北部都會區鵝肉攤只要4公斤以上規格肉鵝,亟需為小隻的肉鵝開發用途。

不像國際白肉雞產業育種技術已成熟,肉雞規格如同工業化產品相當一致,國內肉鵝即使是同樣重量的個體,常見腿、翅各部位大小不等,不利部位分切利用。林佳慧表示,後疫情時代冷凍、加工產品興起,要開發適合走入家庭便利即食的產品,產品規格化是一大挑戰。

也因此,李淑惠說,肉鵝部位加工大多以設定最低規格來因應,開發鵝腿產品她會保守設定單隻120公克,遇到過重只要截切多餘部分即可。

開發燻鵝等加工產品,讓李淑惠解決禽流感疫情後鵝肉滯銷困境。

種鵝出現近交衰退 充裕肉鵝種原助產業永續

國內飼養白羅曼鵝原產於義大利,自1973年自丹麥引進後,因體型大、鵝絨潔白,鵝肉收益佳、鵝絨副產物價值高,現今飼養比例已超過97%。2015年國內爆發禽流感後,因各國也有禽流感疫情,暫停自國外引種,全球COVID-19疫情運輸中斷下也無法進口,國內種鵝在長期近親繁殖下已出現近交衰退現象,今年在睽違10年後,才首度有種鵝業者自行從國外引種。

位於雲林縣元長鄉的種鵝業者李吉配,過去繁殖種鵝會藉由人工篩選整齊規格,但近年他觀察到自己場內的鵝隻已開始出現「軟骨症」等隱性疾病,發生近交衰退現象,因此今年自法國引進外觀與白羅曼鵝幾無差異的「白鵝」(white goose)作為新血。

李吉配說,場內種鵝約有2%至3%胸骨軟化,鵝胸凹陷影響賣相,鵝隻大腿骨軟化走不動,更會被同儕攻擊至死,即使挑出來獨立飼養,只有一半能復元;種鵝夏季平均能生20隻雛鵝、冬季30隻,但近年產蛋率也在下降,因此即使進口成本很高,也要自國外引種。

因國內養鵝產業種原不足,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過去即育成白羅曼鵝品系「北斗白鵝畜試壹號」等品種,但因同樣受到禽流感疫情影響,至今仍在保種復育中,尚無法提供產業應用。

我國養鵝產業曾在禽流感中跌跤,農業部輔導養鵝產業建置水簾密閉式禽舍或圍網式的非開放禽舍,阻絕家禽與野鳥接觸,走過這10年,鵝農也變得更重視生物安全觀念。但養鵝產業要持續發展茁壯,既要突破分切、加工產品市場的瓶頸,更要建立充裕種原庫,為產業開源,才有下一個百年產業,讓鵝兒快樂,昂首唱清歌。

「軟骨症」鵝隻會遭其他鵝群攻擊,即使獨立飼養存活率也不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