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半農半木作】在南澳蓋小屋的山小日子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何立翔/照片提供 蔡山、蔣沛妍

「十九歲那年,我就想哪天是不是能在這裡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站在渺無人煙的郊野、施作進度已略見雛型的木構骨架旁,蔡山緩緩說出少時夢想。大約同個時期,二〇一〇年左右,蔡山的父親,在地人稱「阿江」的陳昌江正開始提倡「南澳自然田」,引領了一波南澳打工換宿、體驗自然農法,以及下鄉、移居的風潮。蔡山則在家自學、跟著父親幫農,並逐步接觸木作技藝。近年,他同時將精力放在老屋改造,並經營農村木作系YouTube 頻道「山小日子」,迄今已累積十五萬訂閱數。

干欄式的小屋,源自泰雅家屋傳統穀倉形式。
立柱塗上黑色柏油,直插入土有八十公分深。

聊起這座想望了十多年,如今正式動工的夢想之屋,蔡山笑容真切、雙眼微微發亮,彷彿建屋時那插入地面足有八十公分深、柳安材質的主柱,腳踏實地的安穩。「研究了很久,最後決定採用傾斜式的屋頂,參考之前在臺東鐵花村展覽的無印良品小屋。其實只要鏡射到另一邊,就是經典三角屋頂造型。但這個小屋我打算只做一邊,簡單點。」

擁有一半泰雅血統的蔡山,侃侃分享設計理念:「地基架高、不接地的設計,主要為了防潮,靈感取材自傳統泰雅的建築智慧;大門這一側我會讓它內縮,完成後就可以坐在門口的木板上放鬆,腳垂在空中晃呀晃的……是不是很有日式感?」

小屋工地的棚幕積滿雨水,南澳水氣之豐沛可見一斑。

簡單純粹的初心

信手拈來的知識分享,對環境、對技藝皆看似駕輕就熟,但原來此前蔡山尚未獨力蓋過小屋。蔡山還分享蓋屋計畫的初衷:「每個人心中應該都藏著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子吧?我想要的是一間療癒小屋、小工寮,在疲憊或是迷茫、想放鬆的時候,可以休息,可以發呆。可以放些農具,想種東西就種種東西,過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曾經師從「風中之星手工房」的蔡山,跟著團隊在臺灣各地打造過許多自然建築,因而習得一身木作本領,他說,這個小屋是申請原民會「企業創新創業輔導計畫」的內含項目之一。「現在主架構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只要用木材或鐵皮,陸續把外部包起來就可以了──我在想要不要就用那種『鍍鋅小浪板』來做,很有泰雅風格那種。」

父親陳昌江創辦的南澳自然田,是南澳農業界的特殊存在。

不過,隨著夢想逐步實踐,這小屋的目標也從僅供耍廢的祕密基地,開始衍生出更有趣的挑戰。「主體完成後,我還想逐步擴充周邊設施,例如雨水回收、太陽能發電裝置,生態廁所,戶外廚房,食物森林等,我想打造一個以永續生活為設計概念、生態可以循環的實驗基地……」於此同時,蔡山也同步將小屋建造從無到有的過程,製作成一系列專題影片公開在頻道上。

「這些年來,我持續研究永續設計、半農半X自給自足等生活方式,發現臺灣的自媒體幾乎看不到這方面的內容,多是國外資訊,後來轉念,想說如果我能多提供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或許就能讓有需要的人更方便入門,不用和我一樣,一摸索就是十多年。」

蓋小屋,簡單的三個字,蔡山卻切切實實做足了長年準備,累積經驗與心得,甚至催生出農村木作系YouTube 頻道:山小日子。他直言:「我不只記錄成功的經驗,DIY一定也會面臨很多失敗,正好讓大家看到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同時,蓋屋計畫也是我自己對生活的實驗,和提問。」

雨水回收裝置設計圖,附帶基本過濾功能。
二〇一二年實驗設計的雨水回收裝置。
現居房舍前身為台鐵舊宿舍,破敗的木窗框已更新為鋁窗,接下來將進行屋頂抓漏修繕。

反向思考的用以致學

從青澀懵懂到確認想要的生活方式,蔡山說著這十多年的感想:「我用自己小小的力量慢慢增長,慢慢的前進,持之以恆學習各種技術,比如務農、蓋房子、攝影、製作影片……」透過掌握不同領域的技術──雖非樣樣臻至頂峰──通才的能力足以讓他整合出具有獨家特色的自媒體頻道,進而把木作與農村生活的有趣風貌,推送至觀眾眼前。

一向不適應體制的蔡山分享:「當年移居南澳後,我先在頭城的人文中學就讀,後來與學校討論決定回家自學,跟著我爸在南澳種稻米和各種蔬果,那時換工的人多,我還要負責煮所有人的餐,一次就是二、三十人份。」

集木作與拍片功能於一身的工作室現場。
前來打工換宿的冠柏,年紀輕輕已開始探索對生活的想法。

因為想提高自家農場產能,務農期間他曾前往臺東「大地旅人」樸門系統的教學基地、各地農場學習,深入認識樸門農法,而其中關於永續生活的設計理念,反而激發出他更多想法。

蔡山說,很多人在退休之後會開始想要自建房屋,但他在十九歲接觸樸門時就發現了新世界:除了農法,理想的永續生活方式,還要能自己蓋房子。運用雨水、太陽能、生態循環、食物森林等觀念,對他而言,每樣實作項目都是一趟新的實驗旅程。

「原來生活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沒有一定要按照多數人選擇的方式走,可以去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把萌生的小屋初衷放在心裡,蔡山陸續學習木作、鐵工與各種自然建築技法,成為他後續執行老屋改造和小屋計畫的養分;而因拍攝自然建築所累積出的影像技能,也支撐他勝任之後《東台灣食通信》和山小日子頻道的平面與動態攝影所需。

二〇一三年蔡山在臺東樸門基地,學習如何蓋生態廁所。

試試,跟著野狗走

和蔡山一起回到通往朝陽漁港之路的居所,映入眼簾的,是他和女友萊拉(蔣沛妍)合力改造、翻修五間並排老屋而成,代號「南澳出花」的共生聚落。跟著他們一步步踏查這個有趣的空間,萊拉也跟我們分享了她的移居故事,她說:「移居有點像是尋找和世界相處的方式,以時間作為交換的那種。」

求學時打過二十幾份工,打定主意畢業後不進公司工作的萊拉,過往以背包客的方式探訪西方文化、走過許多歐美國家,返臺後也曾遷徙島嶼各地。細數印象最深刻的移居經驗,是十年前為探索原民文化而深入蘭嶼大半年,充分融入達悟族生活方式,「那時我還能以族語和當地人溝通呢。」後來前往七堵參加一個協力造屋案,結識了蔡山,而輾轉來到南澳,工作、生活,直到現在,逐漸成為一個南澳人。

閒置的苦茶園,南澳青山近在眼前,正好用來搭建小屋。
騎著一臺復古檔車翩然出現的萊拉。檔車好,還可以騎下田,蔡山說。

「剛來到南澳時不知道要去哪裡,我就真的每天跟著路邊的野狗走,一步一步認識這個地方。」而讓她大受震撼的是見識到真實的農村現場:某個晚上南澳沖積扇平原忽然雷鳴電閃、下起猛烈暴雨,原本吃飯吃到一半的農友們直接放下碗筷,喊著:「快,玉米螟蟲要跑出來了!」不顧天候惡劣,紛紛奪門而出趕忙除蟲。「因為沒經歷過,當時的情景著實震懾到我,原來專職務農,是需要這麼拚的。」這故事也啟發她在二〇一八年創立了《東台灣食通信》,雜誌出刊同步附上當季農產,報導東臺灣各處不為人知的農友故事。

回顧編輯刊物的那幾年,她和蔡山兩人曾以一輛機車在臺灣東部穿梭,無論是六小時車程尋訪高山深處的香料,或在花東縱谷南北奔波,只為找到某處保留著接近原種的清甜雞肉,以及令人印象深刻、需請訂戶幫忙收貨付款的阿里鳳鳳(以林投葉包裹的阿美族食物)──各種和食通信一起出版的農產、人事,點點滴滴都被記錄下來。就這樣堅持了五年,即使中途一度轉為線上出版,「但還是覺得太累了,想暫時休息一下……」二○二三年停刊後,時逢搬家、需找新的落腳處,便和蔡山開始接觸起老屋改造。

南澳新手導遊就是我。
精彩動人的《東台灣食通信》,目前像一塊農地休養生息,等待復耕之日。

從聚落開出繁花

為什麼是老屋改造?萊拉分享她的真實體驗:「移居到新的地方,首先面臨的問題一定是:要住哪裡?」鄉下不比都市,不流行「租屋網」等平臺,不易尋房,「除了不見得存在很多閒置空屋,就算有,外地人初來乍到,屋主也未必願意租給你;有幸找到願意出租的物件,屋況條件、狀態可能也都不怎麼好……真的,不好到常常有蛇溜進去都聽說過,所以在鄉下找房子,經常需要改造整修。」幸運的是,蔡山多年學習相關技能,累積了一定的修繕經驗。

「生活的基礎是生存,要先有個地方能好好住、好好睡很合理吧。我們就遇過自己出錢出力把房子修繕好、可以好好居住生活了,可是接下來面臨的,反而是可能被收回或趕走……」怎麼辦?「很無奈,但只能再找下一個地方囉,不然?」萊拉說,甫於一年前落成的南澳出花,就是這麼誕生的:透過國發會青年培力計畫,萊拉與蔡山申請到這前身是台鐵荒廢多年的五間宿舍,一步一步清空廢棄物、抽肥、抓漏,用簡約但有溫度的方式,重新粉刷、裝潢,修繕成適合簡單生活、工作的明亮空間。

南澳出花,田園深處有人家。
嘉年華活動中的老屋改造主題運動會。

「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提供下鄉移居的第一站,一個能先住進來的友善聚落──要在南澳生活,可以先來住這裡,彼此幫助,從這裡『出花』,畢竟,有個地方能好好居住最重要啊。」

「有人說,你們在做的就是地方創生啊。我才驚覺,這樣啊,但其實我並沒想得那麼嚴肅,只是因為住在這裡,喜歡這裡,做喜歡的事而已。如果它有機會能帶給南澳更多的刺激也很不錯。」萊拉指出,南澳是一個多元的環境,除了泰雅、閩南,也有客家族群和些許新住民在此生活,人文生態豐富。「今年十月我們會舉辦『出花來吃飯』主題餐桌、『海岸耳機派對』、釀小米酒、青年小聚等活動,十二月還有『城市出逃:當個吉普賽人』,歡迎大家來參加呀。」有如先驅植物般的硬草,用一種類似拓荒的精神,期待所居的環境,能慢慢開出美妙的花朵。

溫暖的木製書架、書桌與矮櫃,都出自蔡山巧手。

理想生活的樣貌

「你知道宮崎峻《蒼鷺與少年》電影的原名嗎?」萊拉指的是,小說家吉野源三郎一九三七年出版的那本書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問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心準備好沒有?能放棄原本的生活圈、有辦法承受孤獨嗎?「多數人都害怕失去當下所擁有的。比如之前有換工已經談好要來,最後一天才覺得自己不行,還是無法離開城市。」

無論居住在哪裡,生活的重點,在於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萊拉說:「對我來說,移居是一種自我實踐,我可能還是會繼續在南澳待個十年吧。」轉頭望向一旁,蔡山用一貫淺淺的微笑說:「我現在想做的就是,想像一塊田,小木屋,醒來之後,走進食物森林採集,餵養動物,撿雞蛋吃,用回收的雨水洗澡、洗菜,生態廁所的排泄物,可以滋養蚯蚓、黑水虻等,轉化成有機肥種植蔬菜……」

「在這之前,你要先去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蔡山補充,了解自己的個性和擅長做的事情,欠缺的技能想辦法去學會,就不會一直卡在何時才能過理想生活的恐懼裡,心裡才會踏實。提前配置好技能來面對挑戰,不會在遇到挑戰時,很快喪失鬥志,「回鄉不是什麼浪漫的事情,而是扎扎實實的生存戰。」

十九歲時的他,與二十二歲時的她,皆曾經分別叩問過自己,理想生活的模樣。「一次只要做一件喜歡的事就好──慶幸的是,我還在做,也一直都在路上。」蔡山一臉平靜的說。

生活在鄉下,野生龍眼太猖狂,不好好疏果一下不行啊。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