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茄砧自留種抗病力弱化? 種苗場:抗性由多重基因調控 應建立核心種原

茄子根系抗青枯病能力強,是常用的抗病根砧選擇。(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番茄作物深受土壤傳播性病害「青枯病」所苦,因商用番茄品種缺乏強抗病能力,農民多透過以番茄做接穗、具抗病力的茄子作根砧的嫁接苗,維持番茄生產。然而,種苗業者生產番茄嫁接苗所用的抗病茄子根砧,常是自留種,種原抗病性有愈留愈弱化的現象,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提醒,茄砧抗病力非單一基因控制,是由多重位置基因疊加顯現,業者留種應建立核心種原。

國內育苗場或種子公司常用抗病茄子根砧材料,包括市售雜交一代品種如「鳳山3號」、「台南1號」,以及世界蔬菜中心(亞蔬)所選育的自交系EG195等,經種苗改良繁殖場進行青枯病人工接種試驗,接菌的「鳳山3號」、「台南1號」罹病率低於20%,EG195也低於15%,均有展現不錯的抗病性。

病原接種7日內,即可辨別茄砧材料抗病性表現。(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種苗場副研究員周明燕表示,因茄砧抗病力來自多個位置的基因,自留種在未經篩選下繁殖,會讓抗病力愈趨分散、弱化;因此種苗場透過接菌試驗,從中篩選出不感病的無特定病原(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茄砧,並收集第二代種子,再以二代種子繁殖、接菌、篩選反覆操作,確保具抗性的基因能留下來,抗病力能疊加起來,以逐步建立具穩定抗性的核心種原。

周明燕說,從第二代種子所繁殖出茄砧進行接菌試驗,罹病率已明顯下降至10%以下,抗性優異品種罹病率甚至只有5%、6%,顯示自交種原純化的操作有助提升茄砧抗病性。

由於茄砧抗病力來自多個位置的基因,為了強化選育效率,種苗場也嘗試開發分子標誌技術,經分析國際文獻40組SSR標誌,篩選適用國內茄砧、可表現抗病或感病的SSR標誌emb01J19,初步探勘出2個具潛力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未來將進一步設計適用於育種與種子檢測的選拔工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