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菜市人生場】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嘉義東市場

醬菜鋪母女倆皮膚怎麼那麼好!是吃醬菜的緣故嗎?

醬菜鋪母女倆皮膚怎麼那麼好!是吃醬菜的緣故嗎?

文字 蘇凌╱攝影 蘇凌、郭智暉

東市場的豬肉販售區,還留有日治時期以檜木建造的桁架,上頭掛了數條粗鐵鏈,「這是吊豬用的,以前要自己處理整隻。」─我想像那豬隻高掛場景─震撼。如今,不必從頭自己來,大哥切著三層肉說:「半夜會有取骨師先來處理,我們都笑說,他們是『撿骨』的!」

一九○○年,時任政府將露天街販整合至室內,成了東市場的前身,攤位在規劃中一一安頓下來,不少鋪位更傳過二、三代,成了我們熟知的老店。比如那家族企業般的醬菜鋪。每天凌晨兩點,由爸爸率先抵達市場將醬菜搬出,四點鐘,媽媽加入;接著哥哥載來預備醃漬的鮮菜,並外送醬菜至客戶店內;女兒九點抵達攤位,交班讓媽媽回家做醬菜。

攤上有放了四十年的老菜脯、醃一週的酸菜,也有醃一晚即成的瓜仔脯,「早期醃酸菜,用的是比人高的檜木桶,吃過的老客人,都說有個木桶香。」問大姐做幾年了?「咦,沒算過。」預計再做多久?「呃,沒想過。」或許就是這樣「不算也不想」,讓這日復一日的工事能夠延續,如今也過八十年了。

攤前常年排人龍的,是那以俗稱「網紗」的豬腹膜包覆的現炸肉卷。刀碰砧板的「豆豆」聲,自油鍋不遠處、四位大姐的工作桌傳來。裹肉卷前,網紗需先在砧板上鋪開,以小刀斬斷網面上較粗的筋部或油花糾結處,若省略此「斷筋」步驟,則肉卷油炸時,網紗遇熱緊縮,筋部互相拉扯,可能導致肉卷變形。

「這張很美!」大姐撐開一張油花密集且分布均勻的網紗讚嘆。另一張則油花稀疏,透著淡粉色,「這紅紅的就是血管堵塞,表示這隻豬不健康。」另外,每張網紗大小不一且可能有破洞,得依情況「補破網」。我回頭看向甫起鍋的黃澄澄肉卷─是得有這樣悉心的預先鋪排,始得質量一致的成果啊。

遠處傳來蕭亞軒的〈閃閃惹人愛〉,循聲來到刀具店,第三代老闆正優雅端坐,以自動給水磨刀器磨刀:「菜刀記得來磨,閃閃才會惹人愛。」「以前用磨刀石磨刀都要站著,還滿頭粉塵。」彼時還需「手動」沾水,去粉塵、冷卻刀面,以防過熱影響鋼質穩定性。「最難磨的是寶劍,太長。」東市場附近有城隍廟及雙忠廟,因此時有乩童帶著寶劍來磨,「不夠利,割在身上會痛!」

兩年前,第一次造訪這刀具店,店內養著黑貓「黑豹」,牠初見我,就兩腳趴上我的搖粒絨背心,一陣狠抓。囂張的黑豹,這一回卻不見蹤影,「不知道牠去哪裡了。」老闆磨刀的座位旁,多了一張黑豹的照片,和一塊刻有「黑豹」兩字的木片。

楊桃湯小攤,已開業一百零二年,第四代老闆說這樣一杯一杯攢,也讓四個孩子上了大學。「這一行可以做超過一百年,一定有它的道理在。」一百一十一歲的嘉義東市場,何嘗不是呢?

我:「這件貓抓板很貴欸!」
大姐為我示範一張油花均勻的蕾絲網紗。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老派生活裡的手藝》。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