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何桂育
回到臺灣,朋友帶我去吃一間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巷子裡的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餐廳負責開門迎賓的,是一位法國籍的侍者。以為要吃法餐?但桌上放的是筷子,原來我們要吃的是新式臺菜。
新式臺菜是什麼?離開臺灣到法國求學工作定居二十多年,我已經遠離臺灣社會,不知道什麼是新式臺菜,但在這一頓晚餐中,吃出新式臺菜的端倪和我不認識的臺灣。
首先,侍者端上的開胃小菜是看起來像「包葉仔」的檳榔。在這樣裝潢高雅的餐廳,這顆真的是檳榔嗎?它其實是假蒟葉包著一個可可脂,一口咬下,裡面的錫蘭橄欖泥在口中爆開。
我有位喜歡吃美食的朋友曾經說過:「開胃小點不錯的話,通常這一餐也不會太差。」這顆看似包葉仔的檳榔,在優雅環境中帶給我們文化上的衝擊和違和感,但入口是法式料理講究的層次感。
包葉仔只是個序曲,接下來我吃到的菜單,主廚郭庭瑋以「雜魚學」為主題,讓我們吃到在臺灣海域捕撈的非主要經濟魚類。也就是說,這一餐吃到非我們常見的魚。
臺灣北部金山傳統的夜間捕撈「蹦火仔」,火光一閃中躍出海面的青鱗魚是沙丁魚的一種,體積小而皮厚刺多,在地人會拿來酥炸,或晒成魚乾、製成魚露。金山當地流傳的諺語「憨人擔番薯換海水」,用地瓜換的海水就是魚露。這些臺灣的風土人情造就了EMBERS餐廳的一道湯品「金山味噌湯」,它不是日本味噌,而是加了青鱗魚魚露的烤地瓜。烤過後的金山地瓜變成了褐色,鮮香綿密的口感再加上青鱗魚高湯,頗有味噌湯的口感,是臺灣本土的金山風格味噌湯。
法文中的Terroir,中文翻譯為「風土」,是一個地方的風俗人情、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總和。這個詞彙常常被用在農作物或葡萄酒,一方之土和不同的氣候及人文造就出不同的風味,是上個世紀全球化潮流以來,人們重拾和探索地方的有意識行動。在法國各地的餐廳,我們可以找到以在地風土為特色的餐廳,讓大家品嚐到普羅旺斯、布列塔尼、亞爾薩斯等各地風味。
那臺灣的風土是什麼?不僅是大家熟悉的街邊小吃,還有像EMBERS餐廳演繹的臺灣雜魚套餐,一頓飯的時間,用餐同時讓食客認識臺灣的風土民情,原來臺灣有這麼多我們聽都沒聽過的魚類海鮮!最後法國籍的侍者告訴我們什麼是魚耳石,然後拿著鑷子在盤中的魚頭中找出來,主廚還展示餐廳中臺灣海域魚類的耳石收藏。
作者 何桂育 Kuei Yu HO
旅法設計師,經營以巴黎各種藝術、時尚與設計展演第一手報導的臉書專頁「巴黎不打烊」。另外同時經營以法國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和以法國飲食文化和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