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小令
初學茶時,花費驚人。其中,我直覺省略不買的茶具,是盛裝茶葉時會使用的「茶則」,或「茶荷」(負荷之意)。省錢之外,也因為看過前輩在非正式茶席,私下泡茶時,手掌即是渾然天成的茶則。只見他們用手掂量,配合視覺經驗,分毫不差就是所需克數。
不僅如此,學茶時,前輩也會提醒,除了依靠秤重的精準,更要訓練眼睛記憶常用的三、五、七克的茶葉數量,在視覺上大概「長怎樣」。
我自己在家泡茶,開始練習徒手抓重量、記憶茶葉相對重量的感覺。
即使習慣用手當茶則,然而,日後準備要辦自己的茶席時,實在不能沒有正式的茶則或茶荷。
原因是,泡茶的流程中,有一個步驟叫「賞茶」。茶席上,會將茶葉盛裝在茶則中,讓品茶的茶客輪流傳遞;目的是欣賞「茶乾」的狀態,譬如顏色、大小、形狀、質地等,儼然當成藝術品在品味。
除了視覺欣賞,還會嗅聞「茶乾」的香氣,尚未泡過的「茶乾」有時會與泡開的「茶湯」有不同的香氣變化,值得玩味不同狀態下的茶香層次。透過賞茶開啟感官刺激,品味茶葉的各個階段。
我終於決定在工作的茶館中,買下最便宜的竹製茶則,產地工藝都不講究,先求有就好。隨著精進茶席的擺設,我發現,茶則是茶客除了茶杯之外,會最先接觸並賞玩的茶具。即便茶葉才是主角,但茶則如能搭配得宜,將更烘托品茶的氛圍。
繼第一個竹茶則後,很快再買了相較小一點的竹茶則,隨後又豐富收藏,添購木製茶則之外,甚至有和紙製成的茶則。和紙的製法是利用紙的重複堆疊定型而成,具有足夠厚度與硬度,既能欣賞和紙的色澤與紋路,重量上也比竹製或木製的茶則輕盈。
探索愈多不同的茶具風格的我,開始大膽選擇玻璃製品、古典造型瓷碟、老白瓷湯匙、小點心盤等當成茶則來使用,增添不少趣味性。跳脫既定的框架,嘗試將日常生活的餐具器皿當成茶則。
賞茶結束後,茶則會回到主泡者手中,接著,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下,主泡者會將茶則中的茶葉,優雅地落進茶壺,這個步驟叫「置茶」。過程中,依據置茶的手勢、速度,帶來不同的視覺饗宴,有點表演性質地將主角(茶葉)帶進想像的世界(茶壺)。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