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餐桌上的產地】蛋白質新紀元,植物肉的升級

以碗豆蛋白和大豆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漢堡排

以碗豆蛋白和大豆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漢堡排

文字 林玠芷/攝影 黃毛/照片提供 泛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九九○年代臺灣茹素人口約兩百萬人,許多廠商察覺商機而投入素食產品加工,當時製作素肉原料須仰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為提供產業價格實惠且品質良好之供貨來源,食品所遂開始研發植物肉。如今素食人口成長至三百二十萬人左右,加上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動物福利、溫室氣體排放等原因考量,素食市場未來走向看漲,植物肉發展也從第一代進入到第三代。

植物做成的肉千變萬化

談到臺灣植物肉的推進,黃三龍博士的參與功不可沒,回想當時情景,他表示投身植物肉研究前有一段奇妙的機緣,「那陣子我其實在吃素,沒有特別的原因,大概是一念慈悲吧,開始吃鍋邊素,過不久我就接手了植物肉研究計畫。」他話鋒一轉,幽默的說:「但我同時身兼家庭廚餘桶的角色,因為沒有要求家人一起吃素,所以後來就以方便一起吃飯為主。」

植物肉的研發歷程,黃三龍在其中留下色彩濃烈的一筆。每一代原料都是大豆蛋白,特色不同他卻如數家珍,「一代素肉胚成品是乾燥狀,需要二次加工、調味使用,還可作成海鮮。二代肉的纖維較細,結構較緊密,水分含量高;這兩代都是透過擠壓機高溫高壓製成。第三代則使用新『剪力流技術』做出少添加且仿真肉纖維的原肉塊,能直接做成肉片、土魠魚、鮪魚等產品,口感很好。」

搭配不同烹飪方式,可完成碳烤肉串料理。
植物肉厚切豬排也栩栩如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