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林玠芷/攝影 吳尚鴻
照片提供 紅土森林小宇宙、綠色公益基金會
關於蔬菜,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農產豐產的寶島,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神農尺—全年不缺席的高麗菜,大火翻炒後香氣十足的水蓮、空心菜,適合涼拌的苦瓜與木耳,乾煎後充滿清甜汁水的櫛瓜,小農產地直送綿軟香甜的地瓜和南瓜⋯⋯一入口,舌尖便能辨其豐美。
蔬食除了是餐桌上健康清爽無負擔的代表,也與環境保護有關,本篇將從「好吃的蔬食」出發,邀請以自然農法培養土地與環境的「紅土森林小宇宙」主理人許湘宜、王毓豐伉儷,和致力於推廣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蔬食如何挑選,怎麼吃才能內外兼顧?餐桌上的選擇,即是關懷環境與身體的開始。
Q:以個人標準來說,怎樣才是友善環境的蔬食?
戴慶華(以下簡稱戴):其實多吃蔬果本身就是友善環境,多數蔬果生產時候的碳排放量都比畜牧業少很多倍。如果要進一步來看,選擇當季還有在地會更好,選擇季節時蔬是因為可以吃到不一樣的營養,在地則是能夠減少運輸還有存放的過程,降低碳排放,那當然很好。更進一步,就可以從不同的種植方式去做篩選,我們一般在菜市場買到的菜不見得是有機的,如果有機會可以選擇有機當然對身體和環境會更好,或者可以問問紅土森林小宇宙的湘宜和毓豐,種菜他們是專家。
許湘宜(以下簡稱許):對土地越友善的種植方式取得的作物當然越好,但是可以從方便取得的開始慢慢嘗試,進一步去感受蔬果吃起來的差別。目前普遍農業生產上慣行農法還是大宗,有機數量較少,自然農法更少一些,這幾種方式在種植的時候會對土地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我學過樸門系統,也學過有關土壤復育、微生物的相關知識,研究許多不同照顧土地方式,其中有機比較友善,沒有使用農藥和化肥,只是在栽種的時候多數還是單一或少數品種大量種植,其實每種植物能提供土壤的元素和生態都不同,能有更豐富的選擇和互動對土地也相對友善。
王毓豐(以下簡稱王):如果長期吃自然農法種的蔬菜,有些人吃得出來友善種植、有機還有慣行農法種出來的細微差異。土壤跟身體一樣,像精密的宇宙,裡面有很多微生物,比如說真菌、細菌和各種不同元素等,所以我們以生物多樣性、再生式農業、永續設計來打造的紅土森林小宇宙,一條菜畦會種植花卉香草、樹木還有作物,也豐富培養這邊的環境和土壤。
Q:經營「綠色公益基金會」和「紅土森林小宇宙」這些年,有哪些心得分享?
戴:我碩士念的是企業管理和宗教,博士一開始念管理學,後來覺得年紀到了應該念與人文相關的中文,念一念突然對森林復育產生使命,博士論文就大改,有時候就是做了某些事情,成就了不同因緣。綠色公益基金會二○二一成立,主要從兩個面向倡議環保,一是林地復育,二是蔬食推廣,過往我們在了解和宣導蔬食的時候,會從個人選擇的角度切入,後來了解更多資訊後,知道選擇蔬食其實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利人也利己。
戴:為了讓多食用蔬食的觀念可以擴及更多人,我們舉辦了「VEGRUN 復蔬線上公益路跑」,只要參與活動,完成路跑公里數,我們就會捐出一公斤的米或者種樹等等,每年的活動內容不同,這些年我們累積了數十萬公里數。還籌劃「綠.蔬食評鑑指南」,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其實蔬食也非常好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菜餚,甚至就是吃了一道美味料理,而不會特別意識到是蔬食;所以會請美食家和名人專家,到各個蔬食餐廳付錢用餐做祕密評比,把食物美味、食材來源選擇和是否為低碳飲食等因素都列入評選標準。很多餐廳滿喜歡我們舉辦的評鑑指南,因為被選上是肯定,也讓想接觸不同蔬食料理的消費者可以按圖索驥、有更多選擇,這些活動都有得到正面回饋。
許:我之前還是上班族的時候,自己租了一小塊地,當假日農夫,那時候累積了不同經驗和知識,也開始帶導覽,當講師。二○一八年我們從親戚那邊接手這塊無人使用的兩分地,周遭都是樹林,當時的想法是希望這裡變成一個實驗基地,從養土和建立生態開始,自己設計這邊的樣貌,包含菜畦和建築。以完全不施藥、自行製作堆肥的方式進行自然農法種植,也因為很天然,就會出現害蟲,但也會出現牠的天敵,還有其他昆蟲和動物,要耐心等待生態的建構。滿多一般民眾和同業農夫來我們這邊參加導覽活動,希望可以多了解自然農法的不同細節,比如農業最在意的是害蟲問題,我們會一起討論如何解決;為了深入了解,我也開始記錄農莊裡的各種蟲類,以便之後可以更明確說明,嘗試不同的推廣方向。為了把這些菜用其他方式帶到消費者面前,變成可以直接食用,我們甚至進行了另一個實驗,就是在臺北市開了一家蔬食餐廳。
王:我大學念的是農業,但那時候學的是慣行農法,之前有陣子食安風波很想要投入農業,也去學了樸門的系統,了解無毒和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這邊生態系豐富,要時常整理維持,但一開始只有我們兩個人,湘宜在做過之後,覺得蹲坐在地上作業太辛苦,還自己設計了工作臺,方便育苗或整理蔬菜;也架設了太陽能板自行供電,冬天日照不足的時候,我們有自己的發電機。工作室旁邊有很多黑色大桶子,是我們接雨水的裝置,簡單過濾後使用都沒有問題,盡可能珍惜使用天然資源。
王:後來我們以種植的多種植物和作物推出蔬菜箱,裡面會有我們搭配的不同蔬菜和香草包,一來是希望推廣大家多吃各種蔬菜,不要挑食,這樣才能均衡攝取多種營養,二來是紅土森林小宇宙的收成量其實跟一般農田不同,如果有人希望跟我們大量的購買單一種蔬菜,可能沒辦法,那也跟我們理念不太一樣。後來陸續有餐廳提出希望合作,很開心對方也認同我們的想法。
Q:蔬食作為一種選擇,其實可以很好吃?
戴:我是宜蘭人,過往很喜歡吃海鮮,那是我的家鄉味,現在都吃素,或者稱蔬食。其實蔬食很好吃,有很多不同的創意料理手法,像我自己喜歡吃辣,有時候就算那道菜不辣我也會自己加入辣椒提味;除了蔬果,也會多吃豆類或喝豆漿,就是均衡的吃。其中一個好處,是我吃蔬食之後,明顯感覺身體更輕盈了,當然不是指體重改變,而是一種體感,整個人更有精神和舒服。如果想要接觸不一樣的蔬食料理,可以慢慢開始,比如有機會的時候,選擇某一餐吃蔬食餐廳,好吃就會想再吃。
王: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但都喜歡吃好吃的,可以多嘗試蔬食餐廳,現在有很多特別、美味的菜色,翻轉對蔬食的印象。或者隨身準備自己喜歡的香料鹽,在吃蔬食的時候可以加一點變換風味,這個其實吃一般料理也適用。我自己吃全蔬食約七年,開始接觸到這個概念,是在國外留學的時候,朋友跟我約在素食餐廳吃飯,當時覺得其實滿好吃,也沒有特別感覺自己是吃素食。這件事像一個種子在心裡種下,回臺灣後我慢慢開始關注相關資訊,印象很深刻,二○一七年十一月四號我決定開始吃全蔬食,會記得這個時間,是因為我吃素這天就和太太相遇了,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