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養豬產業轉型升級4年有成 養豬場革新:翻轉形象 打造永續產業

農業部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打造環保永續養豬產業。

農業部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打造環保永續養豬產業。

文、照片/農業部畜牧司 陳宜孜

在全球環境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尋求農業永續發展的最佳方案,而臺灣養豬產業作為農業的重要支柱,自民國78年以來,毛豬產值便已超越稻米,至今仍穩居農產品單一產業的首位。養豬業佔據我國畜牧業近四成產值,不僅對經濟發展舉足輕重,更與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及農村文化息息相關。然而,傳統養殖方式長期面臨環境污染、動物福利及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隨著社會對環保及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養豬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市場需求的回應,更是邁向現代化、永續經營的關鍵契機。

自110年起,農業部推動「養豬場轉型升級計畫」,透過技術輔導、資金支持及政策引導,協助業者改善飼養環境、提升生產效能,並導入綠色循環經濟的概念。截至113年底,已有2,146場養豬場完成轉型升級,影響範圍涵蓋407.6萬頭豬隻,顯著提升畜牧環境與管理效率。這場變革不僅讓產業更加符合環保標準,也重塑社會大眾對養豬業的認同感,使得新世代豬農更有信心傳承這份事業,開創更具競爭力與永續價值的未來。

傳統養豬業的挑戰與轉型契機

過去,臺灣養豬業在農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轉變,傳統養殖方式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影響產業的長遠發展。長期以來,老舊的畜舍設計與管理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落,豬舍內部通風不良、環境控制不足,進一步提高了疫病傳播風險。此外,廢水處理設施普遍效能不彰,豬隻排泄物所產生的臭味與廢水污染問題,不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成為養豬業者與社區間衝突的導火線。

除了環境挑戰外,極端氣候的影響也為養豬業帶來嚴峻考驗。高溫、暴雨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使傳統開放式畜舍難以維持穩定的飼養環境,導致豬隻健康狀況下降,進一步影響生產效益。同時,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年輕一代對養豬產業的投入意願降低,使得業者在經營上面臨更大壓力。

市場競爭方面,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肉品質量的要求提升,養豬產業不僅要符合更嚴格的衛生與生產標準,還須應對進口豬肉帶來的價格與品質競爭。近年來,國際市場開放,來自美國、歐洲與東南亞的豬肉產品逐漸進入臺灣市場,對本土養豬產業形成壓力,迫使業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經營模式,以提升產品競爭力。

在多重挑戰下,養豬場的轉型升級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透過導入現代化設備、自動化管理與環保技術,業者不僅能改善生產環境、降低污染,也能提升生產效能,確保產業能夠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養豬場現代化改造計畫,越來越多養豬業者願意投入資源,迎接科技化、永續化的養殖新時代。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產業的生態,也為臺灣養豬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養豬場轉型升級措施與成果

為協助臺灣養豬產業接軌國際積極轉型並應對前述各項挑戰,本部透過110-113年「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結合產官學研各界力量,整合多方資源,透過技術輔導與資金支持,幫助養豬場進行現代化改造,策略性組建養豬專業輔導團隊,包括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本部畜產試驗所及農業試驗所等,各單位憑藉自身的專業技術與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農業部擘劃之養豬產業核心三大任務,包括「養豬場導入新式整合型豬舍或相關設施」、「養豬場採異地多地批次分齡飼養模式,設置豬舍或相關設施」及「養豬場導入自動化省工設備」,針對養豬場進行量身訂製的專業輔導。

從110年起,截至113年12月底止,累計全國已有2,146場養豬場投入現代化轉型升級行列,由政府以補助經費1/2上限之原則投入47.2億元,養豬農民則相對應投入遠超過47.2億元的資源、人力及時間,總計畫執行率達97%,三大面向工作之具體內容與成果,說明如下:

(一)導入新式整合型豬舍或相關設施:

  1. 高床畜舍:將傳統實心地面豬舍升級為高床畜舍,避免豬隻直接接觸地板糞便,減少臭味與疫病,降低用水需求與人工沖洗頻率,進一步減少廢水排放,實現節水、省工效益。
  2. 密閉畜舍:將傳統開放式豬舍改建為密閉式,配備水簾、風扇等環控設備,適應極端氣候,降低疫病傳播風險,並改善臭味逸散問題。
  3. 污染防治設備升級:提升廢水處理與異味防治效能,進一步推動環境友善與永續養豬。
  4. 迄113年12月底止,共1,923棟現代化畜舍完成建置,其中節水高床畜舍1,233棟,年節水量約156.2萬噸,相當於544萬國人的一日用水量;畜舍沖洗頻率由1.6天延長至8.8天,以單位面積估計,每週畜舍沖洗時間由34分鐘縮短為8分鐘,可節省豬農77%的畜舍沖洗時間。另外協助1,618場養豬場(在養約221萬頭)提升廢水處理與污染防治效能,每年約可改善1,736萬公噸養豬廢水,相當於1座阿公店水庫蓄水量;而在豬場異味防制方面,完成214場次改善,單場異味強度改善達8成以上。

(二)採用異地多地批次分齡飼養模式:實現精準管理,提升飼養品質及強化生物安全,並改善飼養環境的整體效能。迄113年12月底共完成76場養豬場採異地多地批次分齡飼養模式,加強推廣批次異地分齡生產模式,以空間區隔強化生物安全,並擴大運用精準數據管理,落實種豬汰弱留強管理,將該等養豬場之母豬年平均離乳仔豬頭數(PSY)提升至30以上,進而提升豬場生產效益。

(三)導入自動化省工設備:為有效改善農業人口勞動力不足之問題,持續引進自動化設備,有效紓解缺工問題,提升工作效率,達到省工目標。迄113年12月底輔導共1,298場養豬場導入自動化省工設施,其中新式母豬分娩欄組及豬隻超音波測孕器等設備的導入,可提高仔豬育成及減少誤判來降低飼養成本;而母豬個體智能餵飼系統、電動試情公豬車、仔豬處理省工工作車台及豬舍斃死豬省工搬運機的設置,均可有效節省人力,提升飼養管理效率。

養豬糞尿水多元利用再加值

除了豬舍的全面硬體升級、自動化效能提升與基本污染防治工作的漸趨完善以外,「資源循環利用」才是現代環境保護的重要關鍵,透過適當處理的豬隻糞尿水,不但成為供應作物生長的「肥水」,還創造環保「綠電」與「綠能」,而糞尿水處理產生的污泥更成為「黑金」,成為提升工業廢水處理效果的利器,使養豬產業成為循環經濟的先驅與典範。

本部與環境部聯手推動畜牧糞尿水資源化利用,累計迄至113年11月底止,依據環境部「全國畜牧糞尿資源化網站」數據顯示,投入糞尿水資源化再利用之畜牧場已達4,219場,每年核准施灌量達1,193.55萬公噸,相當於1座明德水庫蓄水容量,而利用畜牧糞尿水澆灌農作之農地面積約5,214.39公頃,此面積相當於200座大安森林公園,然而畜牧糞尿水富有作物生長所需的氮肥與有機質,使用畜牧糞尿水進行作物澆灌,還可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以澆灌糞尿水量所提供的肥分估計,相當於減少546.12萬包台肥5號複合肥料化肥之施用,透過畜牧糞尿水「還肥於田」,達到節省灌溉用水同時減少化學肥料使用,創造一舉數得、雙贏資源循環效益。

另外,養豬糞尿水還可創造綠電與綠能,而綠電與綠能來自於豬隻糞尿水厭氧消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沼氣組成中60~80%為甲烷,其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因此沼氣可以燃燒產熱與產電,當畜牧場穩定的飼養生產與進行糞尿水處理,將會有生生不息的沼氣產生,因此畜牧糞尿水所產生的沼氣可被視為再生能源。

本部自106年以來推動養豬場沼氣再利用(發電),輔導具沼氣發電效益之養豬場設置沼氣發電系統,亦協助中小型養豬場將沼氣進行熱能應用,沼氣燃燒產生的熱能可用於仔豬保溫或提供牧場人員盥洗熱水,節省畜牧場電能與天然氣的使用,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截至113年12月底止,養豬場設置沼氣發電設備174場、設置沼氣利用設備1,083場,綠電收益達1.8億元,共取得16張綠電憑證,累計投入之豬隻總頭數達281萬頭,減少8.4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218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納量,幫助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

而畜牧糞尿水處理過程中由微生物進行有機質分解,除了產生沼氣以外也會產生大量的污泥,在本部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推動下,養豬場污泥搖身一變成為工業廢水處理的「黑金新法寶」,經該院實測,將養豬場污泥植入石化廠廢水系統中,化學需氧量去除率提高12%,植入光電廠廢水系統,化學需氧量去除率提升21%,除顯著提升工業廢水系統處理效能、降低工業廢水處理成本外,亦可幫助改善養豬場廢水處理系統污泥去化問題、減少養豬場污泥處理成本。

截至113年底養豬場已供應6.6萬公噸污泥給予國內石化業、光電業、染整業及工業區廢水處理廠等場域,除為養豬產業節省4億元以上污泥處理成本外,創造農工互利的雙贏合作模式。

提升國人對養豬業的認同與支持

為了促進國人對養豬業的認同與理解,農業部攜手臺灣經濟研究院,積極舉辦各式各樣的推廣活動,從理論講座、媒體報導到實地體驗,讓民眾有機會親身了解現代化養豬場的運作模式。截至113年底,這些活動已累計舉辦超過100場,吸引了近4萬名(37,530人)民眾參與,涵蓋不同年齡層與社會群體,成功讓社會大眾更貼近養豬產業的真實樣貌。

在這些活動中,講座與座談會提供了專業知識與最新技術發展的分享,讓民眾能夠深入了解臺灣養豬業的現況與轉型方向。同時,透過網路社群行銷、新聞報導與KOL(關鍵意見領袖)的深度訪談,讓養豬產業的變革故事得以廣泛傳播,觸及超過197萬人次。這些媒體內容不僅展示了養豬場現代化升級後的環境改善,也讓社會大眾意識到豬農為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與產業升級所付出的努力。

除了靜態的講座與媒體推廣,養豬場實地參訪與體驗活動更是強化社會認同的重要策略。透過親身接觸,參與者能夠走進現代化豬場,實際觀察豬隻的飼養環境與管理流程,進一步破除對傳統養豬業的刻板印象。此外,親子藝文活動、舞台劇、繪本故事表演及畜舍模型DIY等創意活動,更成功吸引家庭族群參與,讓年輕一代從小就建立對畜牧產業的正面印象,為未來產業人才培育奠定良好基礎。

活動成效顯著,根據統計,超過九成的參與者在活動後對養豬場的形象大幅改觀,甚至願意將這些正面資訊分享給親友,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過去人們對於豬場的印象停留在骯髒、氣味刺鼻的刻板印象,而現在,經過參訪與互動,民眾開始理解並支持養豬產業的轉型,不再將豬場視為令人抗拒的設施,而是認同其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的貢獻。

透過這一系列推廣計畫,臺灣的養豬產業不僅成功翻轉了大眾的負面認知,也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本土豬肉的價值與品質。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國產豬肉的市場競爭力,也能促進養豬業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讓這個產業能夠在大眾的支持下,持續朝向更高效、環保與永續的方向發展。

轉型升級後的密閉高床畜舍,提升豬隻飼養環境,降低疫病傳播,減少豬舍沖洗頻率並降低廢水產生量,同時改善異味問題。

朝向兼顧經濟與生態的「迎臂產業」

面對全球環保趨勢、氣候變遷及勞動力短缺等挑戰,臺灣養豬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前邁進。透過政策支持與產業共同努力,傳統養豬場逐步轉型為現代化、環保且高效能的生產基地,不僅提升產業競爭力,也在環境永續與動物福利方面達到重大突破。從過去被視為污染源的「鄰避設施」,轉變為兼顧經濟與生態的「迎臂產業」,讓養豬業者與社會之間建立更友善的互動關係,翻轉傳統刻板印象。

回顧這四年來的轉型歷程,每一項技術革新、環境改善與政策調整,都是產業與政府攜手合作的成果。然而,市場需求、國際標準與人民期待仍在持續變化,養豬業要保持競爭力,仍須不斷創新,仍應持續精進管理技術,並深化環保與社會責任意識。未來,透過智慧農業、自動化技術及綠色能源的應用,臺灣養豬業有望朝向更高層次發展,為產業升級奠定更穩固的基礎,並引領我國畜牧業邁向永續經營的新紀元。


本文轉載自2025年4月260期《畜產報導》,原標題為〈養豬場革新 翻轉形象,打造永續產業〉。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