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臺灣藜護肝、山苦瓜抗癌有影 紫錐菊越洋來臺扎根:盤點農業生技成果 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研發有成

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撰文╱游昇俯

臺灣作物品項多元各具特色,國內推動生技產業發展,農業部早年即參與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開發山苦瓜等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近年持續透過農糧科技計畫、「建構高值化農產素材開發與產業鏈結服務」等,推動作物生技利用相關研發,挖掘作物降血脂、改善脂肪肝、抑制癌細胞等醫療、保健用途,讓農產業加值,更發揮農業促進國人健康的效益。

國內推動進口替代作物大豆、黑豆栽培,養鹿產業生產鹿茸,透過其機能性成分,研發雞精、蛋白飲、益生菌等生技產品,擴展農畜產品多元應用,提高農畜產品價值。生技研發更讓屬於小眾市場的原生香檬、山苦瓜及臺灣特有種臺灣藜,找到新商機,得以開拓藍海市場,有機會把產業做大;甚至因生技技術的成熟,國內透過育種等研發,讓歐美暢銷保健作物紫錐菊,在臺灣從無到有建立農產業。近十年來農業部輔導農產品開發生物技術的案例愈趨規模。

黑豆開發蛋白飲產品 瞄準銀髮族群市場「一定好」

為了提升黑豆的消費使用,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選擇加工適口性佳的青仁黑豆品種「臺南3號」、「臺南11號」,投入加值應用技術研發,2024年成功開發黑豆機能性成分製備技術,以生物性酵素水解方式,將黑豆全豆利用,製成蛋白飲、蛋白粉等產品。

黑豆蛋白質以水解技術分解成小分子的游離胺基酸、植物胜肽,有助人體吸收、增長肌肉,適合消化能力減弱的銀髮族群、肌少症者或運動族群快速補給食用;豐富的鐵質和鈣具補血及骨骼保健效果;膳食纖維和寡糖有助腸胃蠕動,適合容易脹氣的人作為營養補充替代品。

相較傳統黑豆釀造加工製程動輒需要3至5天,臺南農改場水解製程只要1天,且水解技術較溫和,可避免營養成分因加工過程破壞流失,保留黑豆的多酚類黃酮化合物等抗氧化能力達93%。

黑豆機能性成分製備技術已技轉舞茶實業公司,開發黑豆蛋白粉產品。舞茶實業創辦人葉慧雯表示,國內高齡人口許多人有肌少症困擾,或因素食、飲食有所避忌,導致營養攝取不均,她認為黑豆蛋白粉市場發展「一定好」。

葉慧雯指出,去年技轉後,舞茶實業主要為中醫代謝門診代工生產,並在蝦皮及公司平臺販售,做為優質替代蛋白質來源,協助體質調整,不到一年已銷售約5萬包;因此公司已規劃新建加工廠,為黑豆蛋白飲新增一條生產線,並以自有品牌「舞間茶心」推出產品,目前與嘉義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合作,運用具產銷履歷的國產黑豆,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未來並有望擴大與農民契作栽培面積,提升整體黑豆產業價值。

黑豆「臺南11號」植株綠莢。(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舞茶實業公司開發黑豆蛋白粉產品,規劃擴大生產。(圖片提供╱舞茶實業公司)

全球首支大豆植物雞精 讓大豆價值翻十倍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投入運動營養品機能性原料開發,選擇蛋白質成分達三成的大豆作為研發植物性營養品材料,成功開發僅使用商業菌種、水、大豆等原料,經醱酵、後熟及萃取等程序製作的「大豆植物雞精」,是全球第一支以大豆為原料開發的雞精產品。大豆植物雞精支鏈胺基酸含量與傳統動物性雞精相當,可讓人體快速、有效吸收,緩解疲勞,且具天然鮮味與菇類香氣,風味更勝帶腥味的傳統雞精。

國內推廣進口替代作物大豆栽培,但因生產成本高,國產大豆價格比進口大豆高,開發大豆植物雞精用途,有助提高國產大豆價值大約十倍。農試所助理研究員劉威廷指出,農試所比較國內育成大豆品種與進口大豆,國產大豆各個品種製作雞精的風味及機能性成分均勝於進口大豆,推估與國產原料新鮮程度有關;技轉業者為了生產非基改產品,建立品牌,也願意採購國產大豆。

森康食品公司技轉農試所技術,自2023年起推出「植物滴雞精」常溫鋁箔包產品,獲2024年「食創獎」食品飲料創新二星,至今每年約可銷售5、6萬包,並外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上架美國Amazon電商平臺銷售。森康食品行銷總監林婷儀表示,公司原生產滴雞精、滴魚精、牛肉精產品,著眼市場缺乏大豆植物性蛋白質雞精產品,因而技轉農試所技術;並且為了打造臺灣品牌,製作植物滴雞精使用國產大豆,以標榜使用在地農產品。

國內大豆生產成本高,農業試驗所開發「大豆植物雞精」可提高大豆價值十倍。(圖片提供/森康食品公司)
森康食品公司生產「植物滴雞精」產品榮獲2024年「食創獎」食品飲料創新二星獎項。(圖片提供╱森康食品公司)

鹿茸抗發炎、細胞修復功效登SCI期刊 生技產品拓消費族群

國內鹿茸單價高,消費者習慣「新鮮買賣」,消費族群限於中高齡、收入具一定程度者;傳統鮮茸、鹿茸粉產品因帶有鹿血,購買後需冷凍或冷藏保存,均使鹿茸產品推廣受到限制。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與台灣鹿茸生物科技公司產學合作,投入鹿茸益生菌產製技術研發,希望拓展鹿茸應用,提高鹿茸產品使用便利性及市場接受度。

畜試所畜產加工組組長郭卿雲表示,鹿茸益生菌是結合「克菲爾益生菌」與鹿茸粉的產品,克菲爾益生菌可改善腸道健康、調節免疫機能,添加鹿茸粉,鹿茸可幫助益生菌增長,補充鈣質營養,並且根據畜試所與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合作研究,鹿茸的L-肉鹼、次黃嘌呤、腎上腺酸、肌酸酐、油酸、甘胺酸等機能性成分,具有抗發炎、修復結腸腸道細胞的作用。

畜試所投入鹿茸機能性成分研究及機能性成分萃取、鹿茸益生菌產製等技術研發,相關研究已有3篇發表國際SCI期刊;並且,包含「鹿茸益生菌產製技術」在內的「優化臺灣水鹿生產效率」系列技術,更榮獲2023年第20屆國家新創獎。

畜試所「鹿茸益生菌產製技術」技轉台鹿生技公司。台鹿生技公司執行長林昆鋒表示,鹿茸益生菌生產透過原料品質控管,以及生產線環境控管、無菌充填包裝,讓益生菌產品可在常溫下保存,克服傳統鹿茸產品冷藏保存的限制,有助推廣消費;產品自2020年面市以來,僅透過台鹿生技官網、參展等方式口碑行銷,至今累計銷售營業額已超過千萬元。

畜試所與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合作研究,驗證鹿茸機能性成分具有抗發炎、修復結腸腸道細胞的作用。(圖片提供╱台灣鹿茸生物科技公司)
台灣鹿茸生物科技公司開發鹿茸益生菌產品,可常溫保存,至今銷售營業額已超過千萬元。(圖片提供╱台灣鹿茸生物科技公司)

加工研發建立國產香檬產業 中間素材「精華粉」生技應用廣

臺灣原生作物「香檬」,又名「扁實檸檬」,果實富含川陳皮素、橙皮苷、橘皮素及辛弗林等機能性成分,但口感酸帶苦味,國內早年沒有食用,自2004年起才漸有經濟生產。

香檬的川陳皮素、橘皮素等多甲氧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發炎、抗氧化、降血脂等有關功效;橙皮苷(素)可以抗氧化、抗老化;辛弗林也有強化代謝等效果。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輔導農民團體栽培,並投入相關加工加值應用研究,建立香檬副產物活性成分濃縮、乾燥及萃取技術。

高雄農改場副研究員李頴宏表示,香檬九成用於榨汁食用,香檬活性成分以無熱濃縮製程,可減少鮮果活性成分損失,將3顆香檬濃縮在1毫升原汁,便於食用、加工利用及冷藏保存;再透過噴霧乾燥製成粉狀,有助機能性成分含量規格化,便於保健產品加工利用,且不會褐變氧化,可保留鮮果約九成的機能性成分。

高雄農改場輔導屏東縣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等農民團體栽培及加工應用。永信合作社生產香檬原汁,外銷日本、香港及中國等地,以原汁製作果汁粉隨身包、以果皮作香檬精華粉,並利用香檬果汁、精華粉等素材開發醬油、爆米花、醋飲等多元產品。永信合作社生產的精華粉等中間素材,已提供10餘家生技業者、近30家食品業者加工應用。

永信合作社目前與農友契作種植總計100多公頃,從2010年起販售香檬原汁,2015年起生產精華粉等中間素材產品至今,所有香檬衍生產品每年可為合作社創造營業額逾1千萬元。

「香檬」是臺灣原生果樹,因發現其機能性成分有益人體健康,才受到廣泛利用。(圖片提供╱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
永信合作社生產香檬精華粉,提供10餘家生技業者開發產品應用。(圖片提供╱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

山苦瓜調節血糖、抑癌細胞獲證實 新品種市場潛力佳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原民作物山苦瓜育種,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早年即注意到山苦瓜的保健應用價值,納入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究,研究已知山苦瓜的苦瓜多醣、苦瓜皂苷、苦瓜胜肽等成分在調節血糖上的功效。

花蓮農改場作物改良科科長吳岱融表示,全球許多文獻指出山苦瓜具有多種機能性成分,而且依據種原不同、機能各不相同,花蓮農改場自2022年起委託慈濟大學,針對山苦瓜品種「花蓮6至8號」的機能作用投入研究。未來希望以此研究成果作為基礎,輔導產業衍生開發山苦瓜加工產品,例如山苦瓜精華酵素飲等,以提升農產品價值。

慈濟大學經細胞試驗證實,「花蓮6號」萃取物具有保護腎細胞、抗氧化效果;「花蓮7號」可緩解尿毒傷害、消除疲勞;「花蓮8號」還具有抑制乳癌細胞等功效。吳岱融表示,特別是針對無法透過標靶藥物、賀爾蒙治療,惡化程度高的三陰性乳癌,花蓮8號可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未來有望搭配癌症治療,減少病人抗癌藥物使用量。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技轉「花蓮6號」,與農民契作設施栽培,販售生鮮山苦瓜,年產約25公噸;也技轉花蓮農改場「山苦瓜發酵飲加工技術」,推動山苦瓜加工利用。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原民作物山苦瓜育種,並挖掘其保健應用價值。圖為山苦瓜「花蓮6號」。(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富里鄉農會生產山苦瓜精華酵素飲產品,推動山苦瓜加工利用。(圖片提供╱富里鄉農會)

特有種臺灣藜證實可改善脂肪肝 保健產品推廣海內外

為了提高農產品多元應用可能性,農業部計畫補助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投入本土特色作物加值應用研發,藥技中心篩選石斛、澎湖香茹與臺灣藜等10種在地特色作物,選定臺灣特有種「臺灣藜」投入改善脂肪肝應用研究。

藥技中心以萃取、濃縮與冷凍乾燥等製程,建立臺灣藜機能性成分如多酚類、黃酮類等的萃取技術,並歷經細胞、動物試驗,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人體食用研究,驗證臺灣藜萃取物具有改善脂肪肝的效果。

藥技中心天然藥物研發處長江秉倫指出,相較坊間改善脂肪肝產品大多採用酒精性脂肪肝動物功效評估模式與驗證產品的改善功效;藥技中心運用投餵高脂肪飼料造成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動物試驗,驗證臺灣藜萃取物的改善功效,除了更貼近國人因飲食造成的脂肪肝問題,最終也確認臺灣藜萃取物對改善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均有效果。

台灣外泌體公司2023年技轉藥技中心「臺灣藜萃取及改善脂肪肝技術」,開發臺灣藜保健食品。至今除了自有品牌,也為電商、直播通路客戶代工開發產品,推出以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增強體力為主的4支保健產品,去年度總銷售量突破6萬盒。

台灣外泌體公司產品部研發處經理張書敏指出,公司向國內東部、南部等臺灣藜產地農民採購原料,生產相關保健產品,未來將持續接洽國內各類型通路客戶,以及東南亞、日本及中東等國際市場,推廣臺灣藜保健產品。

臺灣藜是臺灣特有種作物,國內以臺東、屏東、花蓮等縣市為主要種植產地。(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台灣外泌體公司除了自有品牌產品,也為電商、直播通路客戶代工生產臺灣藜保健產品。(圖片提供╱台灣外泌體公司)

歐美暢銷保健作物「紫錐菊」 臺灣栽培、研發創破億元產值

紫錐菊(Purple coneflower)又名紫錐花、松果菊,原產於北美洲中西部,是歐美暢銷百年保健作物。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2000年透過「臺加雙邊農業科技合作計畫」引進種原,篩選耐熱品系,培育適合臺灣短日照、高溫環境種植的「台中1號」;並研發抗病毒植物萃取物配方等6項技術,至今已技轉台灣德瑞特生物科技公司等10家業者,粗估創造產值至少1億元以上。

紫錐菊具有可調節免疫力的多醣體、抗病毒的酚酸及抗發炎、免疫調節的烷醯胺等機能性成分。臺中農改場與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合作,證實紫錐菊萃取物只要1至10μg/ml(微克╱毫升)濃度,即具有抑制腺病毒、腸病毒活性的效果,並取得臺灣、美國及加拿大相關萃取物抑制病毒專利。

紫錐菊可全株利用,臺中農改場從帕拉迪索品系的紫錐菊中,純化並選育出耐熱、多花型品種「台中1號」,花朵產量較市售進口品種產量多75%,機能性成分酚酸類在內的總咖啡酸衍生物也高達6%。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台灣德瑞特生技公司副總經理毛乾豐表示,公司比較過進口紫錐菊原料,機能性成分不如國產,因此選擇在地契作種植原料;技轉臺中場技術開發滴劑、果凍、噴劑等產品,以噴劑產品在COVID-19疫情期間爆紅,最為暢銷。

毛乾豐說,紫錐菊具有抗發炎、抗病毒效果,德瑞特除人用產品,也著手開發大型經濟動物、寵物用產品;並生產紫錐菊萃取物原料,推廣日本,若能打開外銷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國內契作面積。

紫錐菊是歐美有百年應用歷史的作物。(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台灣德瑞特生物科技公司應用紫錐菊開發茶包、膠囊、噴劑等多元產品。(圖片提供╱台灣德瑞特生物科技公司)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