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東港及宜蘭蘇澳等地漁港分別於4月5日及6日迎來今年第一鮪,並於10日及11日完成競標拍賣,宣告太平洋黑鮪季正式展開。為回應國際漁業管理組織保育利用鮪魚資源,農業部漁業署今年以標籤管控2,200公噸的漁獲配額,並於配額使用率達70%前後及85%時推動3階段管控,達85%將公告漁季停止捕撈日期,確保配額妥善利用。
漁業署已修訂「太平洋黑鮪漁撈作業管理辦法」,今年以標籤管控漁獲配額,可更有效掌握捕撈數量。漁業署副署長林頂榮表示,漁業署釋出黑鮪捕撈漁獲配額為2,200公噸,針對不同噸級別作業漁船,設定單航次可領取標籤數量上限,CT2(10公噸以上、未滿20公噸)、CT3(20公噸以上、未滿50公噸)至CT4(50公噸以上、未滿100公噸),分別可領標籤上限為10、20及30個,每個標籤可捕撈一尾。
當全臺黑鮪漁獲總量達限額70%(1,540公噸)及85%(1,870公噸)時,可領取標籤上限數量大致折半,CT2至CT4為4、6及8個標籤,以此控管捕撈黑鮪數量;因每個標籤捕撈一尾,標籤可視為黑鮪身分證,確保漁獲可追溯且為合法捕撈。
農業部次長黃昭欽4月10日參與蘇澳第一鮪拍賣活動。(圖片提供/漁業署)
並且,為了提升漁獲品質,漁業署今年推動獎勵海上去鰓,不分魚體大小,每尾去鰓黑鮪均可申請獎勵金1,000元,盼藉由海上去鰓,使包冰可確實深入魚體內部,提升保鮮效果及漁獲品質。
漁業署表示,黑鮪為紅肉魚類,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的EPA和DHA,營養價值高;肉質鮮美甘甜,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口感及烹飪方式,適合生鮮品嚐,也是家庭料理優質食材。每年4至6月為漁汛期,5月母親節前後是黑鮪漁季高峰,鼓勵國人可親自至東港、蘇澳或成功等地,或透過「買魚去」網路平臺黑鮪專區,選購黑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