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林柏賢從農一年讓農村被看見:新手觀點社群共鳴 網友踏入產地認識農業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林柏賢
主要經營平臺:「西部農場」IG追蹤數9萬人
代表作:影片「熔岩西瓜」、「報警處理(西瓜被偷)」、「裸辭返鄉務農到底要準備多少錢?」、「混血兒(西瓜南瓜雜交)」、「種米能賺多少?」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雲林海線地區的臺西鄉,被認為是「風頭水尾」,土地鹽分較高、缺乏灌溉水源,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去(2023)年9月回到臺西務農,並以「西部農場」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從自身對農村的好奇出發,拍攝短影片分享從農日常與田間趣事,快速累積數萬粉絲,更吸引外縣市民眾親自前來體驗田間樂趣。網路社群為從農生活增添趣味,也能銷售、推廣農產品與地方農業文化。

「西瓜怎麼軟軟的?」影片中,田邊一顆看似普通的西瓜,觸感竟如消氣的籃球,輕輕觸碰便凹陷;稍微翻動、擠壓,西瓜表皮隨之迸裂,流出紅黃相間的糊狀物。這幅頗具視覺衝擊性的畫面,讓許多網友看後紛紛留言「第一次看到」、「好可怕!」、「有味道」卻又忍不住分享,成為西部農場Instagram(IG)上觀看次數最多的一支短片,點閱量直逼1,700萬次(編按:至10月初截稿時約1,696萬次,豐年10月號出刊後已超過1,700萬次)。

「那顆西瓜生病(細菌性軟腐病)才會變那樣!」林柏賢解釋影片中的「熔岩西瓜」,甫滿29歲的他投入農業剛滿1週年,西瓜是主要經營作物,今年2月開始經營西部農場IG,至10月初已累積9萬粉絲。「我會分享我對農村好奇的事情,然後直接求證」,除了「熔岩西瓜」,林柏賢也分享農產小知識、務農過程、農村習俗由來等題材,以及他和愛犬「農場老闆飛飛」的農村生活,與粉絲互動穩定,「每一部都有至少15萬人觀看。」他笑著強調,「我都沒有黑粉喔!」

西部農場IG人氣穩定,播出後約18小時的短片(右上角「現代化養豬」)已能吸引近7萬人次觀看,平均觀看次數都在15萬以上。(圖片來源/截圖自西部農場IG)

新手農夫隨社群種菜崛起 「種米能賺多少」引百萬觀看

林柏賢目前管理的農地將近4甲,9月初正種植地瓜、南瓜、蘿蔔、高麗菜等作物,南瓜預計再20多天即可收成,青藤綠葉爬滿田區。林柏賢表示,最近主要工作是除草、巡田,勞動時也不忘發布限時動態與粉絲互動,「早上在除蘿蔔田的草,很多人都會問蘿蔔要不要賣?會開放拔蘿蔔嗎?」

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曾是自由搏擊選手,去年他花了54天徒步環臺旅行,一面思考轉換工作跑道。「那時候想了幾條路,回來務農或者去澳洲工作。」途中經過父親的故鄉雲林臺西,對農村恬靜風景心生嚮往,於是決定告別臺北,跟爸爸一起種田。

林柏賢回憶,剛落腳臺西時,較少與臺北朋友聯絡,直到今年初開始種西瓜,吸引朋友目光,「朋友很多都有興趣,跟我說他也要養。」於是林柏賢開始在自己的私人IG帳號分享認養西瓜資訊,「後來總共認養了100多株吧。」

新手農夫隨社群種菜崛起 「種米能賺多少」引百萬觀看

一位認養友人將活動介紹給媒體記者,「認養西瓜」因此登上媒體版面,林柏賢務農人生初次得到關注;同時他剛開始建立西部農場IG,「記者訪問我的時候才20幾個粉絲,我覺得太丟臉了!」於是他開始拍短片,只靠一支手機、幾乎獨自包辦拍攝、剪輯,「拍著拍著就變現在這樣(9萬追蹤)。」

「我原本預設1,000多個粉絲,可以賣一些農產品就好。」連他都感到意外的是,等到「認養西瓜」報導上線時,他的IG粉絲人數已飛漲破萬。原來這期間他的IG已接連產出觀看數累積破百萬的影片,「我記得是社群的第2支影片(首破百萬),『種米能賺多少』。」影片發布當時,高中生之間興起「在學校偷種菜/種花」風潮,將生長情況在IG分享,林柏賢推測,自己拍攝的短片與種植、農業相關,可能因同類題材被演算法推播、接觸到更多觀眾,「IG覺得大家對菜有興趣吧,然後我又在分享種菜的東西,就一起被順便認識。」

「小白」好奇心與網友同步 分析務農成本、雜交實驗受關注

「種稻米能賺多少」EP1讓西部農場IG收穫第一波粉絲,後來陸續拍攝續集,介紹灌溉、整地、插秧的實況與成本金額,以及最後收穫後的收益。雖然目前觀看次數也都分別累積到數十萬,但熱度沒有徹底延續,「後面變成比較瑣碎無聊的東西,大家觀看意願不是那麼高。」分析社群迴響的落差後,林柏賢繼續以自己對農作的好奇與實驗為出發點拍攝,距離「種稻米能賺多少」EP1短片不到1週,他突發奇想,將西瓜與南瓜授粉雜交並上傳影片到IG。

「馬跟驢可以生出騾,那南瓜跟西瓜交配可以生出什麼?」林柏賢將雜交「混血兒」取名為「將西南」,除了從西瓜、南瓜各取一字,也諧音美國摔角明星John Cena。說起拍片經過,林柏賢自承仍是缺乏經驗的農業「小白」,但他想知道兩種作物能否長出果實,「西瓜跟南瓜都是葫蘆科的,那時候我不懂,他們(務農前輩)說應該是有機會,但是機會不大。」

這支影片再次帶動西部農場IG人氣,很快成為他第二支觀看次數突破百萬的影片;網友們不只期待後續,也有人分享栽培、雜交其他葫蘆科作物的心得。這次雜交實驗並未成功,授粉後第6天,林柏賢到田間觀察「將西南」生長後續,發現雜交後的花沒有再發育結實,反而發黃、發黑,宣告夭折。但林柏賢預告,累積更多栽培經驗後或可再進行實驗,「給網友一個交代。」

務農經驗雖淺,林柏賢卻能找到大眾會關注的內容,比如他在「裸辭返鄉務農到底要準備多少錢?」公開自己一年的營農及生活基本成本,還有「報警處理」解說西瓜被偷後的田間跡證,都得到破百萬觀看及熱烈迴響;而他的好奇與疑問也貼近沒有務農經驗的粉絲,容易得到共鳴,進一步得到網友回覆甚至農友解答,順便學習新知,「很多東西我都是回來之後才知道。」

林柏賢自承農業經驗尚淺,務農、經營社群外持續參與農業相關課程,訪問時他剛完成「農藥管理人員資格訓練」並接受考試。

互動求知與粉絲成長 傳播天災困境社會溫暖直達產地

林柏賢舉例,他種植台農57號地瓜,發現長出來的葉子是槭形而非食用常見的心型,就藉影片與網友討論能不能吃,許多網友回應「可以吃,但口感很粗」,引起農村文化、記憶的討論,「有人說地瓜葉以前不是人在吃的,是給豬吃的。」

林柏賢目前栽種的地瓜,他發現地瓜葉和菜用地瓜不同,引起網友討論。

身為「新手農夫」,難免遭遇挫折甚或發生疏失,林柏賢也將這些經歷作為務農日常與網友分享。包括灌溉後忘記關水導致田地淹水、西瓜採收前被偷;天災來襲造成心血全毀,則是務農難免的損失,尤其從農以來連兩年遭遇颱風,「天災一大堆」成為林柏賢認定的最大挑戰,也讓他感受到務農前輩的辛苦與堅毅。

今年7月,凱米颱風來襲,才剛拍片預告收成的西瓜全數泡水,數個月努力淪為白工,「等於工作兩三個月,結果領不到薪水。」雖然無奈,但林柏賢表示「天災也是農業一環」,將這些帶有苦澀的務農經驗放上社群分享,網友看到仍有積水、遍地泡水瓜果的田地,感嘆務農大不易,紛紛留言打氣,「說農業好辛苦,謝謝你為農業付出。」

「還有人直接匯錢給我!」林柏賢回憶,今年記錄凱米颱風導致田間災損的影片發布後「銀行帳戶的金額一直跳一直跳」,「我還特地發限時動態說不要匯錢給我,可以多買臺灣的農產品。」許多資助的粉絲也與林柏賢約定,來年作物收成後要寄給他們品嘗,「沒感情不會這樣對你。」

隨著與粉絲互動更頻繁,開始有人「許願」想看的內容,「一堆人敲碗要我分享農夫的一天在幹嘛、農夫一天花多少錢。」林柏賢半開玩笑形容農村生活日常並不總是有趣,「應該只有我會把真實的無聊拍給大家看。每天都在數有幾臺車開過去。」

認養西瓜「家長日」體驗食農 社群帶動網友採收、連結農村鄰里

不過,林柏賢的分享卻勾起網友更多好奇,不只關心作物生長情形,還想品嘗農產品,甚至親自體驗田間生活;他也歡迎網友走進田間參與採收。

「我分享農作物生長過程,他們(網友)自己看著長大的,想試試看味道。」林柏賢說,除透過宅配將西瓜寄給網友,更有不少民眾樂意來產地體驗採收,「他們在田裡面就很開心了。」例如,西部農場初試啼聲的認養西瓜活動,後來不只將西瓜寄給民眾,同時開放認養者為西瓜取名、定期報告西瓜最新生長情況,更在今年5月舉辦「家長日」,讓認養民眾進到產地,親睹西瓜生長情況,並與農會合作傳授西瓜栽培知識,達成食農教育效果。多種策略結合下,林柏賢透露西瓜自產自銷比率可達95%。

林柏賢舉辦認養西瓜「家長日」,成功把網友「瓜爸瓜媽」們帶進農村參與體驗。(圖片提供/林柏賢)

林柏賢也利用其他作物,吸引網友走進田區體驗收成。今年他首度嘗試種植玉米,無奈賣相不佳,拿到市場販售恐乏人問津,他便在IG邀請民眾到田裡免費採收,即使時值炎熱的6月也獲得粉絲響應,「那時候有兩個女生從臺中開車來,背著後背包在田裡拔3個小時耶,我想說他們都不會熱嗎?一直拔一直拔,然後說這個活動超開心。」

林柏賢經營社群累積的人氣,不只幫助自己打開知名度,還意外協助農村長輩與外地親人建立連結。他曾採訪村裡務農的長輩,詢問他們對於年輕人務農的看法,影片發布後不久,見到受訪的村民喜上眉梢,「因為在外地的女婿、女兒(透過短影音)看到他們。這是跟在地的連結,看到他們笑我也覺得好開心喔。」

與農村長輩互動的短片引起網友、農友回應,也增加長輩們和外地親友的連結。(圖片來源/截圖自西部農場IG)

攜手夥伴行銷雲林農業 邀青年到農村體驗人生不同選擇

「第一個能夠經營網路社群走出雲林的青農,就是林柏賢。」前雲林縣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盧傳期肯定林柏賢的成果。曾獲百大青農的盧傳期表示,農業行銷必須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找到與消費者之間的對話模式」才可能打動對方;林柏賢分享的內容,例如種田的成本與收益,或者田間的各種發現,確實是民眾可能好奇的地方,林柏賢利用網路社群將這些小事放大,成功吸引民眾的興趣。

「我們想把這個模式複製,或者用其他方法,讓周邊有興趣的青農,可以有同樣的效益出現。」盧傳期目前正執行國家發展委員會計畫,組織團隊經營「雲林食在農易共享平台」,與包括林柏賢在內多位雲林青農合作,整合在地食農教育資源並推廣。盧傳期就找上林柏賢拍攝影片,介紹雲林斗六文旦、古坑蜜蜂故事館等農產與場域,希望借助林柏賢的社群人氣,為當地農產業進一步開拓能見度。

網路社群讓農村生活更容易獲得關注,但林柏賢還有更「現實」的夢想。回想自己從農前的迷茫階段,他說,「我想要蓋一個場域。當然是用我的農業資源,可以讓人來這邊長住。」林柏賢說,希望未來能營造實體場域提供住宿、食農教育、農業體驗,讓青年可以到農村思考、尋找人生的選擇,「如果有興趣(從農),你也可以留下來。」

每日照顧作物、巡田除草,仍是老農新農必練的基本功,下午4點半左右,日頭稍低,林柏賢回到田裡繼續未完的工作,不久,西部農場的IG出現新的限時動態,原來他在田邊發現福壽螺的卵,想了解觸感如何,用樹枝戳了戳「脆脆的」。經營網路社群後,即使遇到令人皺眉的農業害蟲,在驅之別院前也要發揮好奇心觀察!

林柏賢(右)、盧傳期(中)與麥寮有機青農林子硯(左)參與「全國青農團隊合作個案經驗分享大賽」,展現在地青農合作推廣農產的活力。(圖片提供/盧傳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