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從品種引進到種苗生產!頂品專業育苗成洋桔梗種苗界龍頭:穩定生產、品質與價格 多元品種帶動後端花卉

頂品結合日本育苗兢兢業業與荷蘭育苗精準環控兩大精神,洋桔梗種苗的生產品質備受肯定,為國內市占率最高的洋桔梗種苗公司。

頂品結合日本育苗兢兢業業與荷蘭育苗精準環控兩大精神,洋桔梗種苗的生產品質備受肯定,為國內市占率最高的洋桔梗種苗公司。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洋桔梗切花好品質有賴前端品種引進與種苗悉心栽培,國內洋桔梗種苗龍頭頂品投入種苗專業生產至今16年,不僅突破亞熱帶先天環境條件限制,投入高額成本於溫室設備生產,積極外銷平衡淡旺季產能,效法荷蘭週次管理穩定品質,成功取得7成市占率;更引進日本品種展示會,推廣多元品種維繫市價與花農收益,力求花農、消費者兩端皆獲益。

正值5月梅雨季,彰化最南鄉鎮溪州天氣悶熱異常。然而,頂品1,000坪洋桔梗種苗溫室中,經過水牆、負壓風扇調節,以及冷氣等設施降溫,一株株青翠嬌嫩的種苗顯得生機勃勃,放眼望去一片綠意。

頂品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許峻誠之女、現任副總經理許毓婕身影穿梭於盤床間,仔細觀察穴盤內種苗葉片狀態,小心翼翼捏起洋桔梗種苗,看到根系緊緊包覆土糰才鬆一口氣,她說,「強健的種苗除了看葉片大小、厚度,還要看根系的飽滿度,根系越飽滿在田間的生長速度就會越快」。

即使已投入新臺幣上億元於溫室生產,擁有優良荷蘭環控系統,許毓婕仍堅持每天巡場,以職人精神將自己想像成植物設身處地,而非全然交由機器判斷,「我把自己當成一臺行動紀錄器,我的眼睛是光度感應器,鼻子去聞溼度、皮膚去感受溫度,期許自己進到溫室就知道這個狀態是否能讓植物舒服地長大。」

盤床育苗方便進行移動與分區管理,能有效節省人力。
頂品溫室採用荷蘭Priva環控感測器。(圖片提供╱頂品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專業生產洋桔梗種苗 取代進口苗攻七成市占率

頂品前身頂好園藝從事觀葉植物栽培,2008年看好新興花卉洋桔梗市場潛力,轉投入洋桔梗種苗培育、切花產出後外銷日本一條龍產業。許毓婕表示,當時溫室生產盆植切花品質不如預期,外銷日本碰壁,內銷又量能過大,「我還跑去中山北路婚紗街,問他有沒有洋桔梗的需求。」龐大賣壓甚至衝擊向自家公司購買種苗生產切花的客戶,最初期待效仿荷蘭週年化固定生產,穩定銷日的預想破滅,「每週生產3萬5千支切花最後只能丟棄」,連續虧損5、6年後於2014年轉型專業化培育洋桔梗種苗。

過往臺灣洋桔梗花卉業者會透過福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進口丹麥涼溫育苗,定植田間切花生產後外銷日本,許毓婕說,「丹麥種苗全盛時期可以供應全臺1,000萬株種苗需求量。」丹麥高緯度冷涼氣候適宜栽培洋桔梗種苗,但因空運成本高,不同於國產苗「單穴單株」,早期進口的丹麥苗皆為「單穴多株」,農民定植時需拆苗,傷害植物根系,增加損耗率;空運來臺的種苗亦有規格不穩定疑慮,「有些種苗太小,農民硬種也沒有用,那他又不會養苗。」直到5年前丹麥種苗公司停業,國內洋桔梗種苗皆為國產苗取代。

國內育苗技術逐年進步,加上丹麥種苗退出市場,臺灣目前有頂品、農友與京品三家公司競逐洋桔梗種苗市場。許毓婕表示,頂品仰賴穩定品質、週年化固定生產、完整售前售後服務與結合產銷兩端推廣新品種拓展洋桔梗應用,在業界建立好口碑,市占率也逐年攀升,2023年洋桔梗種苗市占率更高達7成,市場上每三株洋桔梗種苗就有兩株由頂品供應,「去年國內市場有2,100萬株種苗需求量,我們供給其中約1,500萬株種苗,占比約74%。」

高成本環控穩定品質 效法荷蘭週次嚴謹管理

洋桔梗原產於北美洲中南部,適宜於冷涼氣候栽培,對於環境的反應敏感,生長條件受溫度變化影響尤大,溫度過高易使植物生長參差甚至「簇生化」,即葉片徒生、莖幹不長,因此亞熱帶地區培育洋桔梗種苗需負擔高昂成本,生產過程更是困難重重。

洋桔梗育苗流程依序為泥炭土介質裝填、播種、過水、冷藏,最後入溫室栽培。洋桔梗為期8週育苗期,白天溫度需維持27、28度,夜溫則需維持15度,將簇生化的機率降至最低。頂品溫室環控設備採荷蘭Priva環控系統,此系統由使用者輸入理想參數後,會自動演算比較量測值與設定值,並指揮執行環控動作,如溫室內水牆、負壓風扇、冷氣與風機調節溫溼度;內外遮蔭網與高壓鈉燈控制光度等。

外銷出口的512格穴盤裝填介質後,需經自動播種機與過水機,播種後過水以促使種子萌發。

洋桔梗花卉生產大國如荷蘭、日本多在高緯度或高冷地育苗,而頂品則於低緯度平地育苗,許毓婕笑說,「和日本進行技術交流時,他們很驚訝我們的sea level(海拔)是零,我說就是平地育苗呀,哪有什麼sea level。」頂品透過精準溫室環控,耗能生產、用電頻繁,一年的電費甚至高達新臺幣600萬元,「室外溫度35度,(溫室內)就是一直吹冷氣維持在27度。」

洋桔梗為相對長日照型作物,需要充足光線才有利生長。許毓婕自豪表示,頂品是全臺灣第一個使用補光燈的公司,「高壓鈉燈早期一顆要8,000元,還要配管配線」,投入設備成本不手軟,為的就是要穩定生產品質,帶給顧客最好的產品,「要對客戶做很明確交代,你買我的東西就是保障,所以我們(在設備上)也是很敢投資的。」

高壓鈉燈具光效高、壽命長等特性,適用於溫室內進行作物補光。

種苗培育後期需分級進行生產階段調控,為舒緩9、10月種苗生產旺季產能倍增壓力,頂品花費約新臺幣1,000萬元自荷蘭引進種苗選別機,於育苗期第6週將種苗依據生長速度進行分類,避免過量產能導致人力失衡。許毓婕提到,藉由購買機器有幸至荷蘭種苗廠參觀,學習荷蘭管理模式,她指著穴盤苗上標示「41220」的標籤,「這批種苗是2024年第12週進入溫室生產,預計會在第20週出貨,我們就以每週為一個單位進行生產工作排程與人員管理。」

荷蘭進口種苗選別機藉由機器判斷葉面積進行大小分級篩選,舒緩9、10月洋桔梗種苗需求旺季的人員管理壓力。

開拓外銷市場穩定產能 蝴蝶蘭種苗填補淡季缺口

洋桔梗為高經濟價值外銷花卉,日本冬季氣溫太低,溫室增溫導致成本增加,因此臺灣生產的冬季洋桔梗切花恰能填補日本市場需求,成為花卉外銷利基。許毓婕指出,11月至隔年3月底是出口日本好時機,再加上冬季冷涼氣候適合栽植以及年末切花需求;因此,臺灣每年8至11月為洋桔梗定植旺季,亦為洋桔梗種苗需求量最高的月份,4個月就占頂品7成種苗出貨量,「洋桔梗種苗淡旺季區別明顯,容易造成生產量能調節與人員控管的困難。」

頂品生產洋桔梗種苗供應內銷所需,也積極拓展外銷市場。日本是檢疫與品質要求最高的國家,在運輸與防檢疫過程中,生產管理某一環節沒做好,品質不穩定之處就會浮現,「我們有一個觀念就是打嚴格的市場,逼自己進步。」2018年成功出口80萬苗至日本,近5年也成功出口至中國,許毓婕說,中國有國產苗也有荷蘭進口苗,「中國有兩億以上的種苗市場,出口可以看到更多競爭對手的東西,包括全世界最優秀種苗公司,荷蘭J.v. Egmond & Zn.就有5、6千萬株在中國市場。」

頂品近年外銷中國約250萬株種苗,藉由出口觀察修正調整自身生產管理,並填補淡季空窗期,穩定生產,「讓一整年產能平順,這樣人員不管是在經驗值的累積,還是在廠控的部分才能夠維持平穩,我覺得這是做洋桔梗種苗最困難的地方。」

頂品週年生產洋桔梗種苗,並於淡季接單生產蝴蝶蘭種苗,一年有約40萬株蝴蝶蘭種苗出口至越南、美國與加拿大;藉由洋桔梗種苗外銷與蝴蝶蘭種苗生產填補洋桔梗種苗生產淡季,頂品穩定公司內部營運與生產管理,突破洋桔梗種苗淡旺季產能大起大落的困境。

頂品接單生產蝴蝶蘭種苗,客戶需求蝴蝶蘭種苗的時間和洋桔梗種苗需求旺季錯開,成為公司平衡穩定生產的關鍵。

多元品種穩定價格 連結後端消費者推廣花卉

頂品的洋桔梗品種皆自日本引進,每年會培育約180個品種。過往切花種植的經驗,讓頂品根據作型調節,針對品種區分晚生、中晚生、中生到早生,依序為夏季至冬季適宜種植的切花品種,向花農進行推廣;並為避免市場一窩蜂搶種某一品種,造成量多價格崩跌,頂品也會說服客戶種植高良率的替代品種,進行產量調節,許毓婕表示,「當整個市場的供貨量穩定、品種數分散,種得好的人就會有收益。」

每年7月,日本五大洋桔梗種苗商聯合發表種苗品種展示會,頂品都會赴日觀察新舊品種與未來育種趨勢。不僅先行做品種測試,為鼓勵客戶種植多元品種,自2018年起,頂品引進日本品種展示會,和日本SAKATA、SUMIKA兩家洋桔梗種苗公司合作,每年9月份於彰化定植栽種共約120個洋桔梗品種切花,並在隔年年初邀請花農花商觀賞,比起品種目錄上的照片分享,「我就種給你看,用生產者慣性栽培手法與定植時間,讓生產者知道種起來是什麼樣子。」

純白帶紫的大花蕾絲邊洋桔梗花朵,顏色淡雅精緻令人著迷。

「很多作物的市場越來越萎靡,就是因為品種沒有更迭。」許毓婕指出,頂品致力推廣多元且高良率品種,讓花農適地適性栽培;當市場上多樣品種並存,就有助穩定花卉行情,「種苗成本真的很高,一顆苗3塊3左右,花農成本抓個7至10塊都很正常,好的品種才能確保花農收益。」

頂品積極向花農推廣洋桔梗品種,也將此概念延伸至後端消費者,翻轉產銷鏈上每一重要角色對於洋桔梗的認知。許毓婕說,當前市場流行粉、白色系大花蕾絲邊系列品種,消費者對於其他系列花型花色品種少有涉獵,因此頂品今(2024)年4月於台北花卉批發市場設展,增加民眾對洋桔梗花卉的了解,畢竟「從種苗、花農、拍賣市場到中盤商,再到末端花店、買花者,整個產銷鏈太長了。」

花農不會著力於推廣品種,而頂品做為種苗商擔負起花育責任,讓更多人因認識而喜愛,因喜愛而消費,消費又促進生產,形成完善供需循環,推廣品種的同時,讓後端臺灣花卉綻放得更繽紛多彩。

頂品於台北花卉批發市場舉辦洋桔梗展覽進行推廣,期許能讓更多末端消費者了解不同品種花型花色的洋桔梗。(圖片提供╱頂品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