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紅烏龍逆轉勝,低海拔的清甜新風尚

女兒不懂茶

鹿野特有的紅烏龍外觀呈球狀,茶湯橙紅。林潮意(左)與女兒林廷瑀(右)攜手經營品牌,讓紅烏龍的滋味持續發酵,在競爭激烈的茶業中闖出一片天。

文字/李香誼 攝影/林靜怡

相較於知名的臺灣茶種,上市僅14年的臺東鹿野紅烏龍屬較年輕的品牌。面對「海拔越高、味道越好、價格越高」的大眾認知,低海拔的鹿野茶過去一直處於配角地位。然而,不再追逐不屬於自己的光環,轉而正視真正的在地價值,紅烏龍即是低海拔孕育出的暖香清甜。親和的茶性,引領鹿野茶走出自己的路,開創嶄新的茶風尚。

鹿野上將茶園的主人林潮意原是關西茶農,28歲就得獎,然因北二高興建,茶園與茶廠被徵收,失去茶園的林潮意勘查全臺茶區,尋找下個落腳處。「進到這個村莊,感覺有股茶香,一種熟悉的味道。」鹿野環境美、民風友善、茶價格好,1989年成了林潮意的第二個家鄉。

展現茶飲獨特風味

鹿野茶業走過一段好光景,2000年代初期逐漸陷入危機。價格不如進口茶便宜,名氣又不如各地紛紛興起的明星高山茶。鹿野茶區位於低海拔,沒有高山茶園的清涼環境,病蟲害較嚴重,茶菁若被蟲咬傷,茶湯色澤就轉紅,要做出媲美高山茶的「青」,勢必要用藥。種種不利因素重擊鹿野茶業,銷量銳減,茶園面積從五百公頃減至一百公頃,茶農紛紛轉種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林潮意當年也差點放棄。

「傳統烏龍茶都是做綠的,越綠越多人買,後來大家開會集思廣益,是不是可以走出別條路?既然茶做不綠,乾脆做紅,就給他更紅,是不是能做出紅色的烏龍茶?」於是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投入研發,尚未放棄的茶農參與試作,共同催生低海拔獨有的紅色烏龍茶。

2007年,紅烏龍問世,把原先的弱勢轉成優勢。一般認為夏茶味道較差、口感苦澀,夏天的紅烏龍反倒香甜、味濃,暖天促發酵,除去單寧酸引發的苦澀。鹿野四季溫暖,幾乎整年可採收製作,穩定農民收入。二來,紅烏龍不怕蟲害,小綠葉蟬啃食越嚴重,蜜香越濃郁,成了紅烏龍的招牌風味。既然不再怕蟲害,適合自然或有機農法,順應逐漸重視食安的消費趨勢。三來,紅烏龍的花果清甜香適搭各種糕點甜食,冷熱泡皆宜,容易打入年輕族群。紅烏龍的研發成功,讓地方痛點成了獨特亮點。

萬物一同關照有機茶園

林潮意的茶園周邊是國有林地,天然隔離帶讓這塊茶園正適合有機農法。不料第一次試作就遭遇強颱,被風雨摧殘的茶苗抵抗力弱,不敵接連而來的病蟲害。因生計壓力放棄後再次嘗試,又歷經三年陣痛期。整片茶樹被椿象毫不留情地啃食,林潮意的信心也幾乎被啃蝕殆盡。某日,林潮意照常到茶園澆水,突然望見千百隻綠繡眼被突來的水柱驚嚇飛走,那景象宛如天啟,林潮意決心繼續採用有機農法。

「之後椿象逐漸減少,我發現當環境、土壤恢復健康後,自然形成生態平衡機制,只要害蟲多到一個數量,自然出現天敵。」椿象一多,綠繡眼就來;蚜蟲一多,瓢蟲就來;紅蜘蛛一多,草蛉就來,食物鏈平衡各物種的數量,不讓單一害蟲肆虐。

茶園周邊種植百喜草,抓地力強,保持水土、抑制雜草,是土壤的最佳管理員。旁邊種植諾麗果,果實製成的酵素,是茶樹的天然營養補給。蜻蜓是茶園的巡邏機,喜歡圍繞在採茶阿姨附近,等待害蟲從被擾動的茶樹傾巢而出,藉機捕食。時見老鷹在上空盤旋,光蠟樹上的獨角仙數量如往年,告訴林潮意目前的生態系完整、健康。雖有野兔磨牙破壞茶苗,林潮意微笑面對,不把物種的天性視為壞事,生態有其道理,各物種皆屬生態系的一環,共創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實行有機農法十幾年,茶園不再出現失控的病蟲災害,產量穩定,是慣行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等於是回饋給大自然。」除蟲僅靠灑水與徒手抓,旁人看來頇顢(hân-bn),實則有各類物種幫忙關照。度過前四年的跌盪,做有機,像倒吃甘蔗。

「女兒不懂茶」以溫暖、時尚的設計推廣飲茶文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