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有機之道】陪農民走有機路:上對下關係Out!Green Net的培根素養

文、攝影/ 邱士倢

不當上對下的「輔導者」,而是互相成長的「陪伴者」。
我從來不說也不認為是在「輔導」農民我就他們碰到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或是幫他找尋有用的管道或策略。」這段話來自泰國社會企業Green Net,有機農民專家Mr. Vitoon Ruenglert Panyakul(以下稱Vitoon)。2017年他環臺訪視部落有機農民,訪談中,以叮嚀語氣和在場臺灣有機農業夥伴述說自己多年心得,這一席話說得鏗鏘有力、烙印於心。

Green Net是泰國一間致力於鍵結永續農業網絡的社會企業,Vitoon是泰國有機農業與公平貿易合作組織Green Net中有機農業部門的創辦人,取得泰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士及澳洲新英格蘭大學經濟發展碩士。該部門透過組織在地智慧與強化參與式技術開發,促進並推廣有機農業。

他給予農民的操作或改良方針都是很直接、實際的。Vitoon說明他的想法:「我會積極向農民提出改善方案到問題解決為止,我並不覺得我特別厲害,也不會不懂裝懂,唯一不變的理念是Live Fair, Live Organic(活得公平、活得有機)。」

土壤好不好,看雜草就知道。

陪伴不以專家自居,尊重農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踏入部落訪視農田,Vitoon的診斷方式獨樹一格,不先看病株,而是從土壤、雜草生長狀態、以及農民的肥培管理做巡視和問答,以環境為資訊基底再針對作物病徵進行病蟲害或生長勢衰弱確診,以園藝學理與科學實證,針對農地管理與作物栽培方式給予實質的改善方針。

如為了避免蔬菜生長衰弱,可將枯草桿菌混入基肥,於栽種前拌入土壤,抑制植株根部病菌的生長、增加抗病性。

當農民存疑或不願改變做法時,Vitoon的回應也很有趣:「不一定要相信我,你可以把作物分成兩區用不同方式栽種,之後再告訴我哪個長得比較好。」

將實驗研究中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觀念,不著痕跡地傳達給農民,從只談用什麼資材有效的盲從,轉變與農民討論邏輯辨真,漸漸培養農民自發性、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Vitton訪視臺灣部落,針對農民栽種問題提供診斷與改良方向。

有機農業也應用「作物整合管理」的專業來經營

當被問到對臺灣有機農民有何看法?Vitoon不諱言,就他訪視的農民而言,普遍在搜尋資料與尋求解決途徑的能力不高,並且對自家農田生態環境理解甚低,科學素養與生態系統觀略顯不足。

Vitoon講得直接,有機農業是同時遵循生態循環並強調科學技術的,必須在了解環境與理化作用的基礎下做綜合管理。盲目外部投入代表農民的思考依然很慣行,用錯的方法理所當然事倍功半,這樣是行不通的!

有機農業堆肥及害物管理的建議

Vitoon就這次實地觀察給予農民2點有機基礎觀與操作建議:

1、堆肥(Compost

作物生長所需元素—─礦物質、雨水、溫度,都是人無法控制的,唯有土壤中的有機質(腐殖質Humus)是可控制的。堆肥製作簡易且成本便宜,是非常有效可改善土壤團粒與作物生長的天然資材。將腐爛的有機物質(植物或動物殘留物)經細菌和其他生物的交互作用降解,其成分可增加土壤的滲透與保水力,並且提高抗病性與營養肥力。

訪視現場大多看到農民將修剪下來的枝葉當作農業廢棄物閒置在一旁,鮮少見到農家自製堆肥,Vitoon建議有機農民應培養堆肥與建置健康土壤的習慣,透過日常管理讓作物栽培更便利,明智運用自然循環之力使生產更順暢。

臺灣燒金紙的鐵網就很適合用來當製作堆肥的容器,樹皮木材堆疊後加入水、糖蜜發酵,木質素經分解腐熟成腐殖質,當作基肥拌入使土壤鬆軟有活力。臺灣常見外來種植物——銀合歡,就是氮素很好的來源。

枯萎的香蕉葉被農民當作廢棄物閒置聚集在田區旁,其實灑上水和糖蜜即可發酵為可改善土壤的堆肥,觀念一轉簡單的動作就可將廢物變黃金。

2、害物 (Pest)

有機農業無合成化學物投入,病蟲害管理須從植株本身健康與農田生態系兩方面下手。良好營養的植物體,是預防病蟲害的關鍵。農民不需聞蟲、病菌色變,不要老想把細菌、蟲殺光光!就像人一樣,把體質養好而不是把環境弄成無菌的狀態。適當的「免疫—間作—輪作」即可有效預防害物侵擾,避免作物生長勢衰弱及連作障礙。關於輪作,Vitoon也提供基礎操作原則,以「葉菜—水果—根莖類—豆科」循環種植,各類作物需求營養不同不會抑制彼此生長。而農場發生10~15%的病蟲害,是可接受的範圍,不需要耗盡精力將病蟲害全部除掉,要控制在不對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就像人偶爾感冒或身體虛弱都是很正常的。

原促會秘書長金惠雯(右),邀請Green Net的Vitoon(左)來臺,針對合作農民舉辦有機農業工作坊。

希望與農民攜手建立,兼顧收益及健康的食物生產體系

我是在陪伴他們,走一條我認為正確的路。談到什麼原因,讓Vitoon在有機農民培力上持續努力?他笑著說,「我希望增加農民的收益,讓他們活得更健康,而有機農業這兩項都能辦到。」

「我邀請農民和我一起合作,所以不是我在『幫」他們,而是和他們攜手合作,創造彼此關照的食物生產體系,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熱忱朝氣、帶著笑容地做才能夠永續。」

延伸閱讀

【有機之道】借鏡泰國Green Net,企業性的小農支持組織

【有機之道】有機驗證與PGS參與式共保系統,是否能夠共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