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臺灣黑熊族群有逐漸擴增趨勢,造成多起人熊衝突案件,今年花蓮卓溪因巡守員開槍自保射死黑熊引發各界議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6)日召開記者會說明相關保育政策。與會學者專家示警,黑熊到人類聚落覓食是人熊衝突重要因素,因此山村居民的食物管理非常重要;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森林法》擬修法規範國有林區全面禁止餵食,避免餵食遊蕩犬貓的飼料吸引黑熊,造成人熊衝突。
林業保育署今日召開「臺灣黑熊族群分布現況與保育政策」記者會,並邀請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林良恭、屏東科技大學教授翁國精、野聲環境生態公司負責人姜博仁等學者專家與會。
林業保育署邀請學者者專家共同說明臺灣黑熊保育政策。(圖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統計自100年至今,全臺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共計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若以107年為界,近八年有黑熊紀錄的行政區已從11縣市17鄉鎮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並且,107年之後無論是低海拔或中高海拔紀錄筆數均大幅增加,若以海拔1,200公尺作為低海拔與中高海拔分野,低海拔紀錄筆數在107年以前為78筆,107年以後則增加到513筆。
林華慶表示,107年起至今全臺共有60筆母熊帶小熊的紀錄,其中23筆是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這是黑熊族群擴張、在低海拔開始有繁殖族群建立的重要指標之一。
協助林業保育署黑熊監測的姜博仁指出,自動相機平均每年拍攝到黑熊筆數以玉山國家公園平均3.7筆最多,花蓮卓溪平均為1.5筆,但紀錄集中在春、夏季,春夏季紀錄頻率幾乎與玉山國家公園一樣,與黑熊相遇已成為山村居民一日生活圈常有的狀況。
姜博仁指出,黑熊是機會主義覓食者,哪裡有食物往哪裡去,日本研究若當年黑熊食物的殼斗科植物結果不佳,人熊衝突案件就會增加;因此雖然樂觀黑熊族群增長,未來推廣山村居民、登山客隨身攜帶防熊噴霧可能就是必要的因應方式。
林良恭表示,過去黑熊數量比較少且因部分原住民會狩獵,熊對人保有恐懼,但現今應破除黑熊怕人的迷思,「熊會傷人」,依據日本的經驗,母熊帶小熊或是覓食受到干擾,攻擊性就會很強,應該特別注意;黑熊在食物不足時對食物的意念很強,活動範圍會變大,一旦在人類聚落吃到食物,就會一直來,因此山村居民的食物管理很重要。
林業保育署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政策,邀山村居民協力巡守臺灣黑熊。(圖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國內部分民眾餵食山區遊蕩犬隻,任意放置的飼料也會成為黑熊等山區動物的食物,吸引黑熊覓食,更加造成人熊衝突。林華慶表示,林業保育署已於各轄管保護區設立禁止餵食告示牌,國有林區未來也將全面禁止餵食,《森林法》相關修法草案已送交行政院,有待立法院審議,但國有林區以外的地區,則有賴地方政府一同協助管理;此外山區不會有垃圾車到達,居民垃圾囤積也可能吸引黑熊,食物管理還有許多面向尚待克服。
林業保育署今年已在國有林區之外新增346具自動相機,未來可透過相關監測紀錄推估黑熊族群數量、預測分布情形;林業保育署並擬對到人類社區覓食嘗到甜頭的黑熊,尋求更有效的負面制約做法,參考國際建立更嚴謹的野放標準,以及規劃擴充黑熊短期與長期照養空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