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玠廷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品穎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圖╱ 台灣社會農業學會
農業除了生產糧食,世界各國也不乏將農業結合長照、協助弱勢等社會功能的案例。以鄰近臺灣的日本為例,2010年代出現的「農福連攜」(Noufuku Renkei, NR)概念,讓社福與農業相輔相成,不僅發揮扶助弱勢的效果,更要確保農村勞動力,同時讓農村得以振興;聘僱障礙者的雇主案例更顯示,聘僱障礙者後農場收益增加、生產作物更豐富,達到多贏效果,值得臺灣借鏡。
對於農業多功能性的討論,意指除了糧食生產的供應外,農業發展還能對人類社會帶來包括:景觀、生態、自然資源維護等非商品產出的各種服務。在歐盟經濟社會委員會(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EESC)於2012年所倡議的社會性農業(social farming, SF)中,農業與相關資源的發展更進一步成為促進社會包容的社會實踐,延伸至療育(癒)、長照、復健及協助社會弱勢族群的行動。
歐洲透過農業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功能創新,日本則以社會以農福連攜(日文連攜指聯合、合作)概念,分別針對農業╱農村與社會弱勢者福利所面臨的發展課題,提出有效的制度性作法。
日本社會近20年來持續面臨未來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挑戰,而在社會福利領域中,如何創造支持身心障礙者投入職場的機會也遭遇瓶頸。從字面上來說,農福連攜指涉了農業與「福祉」(日文指社會福利)之間的合作與夥伴關係,其定義為:讓身心障礙者等難以在社會上謀求就業機會的弱勢群體,透過在農業領域的參與,既建立自信與生存價值,也能夠為人口凋零、高齡化下農業╱農村發展帶來勞動力挹注的一種措施。因此,農福連攜並不只是一種透過農業資源協助社會福利部門的支持系統,而有實現農業與社福雙方互利共贏的企圖。
圖表重製╱林佳瑩
農福連攜實作90年代即出現 近年成振興農村重要政策工具
日本受到1950年代後期發源於北歐社福圈,並漸次擴展為國際潮流的常態化(normalization)趨勢,在1970年代將身心障礙者權益法制化,並逐漸完善各種福利服務,目標在讓身心障礙者能常態化的參與社會生活。
回顧農福連攜的推動,可說是一個由地方的試驗,逐步制度化的過程。1990年代的日本社福領域,已開始透過園藝手法與活動協助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農業經營業者也早有聘用身心障礙者的支持行為,但一直到2010年代,鳥取縣推動擴大障礙者農業領域職業的專案,才開始出現農福連攜一詞,同時期農林水產政策研究所也成立了「農村活化專案研究農福連攜研究小組(農村活性化プロジェクト研究農福連携研究チーム)」,在農村活化領域中探討農業與社福兩部門的合作。
而後在2019年,以內閣官房長官為主席,厚生勞動大臣以及農林水產大臣為副主席的「農福連攜等推進會議」成立,並制定《農福連攜等推進願景》;同年,農林水產省也發布「農福JAS(ノウフクJAS)」標章,為身心障礙者參與生產的農產品及食品做認證。而在2024年修訂的《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中,促進身心障礙者投入農業活動的農福連攜策略已明確入法,成為農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三大面向措施推動農福連攜 高齡者、更生人也是政策對象
在2024年6月通過的《農福連攜等推進願景》修訂內容,以「透過農福合作等實現地域共生社會」為目標,透過法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以及農林水產省的合作,深化相關措施推動。相關做法包括三大面向:
在地方的擴散:包括建置在地單位相關體制、改善身心障礙者勞動環境條件,以及推動多樣在地合作,確保多樣人才培育與發揮己長的場域。
對未來的展望:例如推廣農福連攜等的強處,培育未來人才;傳播新價值,進化為「通用」(universal,日文指普遍性)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將11月29日定為「農福日」,推動相關團體與企業等進行合作的推廣活動;建構讓農福連攜等支援聯盟會員開發商品等合作架構;透過社群媒體等針對關注倫理消費的年輕族群進行傳播。
擴大情感紐帶:例如藉由彙整與推廣普及「通用農園」的案例與know-how、協助以農業勞動為目的的通用農園設立,與設施整建等措施;與Hello Work(公共職業安定所)等相關機關合作,促進農業領域身心障礙者的僱用,並推動實習,激發更生人從農意願等,推動有社會性協助需求者參與農福連攜。
擴大情感紐帶的相關工作,也擴及林福連攜、水福連攜,例如留意到林業或水產業中,也有在坡地上或海上等特殊環境中之作業,同時推動媒合、促進研習或經營發展的相關措施。
在修訂內容中,除了身心障礙者此類社會弱勢族群,也明確將高齡者、生活窮困者、繭居族以及更生人等納入農福連攜的推動對象,更廣泛地在農業領域支援社會福利系統,也尋求更多元人力資源投入。
支持弱勢兼顧農業勞動力 日本編訂指引降低投入門檻
由於農福連攜在推動上,並不只是支持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的機制,就農業發展來說帶有強烈確保農業勞動力、防止農地荒蕪及農村活化的目的,因此其所涉及的活動主要圍繞從一級到六級的農產業行為,包括作物栽培、農場管理、農產品加工、採收後處理、包裝等。
在推動上,亦可針對場域的差異進一步區分,包括由社會福利機構直接經營的農產業、農業經營體(農家或農業法人)直接雇用障礙者、社會福利機構承接農場的委託作業(稱為「施設外就労」)、農家或農業法人設立社會福利機構,以及企業為促進障礙者就業而設立特例子公司經營農場。
在傳統的農事工作場域,如何降低身心障礙者投入的門檻,甚至成為高齡化社會下,讓一般民眾都能易於操作的機制呢?日本獨立行政法人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農村工程研究所(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農村工学研究所)於2008年3月發布《農業領域中的障礙者工作指引―作業案例篇―(農業分野における障害者就労の手引き-作業事例編-)》,針對農業領域中的身心障礙者就業進行相關調查,以其負責的農事作業以及訓練案例為基礎,重點說明作業概要(作業内容、作業時間、負責人員的特徵)、作業的具體方法,以及作業上如何顧及個別障害特性及相關指導方法。在2024年所修訂的願景中,也強調改善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的工作環境,包括對生產設施的整備、農業技術的學習機制、以及活用智慧農業技術進行生產等。
靜岡家族農園聘僱障礙者30載 作物更多元營業額增加逾6倍
以位於靜岡縣濱松市京丸園株式會社為例,於1996年就開始雇用身心障礙者投入農事作業,今年邁入第30年。當時仍以家族經營為主要運作模式的京丸園,是現為京丸園第13代接班人鈴木厚志社長與其祖父母、父母等家族成員共6個人,以及4個臨時人員所組成的小農園。爾後以1年增加雇用1位身心障礙者的方式逐步增加人力,2004年轉為法人化擴大經營後,2022年底農園總員工數來到102名,其中22位為障礙者,約占全體1/4;直接聘僱的正職員工外,另外尚有來自特例子公司的10位障礙者員工,以及透過委託社福機構的方式上工的6位障礙者人員,參與農場工作。
過去京丸園以水耕栽培山芹菜為主,家族經營時1年營業額約在6,500萬日幣,而目前擴展多樣的水耕蔬菜與無農藥稻米耕作等,年營業額來到約4億日圓左右。
京丸園以「透過農業創造勞動場域」為目標,在農業領域中,透過通用設計――亦即一般人和障礙者均適用的工具、環境、工作流程等設計――促進農業經營,讓身心障礙者投入農事達到加分效益,而非營運上的負擔。具體設計上,會透過拆解農事作業,重新設計農場的作業流程,或是開發相關半自動化機械達到目標。
在管理上,同時配合身心障礙者的個性,調整農作業的型態,讓這些員工更易於投入農園勞動;在通用設計的基礎上,進而與特例子公司或福利單位合作,透過作業委託來確保勞動力,更擴大對身心障礙者與高齡者的雇用。
讓弱勢族群融入社會並振興農村 農福連攜發揮多贏功效
整體而言,農福連攜的核心精神是雙贏(win-win)。對弱勢族群來說,透過從事與個別狀況條件相契合的農事作業,除在生計上獲得經濟報酬外,也因為融入社會而開啟提升職能的機會,這些措施有助於弱勢群體投入職場、參與社會或重新振作。尤其在COVID-19疫情之後,獨居者或遭遇生活貧困問題者的存在更加顯著,農福連攜也對地區內面臨勞動或生計有困難者提供協助。
對農村發展而言,勞動力的減少與高齡化幾乎是農漁山村不可逆的趨勢,農福連攜的推動,在增進社會包容的基礎下,也讓多樣人力資源發揮己長,額外達到振興地方農業與延續地方上共同活動的效果,這項效益變得日益重要。在永續發展意識普受重視,特別是ESG概念深入企業經營核心的當代社會,透過銷售或消費農福連攜商品,既能夠提升企業價值,並在新消費需求的狀況下,創造社會良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