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林間散步】蒲葵的風與雨

蒲葵的婀娜姿態與花葉線條。

蒲葵的婀娜姿態與花葉線條。

文字╱攝影 黃瀚嶢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濟公》中,有把觀音菩薩贈送的扇子,能實現三次願望,實現一次裂開一道,裂三道就失去超能力了。那是把蒲葵扇。日後看到的濟公形象中,有時拿羽扇,有時拿芭蕉扇,我心想,這場戲真的只能用蒲葵扇呢。

蒲葵葉才有扇狀主脈,修剪一下就是蒲扇。華南是蒲葵原產地之一,果然是香港電影的道具。

蒲葵葉製作的扇子,後方有縮小版的濟公扇。

華南雖有,蒲葵在世界的整體分布卻相當貼近島弧。從臺灣的龜山島,分布到八重山群島與小笠原群島,近似黑潮的路徑,科學研究也支持,蒲葵的種子在溫暖洋流的傳播下,一路繁衍到了日本九州。九州南方有座青島,人稱「神之島」,蒲葵森林在島上是珍貴的自然遺產,那確實也是此樹分布的最北。海邊的神社種滿蒲葵,衝浪客的吊床、信眾祈福的繪馬都綁在蒲葵上。

在臺灣,野生蒲葵只分布在龜山島,混雜在原始海岸森林中。而蒲葵作為行道樹,則是源於日治中期,總督府在臺北新規劃的三線道上,開始栽植整排蒲葵,在北方殖民者的視野下,打造出了某種熱帶氛圍。然而在所有日治的棕櫚樹植栽中,真正屬於臺灣的,大概就只有蒲葵,以及臺灣海棗兩種而已。

蒲葵的線條自成一格,樹幹不似椰子樹挺直,卻有種自在的婀娜;葉片並非扇面般平展,而是呈現自然的曲面;掌裂的葉緣,一條條絲帶般垂懸擺盪,像風中的舞蹈。生態觀點,葉的曲面與摺痕利於導流雨水,才不致累積重量;掌狀裂開的葉緣,則可持續讓風通過,不至於吹得整棵樹搖盪拗斷。海島蒲葵,如此大的葉片,竟挺過了無數颱風。在較不受干擾的狀態下,垂懸的枯葉會持續累積在樹上,像大把鬍鬚,據說是蝙蝠喜歡的棲地,想必是避風的所在。

四月是蒲葵花果俱備的季節,秋冬結的果至此熟透,很受動物歡迎,藍綠色果皮被啄咬出黃色痕跡。看過松鼠在草地上把蒲葵落果一顆顆撿起,啃得乾乾淨淨,露出白殼的核。種籽撒落後,常自行發芽,剛長出的苗像較寬的草,但第二片葉子後,就開始出現扇狀裂葉。長到一人高時,已經是賁張大灌木,曾見許多校園花圃長出蒲葵苗木,被直接收編為植栽,因為太有特色了。觀葉植物流行的當代,網路賣場有許多蒲葵苗木盆栽,其實公園就有。

至於蒲葵花,則是我對這種樹最鮮明的印象。過去大學校園種著許多蒲葵,三月下旬就可看到綠色的蒲葵葉叢中,噴湧出奶黃的花序。

街邊店家盆栽中冒出的蒲葵苗木直接獲得接納。
春末蒲葵的黃色花序。

作者 黃瀚嶢

森林系畢業,自由接案,生態圖文創作者。作品包含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與散文創作《沒口之河》。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