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不只是吃飯】這一餐吃了多少歷史?

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Kei日本主廚小林圭令人驚豔的生菜沙拉,餐盤裡的每個食材都有自己的旅程。

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Kei日本主廚小林圭令人驚豔的生菜沙拉,餐盤裡的每個食材都有自己的旅程。

文字╱攝影 何桂育

來法國念書以前,我從未想過餐盤裡的食材來自哪裡、又是何時來到臺灣?天真的以為市場裡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自古以來這塊土地上就有米飯、各種青菜或水果。到法國之後,因為常聽到法國人說馬鈴薯、番茄這些我們常見的食材,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引進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故事聽久了,引起我對這些食材旅行歷史的興趣。

先來說說馬鈴薯吧!這個容易有飽足感的根莖類蔬菜,在法國餐桌上以條、塊、泥、焗烤片等各種形式出現,它在法國普及的時間卻不到三百年!馬鈴薯源自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和玉米同為印加帝國一帶的主要食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探險家的歸程中,初抵歐洲大陸的西班牙港口,接著就完全不害羞地開始在歐洲各地生長。然而,固執的法國人並沒有那麼快接受這位新朋友,它最初被修道院當作藥材使用,之後成了動物飼料;當時因信仰,人們覺得長在土地下的食物不潔,馬鈴薯和松露都乏人問津。

此外,由於不懂正確食用方法而誤食有毒葉子,馬鈴薯長期被懷疑是痲瘋病或瘟疫根源。直到二百多年後,十八世紀法國發生飢荒,巴黎醫學院才認可了它的食用性。也就是說,法國是在路易十六時期才接受馬鈴薯,經歷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東征西戰與動蕩不安的十九世紀,逐漸成為人們飽腹的主食。

差不多同期到歐洲的,是同樣源自南美洲的番茄。只是旅程中曾先去到墨西哥,經阿茲特克人種植,再跟著探險的西班牙人抵達歐洲,快速征服了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發現外來的番茄和當地盛產的橄欖油真是絕配!而法國人依舊固執,覺得紅色番茄是有毒不可食的裝飾品,一樣到了十八世紀始被接受。

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Le Cinq,用類似西班牙燉飯方式完成的蜘蛛蟹番紅花米香。法國餐盤裡香料是基本的,但它們是最早旅遊到歐洲的食材之一。

另外,和哥倫布一起來到歐洲的,還有玉米、四季豆、可可、鳳梨、辣椒、紅椒等。像現在常見的西班牙肉腸Chorizo,它的紅色就是使用了紅椒粉Paprika,所以Chorizo也是歐洲人地理大發現後的產物。但早在大航海時代前,就有其他的食材傳入歐洲,像香料之王黑胡椒就是非常重要的外來物種。胡椒的法文是Poivre,源自於拉丁文Piper,拉丁文又來自希臘文πέπερι,希臘文又來自梵文Pippali。經過一系列文字的演變,我們就知道胡椒源自於印度。不過當時的胡椒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胡椒,Pippali是現在我們說的「長胡椒」。從印度往西傳入歐洲,也往東傳向中國,所以到現在的中藥或是麻辣鍋香料中都會看到。

作者 何桂育 Kuei Yu HO

旅法設計師,經營以巴黎各種藝術、時尚與設計展演第一手報導的臉書專頁「巴黎不打烊」。另外同時經營以法國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和以法國飲食文化和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YouTube頻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