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Yata:泰雅語,阿姨輩敬稱。Mama:泰雅語,叔叔輩敬稱。

順著力行產業道路,我們從埔里前往仁愛鄉馬烈霸部落,車程約兩個多小時。專心往山最高之處前進。四周被山林包圍,聽Yabung 說泰雅傳統文化故事,不知怎麼湧現股莫名奇異感,彷彿正往傳說發生的那些時空穿越前去。

今年四十八歲的Yabung,這幾年因為爸爸過世,擔心獨居部落的媽媽需要照顧,才搬回家鄉定居。馬烈霸部落,一向以農業維生,不過因為價格關係,多以種植高山蔬菜為主;很少像他們一樣,專心從事果樹種植,如甜柿、檸檬、水蜜桃與紅肉李等。

泰雅馬烈霸部落位於仁愛鄉力行村

分散地前的應許之處

喇當的檸檬園位於泰雅傳統領域重要地標「三棵樹」附近。前人三兄弟帶領族人各自尋找新的土地與獵場,出發前在此種下三棵櫸木象徵同源,為「分散地」。此處櫸木也成為泰雅舊時出草後懸掛首級之處。或許,是這片海拔高於一千六百公尺應許之地的祝福,有機會種出全臺罕見、自然成熟的黃檸檬。

馬烈霸部落各農園的最大特色,就是順應山勢與地理環境種植。單是進入檸檬園,就是一段止不住路滑的陡坡。只見穿著雨鞋的Yata Kazyo腳步俐落,疾風迅速入園站定陡坡上,等我們小心翼翼滑─滑─下。這區檸檬的產季多於十二月至二、三月間。「發現園裡檸檬會轉黃,是機緣巧合。」語氣溫和,帶著人文關懷氣質的Yabung說:「當時甜柿產季大出,沒有人力處理檸檬,決定先專心收成甜柿,轉頭要處理檸檬的時候,竟發現它們自然轉黃了。」

果園目前由Kazyo(左)與女兒Yabung 一起經營。
甜柿園也沿著山勢種植。

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驚喜

曾來過產地確認種植狀況的果食男子,在我們出發前一直提醒,專心享受園內的豐盛香氣。有綠、黃檸檬纍纍的結果樹,也有不少檸檬花正盛開。花氣淡雅,檸檬酸香透出,回味裡一絲隱約清爽的甜,難怪成為果食男子新階段的主打食材。沒有用藥,無需太多施肥,土地豐沃,只是挑戰腳力與身手。

週週攀山收成檸檬,Yabung 笑稱假日只想耍廢。
七十多歲的Yata Kazyo,採摘檸檬依舊身手矯健。

Exit mobile version